海安镇的海安方言

如题所述

海安方言的语言根基
上海财经大学汪如东先生的著作《海安方言研究》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特别是他对积20多年之努力收集的5000多个海安话词汇进行分类列举,给许多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字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仔细研读会发现,其对海安方言语言根基的形成尚欠深入的剖析,这里笔者想粗略的作点介绍。
众所周知,海安方言隶属江淮方言区。
江苏境域被长江、淮河两条大河分为三块,而这三块大地正好各有一个自己的方言区。大体上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这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己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江苏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为江淮方言区,进而横亘江苏中部,使全省成为三个方言区。
认真研究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又可以分扬淮片、南京片和通泰片。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汜》,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那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强,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我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乎全被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一起共同接受华夏文化。春秋《左传》记载的“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就是对这种密切关系的真实记载,而“郧”,即是今天海安的立发桥。吴侯会卫侯、宋皇瑗于海安立发,说明当时海安已成为吴国与中原诸国密切交往的要冲之地。而海安人的语言从那时起就既受吴语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
东周以后,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却因战争的缘由更多更快地传入吴国,加速吴国烙上华夏印记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更多,公子季札出访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出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到吴国帮助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的弟子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另一个弟子子贡是鲁国人,则多次游说夫差、勾践之间;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交流示意,这表明南北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楚语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影响就更大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以致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
再后来,南京先后多次成为全国的都城,其语言在北方洛阳人南迁南京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类似洛阳话的通语,即后来的官话。到了明代,南京又成为帝王京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而江淮地区与南京紧密相连,因此江淮方言也就受官话的影响而形成上江官话与下江官话。海安地处长江之尾,在江淮方言区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中隶属通泰片。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将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1978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海安方言归入江淮方言泰如片;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把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通泰片。不管怎么说,海安方言始终与江淮方言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说,海安人从北京坐火车到扬州,一上火车就像到了家一样,因为海安话与扬州话本质上是一致的,海安人与扬州人、泰州人语言上交流没有障碍。
海安方言既然隶属江淮方言,并且是下江官话,其语言自然大多可用书面文字表述;而其语言特质也就更接近于官方话,有的在古汉语中就可以找到依据。海安方言有些词语,外乡人一听,云里雾里,不知何意。但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原来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古语。时至今日,海安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较为古老的上古、中古的语言、词汇。如:
杲(gǎo)昃(zī)。杲昃可以说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
古代称日出之处为“杲”,日落之处为“昃”。《文心雕龙.物色》曰:“杲杲为日出之容。”而《说文》则曰:“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因此太阳东升西落,喻为“杲昃”相连,可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物事意义的“东西”。所以海安人说“什的杲昃”就是“什么东西”,并不土。
再如“釜冠”。海安城乡所有老百姓都称锅盖为“釜冠”。古汉语中“釜”是指锅子,冠是指“帽子”,由“帽子”引申为“顶”或“盖”,因此锅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海安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海安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称谓,也可以看出悠久的文化色彩,比如:
妈妈:在海安方言中,“妈妈”读作“māmā”,指的是母亲;如读作“mama”,则指的是伯母(伯母与母亲平辈);如果读音儿化,读作“mǎmer”,则是丈夫对妻子的呢称;若后面再带点尾声,读作“mǎmergǎ”,那就是对女人的蔑称了。
爹爹:爹爹在海安方言里不读diē而读diā,辈份则增加一辈,用以称呼祖父辈的人。
细、大:海安方言中通常将最小的称为“细”,如“细姐”(最小的姐姐)、“细哥”(最小的哥哥)、“细舅”(最小的舅舅);也称最大的为“大”(头儿tou),即不读“da”而读“tou”,如“大(头儿tou)爹”,用以指排行第一的中老年男人……
当然,海安境内的方言也略有差异。总体上是操下江官话,但实际上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还是可以分为四类,即海安话、东路话、南乡话和下河话。东路话中又因李堡、角斜历史上有启海移民而操吴语,进而形成当地人能说两种话的现象。
海安县城居民大多说海安话,并以县城为中心,向东、向西辐射15公里左右的扇形区域构成方言小区。其他方言有向海安话靠拢、再向普通话贴近的趋势。下河话受海安话影响较明显,南乡话次之;东路话较稳定,向海安话靠拢的速度相对比较慢。
海安方言虽有特殊称谓的差异,但总体上语言、词汇仍沿袭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因此与扬泰方言非常融洽。这就是今人捧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常可以读到类似海安话句式的缘故,而许多外地人真正接触听懂了海安方言也觉得不土的根本原因。
海安方言举例
爷爷-----嗲嗲 外公----葡嗲嗲 伯父---大大
姐姐---假假 哥哥---锅锅 妹妹------眯子
我跑啊跑啊跑还是没有追到她——偶溜啊溜啊溜蛤四不曾拴到她!(吾溜啊溜啊溜啊还是不曾栓到她)
不得了,水泼出来了——没得命,水斧出来喽!
这件衣服是我自己缝的——这千衣上四偶自给儿绞的(这件衣裳是吾自给儿绞的)
你吃饭了吗?——你各曾7帆啊?
睡觉——猴皋
受苦——挨稿
晚上—雅里 (夜里)
东西 ------- 杲昃(gǎoze,口语中讹音为gǎozi, 杲,太阳刚上树梢,代表早上,是为东;昃,太阳在西)
看什么东西呀——望神尼杲昃啊(望什呢杲昃啊)
很早——老早八早
很大——无大不大
嚣张---老象 (老相)
罗嗦-----恰(第二声)咀 (嚼蛆)
很-----...的没的命
小板凳——爬爬凳
什么东西----什里搞子(什呢杲昃)
吃饭了吗----额成吃嘎
一下子——一哈子
刚才——先老儿
拖鞋---嗒嗒儿
脖子---井刚 (颈干)
丈夫---孪强
老婆----女将 或 马马儿
没办法——么得八发
螺蛳----乌裸儿
锅盖 ---- 釜冠("釜"是锅,有成语"破釜沉舟",冠就是帽子,锅盖就是锅的帽子)
螃蟹-----旁海
回家------嘎去 (家去)
聊天——搭寡
明天见---门淘见
吃晚饭---床牙饭
吵架---刚丧
死相---死刑样子
到你家玩---到里嘎耍仔
温开水----闷汤咽
小男孩:细拿宝 (细拿褓,细是小的意思,"拿褓"是骂小孩的话,意思是夭折后拿去埋了,还有"背锹","摆夭"都是骂小孩子的话.连起来就是咒小孩死了,要背上锹,拿上褓,把死掉的小孩摆在那,埋了)
小女孩----细啊头 (细丫头)
费话多----穷嘴
吃东西----床倒头
摩托车——魔耷差
故弄玄虚——拿乔、拽
蛤蟆------癞保 (癞宝)
青蛙-------田鸡
蚯蚓 -------湖仙
蜈蚣---百脚
小提桶——小亮子 ---小瓷亮
驼裸----- 淘米的器具
汤普子----- 热水烫壶
腊月子----- 月亮
沙儿 ----- 调羹
做什么==做什呢啊
瞎说==恰区(嚼蛆)
笨蛋=二里不登的
短裤——裤头
烧水的罐子——汤罐
斧头——胎五
尺子——测
厕所——毛缸
鸟——恰儿
鸟窝——恰阔
鸽子——过子
鲫鱼——就鱼
黄鳝——长鱼
鲤鱼——花鱼
河蚌——活外
文蛤——差偶、欢子
臭虫——骚气娘子
猪要生了——猪子要哈
水开了——水忒啊(水透了)
粥溢出来——粥噗出来啊
流水——侯水
就是这样——秋搭样子
小心脚下——相咯脚的
就这么多了——秋大多(就这样多)
打架-----擒搞
瞎说--活嚼大头蛆
女儿——阿头 (丫头)
儿子——小火儿(小伙)
是的——恩拉
美国——米国
去哪儿——上哪爱去啊
不上路子---吾儿禄山
小——滴滴点儿(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