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新旧国标的区别?

如题所述

  GB3836.1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
  1、新版标准修改采用IEC60079-0:2007,旧版标准等效采用IEC60079-0:1998。
  2、将爆炸性粉尘标准体系与爆炸性气体标准体系合并一起,原由爆炸性气体环境现为爆炸性气体环境和爆炸性粉尘环境,标准名称由“爆炸性气体环境”改为“爆炸性环境”,同时标准条文中增加了对爆炸性粉尘环境的要求。
  3、设备分类增加了Ⅲ类(爆炸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4、将“n”电气设备(无火花型电气设备)纳入通用要求,即首先符合通用要求的规定。
  5、附录C中增加了I类电气设备的防潮要求。高压电气设备,在+40℃环境下,试验周期为21d;
  低压电气设备,在+40℃环境下,试验周期为12d。试验方法按GB/T 2423.4-1993。
  6、细化了防爆标志,原防爆标志依次按符号Ex、防爆型式、类别符号、温度组别(仅对Ⅱ类电气设备)顺序排列,现在原防爆标志后增加了设备保护级别,而且各标志之间有小的间隔。
  如:矿用电动机的防爆标志,原为ExdⅠ现为Ex d Ⅰ Mb 。
  工厂用电动机的防爆标志,原为ExdⅡT4现为Ex d Ⅱ T4 Gb。
  7、温度章节中,增加了“外部热源或冷源”作为环境影响的因素。
  8、轻金属外壳材质中增加了对“锆”含量的要求。
  9、增加了对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写要求,有具有细节的内容要求。
  10、新标准增加“制造商责任”章节,旧标准将取得防爆合格证的检验程序作为附录A“检验程序”独单要求,新标准将取得防爆合格证的检验程序放在制造商责任中要求。
  二、GB3836.2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
  1、新版标准修改采用IEC60079-1:2007,旧版标准等效采用IEC60079-1:1990。
  2、标准名称由隔爆型“d”改为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
  3、非螺纹隔爆接合面中增加了对锥形接合面、具有圆弧面的接合面的要求。
  4、在“透明件”章节中,删掉了对透明件的材料和安装方法的要求。
  5、增加了对紧固件的屈服强度要求和对封堵件的要求
  6、“紧固件”章节改为“紧固件、相关的孔和封堵件”,在该章节中,增加了对紧固件了屈服强度要求和对封堵件的要求。
  7、隔爆外壳的引入装置细分为电缆引入装置、导管密封装置、插头和插座以及电缆连接器、绝缘套管四种,并增加了对每种引入装置的具体要求。
  8、在外壳机械强度方面,增加了外壳材料使用铸铁,材料等级应不低于150级的要求。
  9、检查和试验增加了确定最高表面温度的条件
  10、 型式试验“外壳强度试验”,增加了环境温度低于-20℃时的测量方法。
  11、原附录A “隔爆外壳的非金属部件”纳入到正文中。
  三、GB3836.3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
  1、新版标准等同采用IEC60079-7:2006,旧版标准等效采用IEC60079-7:1990。
  2、标准名称由增安型“e”改为由增安型 “e”保护的设备。
  3、修改了电气连接,将“连接件”和“内部导线连接”改为“电气连接”,电气连接分为总则、现场接线连接件和工厂连接件。
  4、修改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表中的电压等级和相应的数值及相关的注释。
  5、在外壳防护等级章节中,增加了外壳设置排水孔或通风孔的要求。
  6、增加了对可能产生气隙火花的转子结构进行评价的要求,若评定后因数之和大于6,转子进行附加试验或电机设置特殊保护(换气吹扫装置)。
  7、增加了额定电压超过1kV的电机定子装防冷凝加热器和特殊保护措施(换气吹扫装置)的要求。
  8、增加了定子绕组接线端子的极限温度要求。
  9、增加了轴承密封和轴密封的相关要求。
  10、增加了对高压电机的进行附加试验要求。附加试验比较严酷,定子绕组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中进行耐压和脉冲试验;转子先进行老化试验,然后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中进行10次满压空载启动或10次转子堵转试验。
  9、高压电机防爆标志的类别符号Ⅱ后加A、B、C字母。
  如:有可能偶尔、短时出现乙烯的环境场所,选用的增安型电动机防爆标志为ExeⅡT3,按新标准现防爆标志为ExeⅡBT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27
简述国标GB3836.1~3新旧版本的主要差异

GB3836.1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
1、新版标准修改采用IEC60079-0:2007,旧版标准等效采用IEC60079-0:1998。
2、将爆炸性粉尘标准体系与爆炸性气体标准体系合并一起,原由爆炸性气体环境现为爆炸性气体环境和爆炸性粉尘环境,标准名称由“爆炸性气体环境”改为“爆炸性环境”,同时标准条文中增加了对爆炸性粉尘环境的要求。
3、设备分类增加了Ⅲ类(爆炸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4、将“n”电气设备(无火花型电气设备)纳入通用要求,即首先符合通用要求的规定。
5、附录C中增加了I类电气设备的防潮要求。高压电气设备,在+40℃环境下,试验周期为21d;
低压电气设备,在+40℃环境下,试验周期为12d。试验方法按GB/T 2423.4-1993。
6、细化了防爆标志,原防爆标志依次按符号Ex、防爆型式、类别符号、温度组别(仅对Ⅱ类电气设备)顺序排列,现在原防爆标志后增加了设备保护级别,而且各标志之间有小的间隔。
如:矿用电动机的防爆标志,原为ExdⅠ现为Ex d Ⅰ Mb 。
工厂用电动机的防爆标志,原为ExdⅡT4现为Ex d Ⅱ T4 Gb。
7、温度章节中,增加了“外部热源或冷源”作为环境影响的因素。
8、轻金属外壳材质中增加了对“锆”含量的要求。
9、增加了对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写要求,有具有细节的内容要求。
10、新标准增加“制造商责任”章节,旧标准将取得防爆合格证的检验程序作为附录A“检验程序”独单要求,新标准将取得防爆合格证的检验程序放在制造商责任中要求。
二、GB3836.2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
1、新版标准修改采用IEC60079-1:2007,旧版标准等效采用IEC60079-1:1990。
2、标准名称由隔爆型“d”改为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
3、非螺纹隔爆接合面中增加了对锥形接合面、具有圆弧面的接合面的要求。
4、在“透明件”章节中,删掉了对透明件的材料和安装方法的要求。
5、增加了对紧固件的屈服强度要求和对封堵件的要求
6、“紧固件”章节改为“紧固件、相关的孔和封堵件”,在该章节中,增加了对紧固件了屈服强度要求和对封堵件的要求。
7、隔爆外壳的引入装置细分为电缆引入装置、导管密封装置、插头和插座以及电缆连接器、绝缘套管四种,并增加了对每种引入装置的具体要求。
8、在外壳机械强度方面,增加了外壳材料使用铸铁,材料等级应不低于150级的要求。
9、检查和试验增加了确定最高表面温度的条件
10、 型式试验“外壳强度试验”,增加了环境温度低于-20℃时的测量方法。
11、原附录A “隔爆外壳的非金属部件”纳入到正文中。
三、GB3836.3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
1、新版标准等同采用IEC60079-7:2006,旧版标准等效采用IEC60079-7:1990。
2、标准名称由增安型“e”改为由增安型 “e”保护的设备。
3、修改了电气连接,将“连接件”和“内部导线连接”改为“电气连接”,电气连接分为总则、现场接线连接件和工厂连接件。
4、修改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表中的电压等级和相应的数值及相关的注释。
5、在外壳防护等级章节中,增加了外壳设置排水孔或通风孔的要求。
6、增加了对可能产生气隙火花的转子结构进行评价的要求,若评定后因数之和大于6,转子进行附加试验或电机设置特殊保护(换气吹扫装置)。
7、增加了额定电压超过1kV的电机定子装防冷凝加热器和特殊保护措施(换气吹扫装置)的要求。
8、增加了定子绕组接线端子的极限温度要求。
9、增加了轴承密封和轴密封的相关要求。
10、增加了对高压电机的进行附加试验要求。附加试验比较严酷,定子绕组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中进行耐压和脉冲试验;转子先进行老化试验,然后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中进行10次满压空载启动或10次转子堵转试验。
9、高压电机防爆标志的类别符号Ⅱ后加A、B、C字母。
如:有可能偶尔、短时出现乙烯的环境场所,选用的增安型电动机防爆标志为ExeⅡT3,按新标准现防爆标志为ExeⅡBT3。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25
新国标颁布后,旧国标就作废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