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疗结巴?

如题所述

其实成人的口吃现象多半是因为心理障碍,因此需要一些方法来治疗结巴。

如何快速治好口吃,这里介绍下口吃矫正中最重要言语训练-发音法

1、矫枉过正 口吃患者说话急、快、猛、重等坏习惯,都超出了正常人讲话的一般准则。要想矫正好口吃,必须要矫枉过正,也就是针对以前坏的习惯反其道而改之,好比是要想跳得远,首先要向后退一样。基于此原理,我们采取矫枉过正(反方向的措施)的方法如下:2、情绪稳定:心平气和,身心松弛,平稳发音。3、缓慢:速度要尽量放慢,说话时不要超过自己的说话能力。4、轻柔:第一音要轻一些,低一些。5、拖长:第一音要拖长些(诱导),自然转入第二音。6、均衡:字距尽量拉开,距离基本相等。7、有节奏:一个音节(词、词组、短句)、一个音节有节奏地发出来。上述方法是矫正口发音训练的基本法则,简称“发音法”。
2、从容缓慢地说话 生活当中,亲朋好友也曾劝口吃患者“慢”点儿说话,口吃患者本身也体会到说话“慢”点儿好,可就是慢不下来。这是越急越口吃,越口吃越急造成的。在矫治期间,我们说话必须先慢,慢到能掌握方法讲话的程度,慢到不超过自己讲话能力的程度。小孩子学说话,刚开始学跳舞,开始学骑自行车、刚学武术、刚学外语等,不都是从“慢”开始吗?慢――是学习的方法,是矫治口吃的基础。当然这种慢并不是永远的慢,当发音法熟练掌握后,自然而然也就快起来,但决不是有意识的无原则的加快。
3、要轻柔地说话
有些患者只重视慢,而忽视了轻柔。口吃患者讲起话来象和别人吵架,音调粗重。广播员讲话柔和、动听,因为他们说话从容、平静、温和、有节奏的缘故,讲话轻柔,心情就能放松。但轻柔并不是拿腔做调,要求均匀的呼吸和自然的发音配合协调一致。
4、说话要均衡
口吃患者说话,常由于发音意欲过急,急于表达,出现几个音一起向外冲的现象,这样就会发声语阻。好比是一个小门,如排队(买车票等)一次只能出气一个人,而两个或更多的人一起挤,可想而知,一定会卡住。象走路,前面的人还没有走,后面的人就抬脚踩住前面人的脚后跟,怎么不跌跤呢?记住:你再饿,吃饭时也要一口一口地吃,你话再多也要一句一句,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地发出来,最终是要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发出来。
5、停顿的运用
停顿,在发音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多数口吃患者说话时由于第一个音难发,所以第一个字音好不容易发出来后,怕中间再口吃,就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不肯停下来。这样导致内在言语不稳,说话的速度会更快,呼吸紊乱失调,心慌意乱,口吃就更容易产生。 口吃患者说话时必须注意停顿,控制自己说话时停顿,停顿多长时间,在哪些地方停顿,要根据情况,有理有节,恰到好处。矫正过程中,一般由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词组短句逐渐过渡的。
6、说话要有节奏
矫正口吃,掌握节奏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唱歌、唱戏、背诗词、顺口溜不口吃,是因为它们有节奏(节拍)。正常人讲话也有节奏,口吃患者的节奏被口吃破坏了,要恢复它,就要训练培养语言的节奏。但并不是要求我们象唱歌那样说话。而是出于自然的,合情和理的富有情感的抑扬顿挫。节奏,也叫节奏感,是感觉节奏自由,是培养出来的节奏语感,但节奏的划分决不能破坏句子本身原有的意义。
7、平稳法
平稳,是发音法的基础。指同一个节奏中的字音距离、高低强弱是基本相同的,没有波动。练习时,要平平稳稳地,像小溪流水一样平静,字距拉开而又连贯地发出来。
8、诱导法
诱导,是发音法的关键。什么是诱导呢?也就是节奏的首音要轻轻地、拖长地、不要过急过重地,以悄悄话的形式发出来。在意念上有一种从轻到重之感,没有抵抗力。由于口吃患者发音过急、过猛,常造成第一音口吃,所以要练好诱导也确非易事,不要看得太简单。必须要反复练习,反复琢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掌握了诱导以后,说话就轻松,心情就平稳,胆量就增大。诱导将节奏连起来,就形成了“波浪式”的抑扬顿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8

合格父母的金牌课程

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2014-05-26
你好这位朋友,口吃根本不存在治疗二字。口吃可以说是改不掉的,因为你改口吃的动机是害怕口吃,避免口吃,而这种心态使得你在讲话的时候,势必会对言语表达进行关注,而这种关注更加会破坏了你的言语自动化。实际上对口吃的认识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口吃困扰者能否真正的摆脱口吃困扰。

全面系统的认识口吃
口吃困扰者的真正问题并非简单的表面上的言语现象。比如有人就说,人家正常人没有口吃(事实上人人皆有口吃),而我就有口吃,所以我是口吃患者,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肤浅的。口吃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谓系统,就是包括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与所谓正常人是有差别的(不仅仅是外显口吃现象的差别):如口吃困扰者的自我角色定位(给自己的帽子),认为自己是口吃者,我有口吃病,我是口吃患者,我的言语能力不行,我口吃,这些,既是对自己的一个定位,一个帽子,一个角色,一个标签。

还有口吃意识对口吃的关注与转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人说话可能会出现口吃现象,但是并没有口吃意识,比如说争论或日常生活当中偶尔出现口吃现象,他嘴巴上虽然出现口吃现象,但不见得他头脑当中就意识到了自己出现口吃现象。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天天走路但并不会意识到我们走路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我们每天从家里出来可能都要上下楼,我们这样的行为重复了很多年,可你并没有关注过楼梯有多少级。因为你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这就是熟视无睹,因为你的意识没有在这方面形成一个焦点。

一般人在说话之前、之中、之后都没有对口吃的意识,而我们口吃困扰者在说话前会预期,说话之中会在意甚至恐惧,说话之后可能由于出现了口吃又进一步产生自责并不断的纠缠,而所谓的正常人是没有这些口吃意识的。

对口吃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口吃带给自身影响的认识。比如,口吃对自我价值的影响,把口吃问题对自身影响夸大化和泛化,并赋予更多的负性意义,把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许多失败的事情都归结为口吃,还包括口吃困扰者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和文化大环境(比如说,我们知道口吃困扰者周围的人会提醒他要慢慢说,想好了再说,口吃是一个不良的习惯,要纠正,如果不纠正就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整个社会整体的对口吃的认识也都是有问题的。),周围环境,客观环境,主观环境,等等都与所谓正常人是有区别的。这些因素都证明口吃困扰者的口吃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和表面的口吃现象,已经由多年的发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全方位立体的系统。
因为对口吃的不系统的认识,就有可能导致矫正的失败,因为你对口吃认识的大前提都是有问题的。

系统的稳定性。
整体系统的转变,许多口吃困扰者认为自己都懂,就是缺少行动,其实,你认识的不透彻,不系统,不全面,冰山下更多的,牢笼,你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你如何改变呢。比如,比如有人查找一些资料,怕别人看到,他的逻辑是,等我口吃好了在做一些工作或事情。

对口吃的认识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口吃困扰者能否真正的摆脱口吃困扰。

系统的维度举例:口吃的矫正的历程阶段及其规律性,系统的整合理论方法,等等,

具体的口吃困扰者与所谓正常人有哪些不同的呢?

1 口吃现象方面的区别。
我们首先来说说单纯的口吃现象,这里所说的单纯的口吃现象,是指说话中存在重复、断续、中阻、难发等言语现象,这些现象人皆有之。实际上,所谓正常人也是有口吃现象的,不过他们的这种现象比较单纯,口吃的发生只是一时的、偶尔的,不存在循环机制(怕口吃而出现更多的口吃,更加坚信自己就是口吃患者,更加害怕口吃避免口吃,心理压力更大了,结果也更口吃了。),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他们在一些急躁、紧张、激动、压抑的时候也会有结结巴巴甚至说不出话来的时候。

以我多年的口吃矫正从业经验发现,一些隐性口吃困扰者的口吃现象甚至比一些所谓正常人更少,这是为什么呢?隐形口吃困扰者因为自己好面子的心理采用了词语替代或者干脆“咽下”了许多该说的话,所以在他人看来,他根本不口吃,但是自己由于存在那种要口吃的感觉,并且为此打来痛苦和生活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自己是口吃患者。那么,为什么隐形口吃困扰者的口吃可能比一般人还少呢,因为所谓正常人不认为自己有“口吃”,没有口吃意识,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并不有意控制自己不去发生口吃,所以他们完全是自自然然的口吃,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其实也带有口吃(虽然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他们并不控制自己非要不口吃,不去避免口吃。而隐形口吃困扰者在说时候因为竭力避免口吃,所以听起来,隐形口吃困扰者连那种正常人的常态口吃也是很少的,当他们一旦感到要出现口吃,立即就把那个字音替换掉,或者干脆整句话都替换掉,因此,如果你注意听有些自认为是隐性口吃者的人,他们的口吃竟然比一般人还少,甚至几乎没有。也就是说,由于隐形口吃困扰者存在口吃意识,所以他控制自己一次口吃也不发生,其实这反倒恰恰能说明他对口吃是在意的是害怕的。因此,一些隐性口吃者当告诉别人说自己也是口吃者后,很多人都非常的惊诧,不敢相信,实际上,许多隐性口吃困扰者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有口吃困扰。

2 认识方面的区别:
自我认识:包括对自我的角色定位、帽子,患者意识等概念。
口吃困扰者都有:我是口吃者,我有口吃病的这种自我概念(定位),一般人没有这种自我概念,角色定位,口吃困扰者存有患者意识,疾病意识。

心理学中有一个归因的概念,举例说明:
不同学生对待自己的考试成绩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对于考试成绩没有及格,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太笨了,有的学生会认为老师出题太难。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归因模式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把原因归结于外部模式的叫做外归因,如把考试不及格归因于老师出题难。而把原因归结于内部叫做内归因,如认为考试不及格是因为自己太笨了。内归因模式使人把责任归结于自己,这样的归因容易产生对自我的批判与否定,造成心理压力和冲突,使人不能接纳自我,形成自卑心理,不利于心理健康。而外归因的人则完全相反,认为责任不在于自己,把责任归都结于外界,就不易对自己否定与批判,不易产生心理压力与冲突。

口吃困扰者也存在类似的归因模式,比如上台发言,口吃困扰者如果上台出现口吃,就会把自己的口吃归结为口吃病,认为自己是口吃者,所以才口吃,这就是一种内归因。同样是对于上台发言紧张出现口吃,一般人会把这种口吃现象解释为自己紧张,缺少当众发言的经验。我们知道,人们说话基本都是即兴的,没有稿子,一边说话还要一边组织语言,再加上个体还可能处在紧张、激动、焦虑的状态,所以,出现口吃是完全正常的,就像一个人走路也会出现摔跤一样。既然一般人上台出现口吃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正常的,那么口吃困扰者为什么就偏要把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口吃认为是不正常的呢?

既然人人都有口吃现象,那么口吃困扰者正常的口吃现象哪里去了呢?难道我们所有的口吃都是病态的吗?

有些口吃困扰者会有疑惑,那为什么我们的口吃那么多,那么重呢?
其实,这不难理解,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所有口吃困扰者在最早出现这种模式的情况下并不是很严重,都是从轻微到严重的过程。只不过是你长时间以来给自己戴帽子贴标签,在一个不断关注强化的恶性循环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上台发言,结果由于紧张出现了口吃,他下来之后遇到一个口吃矫正专家,告诉他:你这是口吃病,需要进行矫正和治疗,那么如果这人相信了这个矫正专家的话,大家设想今后这个人会怎样,会不会因此而带上一个帽子,会不会因此而走上了对抗和消灭口吃的道路呢?

同样是这个人,如果同样是上台发言出现口吃,而下来之后遇到一个演说家,这个演说家鼓励他说,小伙子,虽然你刚才很紧张,但你知道吗,我第一次上台的时候也和你一样的紧张,没关系,你只要多上台,多锻炼自己,就能成为演说家,就像我一样的!大家试想一下,这个人将来会怎样呢?

其实这就是分水岭,前者可能因为别人给自己带了一个帽子,并且自己也接受了这顶帽子,而从此认定自己有口吃病,走向了没有尽头的口吃矫正之路(实际上恰恰是发展和强化口吃的道路),实际上确实不少人的口吃帽子是被“忽悠”来的。他在生活中一直逃避说话,逃避交际,因为他的逻辑是,只有矫正好了口吃,我才能很好的生活。

而后者可能受到演说家的激励,从此不断的激励自己,不断地在各种场合锻炼自己,最终成为了演说家!把紧张恐惧当作是成功道路上的必由之路!

所以,你在人生当中遇到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权威,不同的医生,不同的领导,都可能产生不同的人生。这既是心理学中的重要他人(还包括父母)。好的重要的他人可以为你指点迷津,可能给你的人生提供转折,而不好的重要他人可能把你拉下深渊。

其实,上面举的例子,来源于我曾经帮助过的一个女孩,她在刚刚毕业的时候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公司经常开会,并且需要发言,有一次发言很紧张,浑身冒汗,语无伦次,甚至在发抖。她后来告诉了一个她最好的朋友,那个朋友劝她去看心理医生,结果来到南京一家心理医院,心理医生诊断为,社交恐惧症,并给开了药,结果这一吃药就是6年,现在已经结婚到了要孩子的年龄了,因为吃药不敢要孩子,尝试过停止药物,但是产生严重的药物依赖。这是一个真实的个案。

更多口吃、社恐过来人经验分享可以用百度搜索一下平易成功心理网,观看口吃、社恐困扰者蜕变的真实视频、文章。
第3个回答  2017-12-09
怎么治疗结巴?很多说话结巴的人都很想知道,也都想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治好自己的口吃,但是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说话结巴不是昨天也有的,也不是今天有的,说话结巴是后天养成的一种不好的语言习惯,这种不好的语言习惯已经固化,自己是没有办法来纠正的,有的人也许自己也尝试了一些方法,但是都不能彻底治好自己的口吃,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说话结巴的问题,简单的讲就是习惯的纠正,方法很重要,每个人的说话情况是不一样的,方法上也是有很大的区别,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有方法的,失败也是有理由的,对于矫正结巴,这种顽固性语言障碍,不建议自我矫正,建议参加矫正学习,让口吃矫正老师来帮助你,实事求是的来纠正说话口吃的习惯,不能试图走捷径,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10
这个我以前也是的,其实你可以发现,当你说话结巴的时候,大多数呼吸也不均匀,你先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呼吸,多练练深呼吸,然后放轻松,可以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去练瑜伽这些有助于让人放松的运动,跑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