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其好友间的趣联,谢谢!

如题所述

  相传苏东坡年青时自负其才,且酷爱读书,有一次,他自撰了一副春联,并书于大门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此联虽然表明自己爱读书的思想,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一边拿出几本书,一边对他说:“听说你要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今天特来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顿时就愣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者微微笑了笑,飘然而逝。苏东坡大受启迪,才知道人世间的学问是无止境的,于是将对联改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一代才女,受家庭影响也酷爱文学。兄妹常常练习对对子。有一次,苏东坡去看望妹妹,兄妹俩在月光下对饮交谈,苏东坡想考一考妹妹的水平,便给妹妹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此上联难度较大,“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都是词牌、曲牌名,引用这些词牌、曲牌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清新的句子,对起来当然不易了。但是,多才多艺的苏小妹却应声而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骄。”
  她也用引用的方法,用“虞美人”、“红绣鞋”、“步步骄”等词牌、曲牌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清新的句子来作答。她的对句让大文豪苏东坡也大为叹服。
  苏小妹也向哥哥出了一个题。她拿出一个对联让东坡填字:“轻风_细柳,淡月_梅花。”苏东坡想了想,填出了“摇”、“映”两个字。她摇了摇头,说“俗”。苏东坡又填了“舞”、“隐”两个字。她只是说:“有点意思了。不过,不是最好的。”苏东坡很不服气,问道:“依你该用哪两个字更好?”她回答说:“你用‘扶’、‘失’两个字来试一试呢?”苏东坡把这两个字填进去之后,略一思考,不得不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由于苏小妹是女中豪杰,找意中人也特别地重视对方的才华。凡是来提亲的人,她都必须要读一读对方的诗词,通过她的考试。有一次,有人给她介绍了方若虚。但是,她读了方若虚的诗以后很不满意,便提笔在诗稿上批了一联:
  “笔底文才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一看,这让方若虚太没面子了,于是提笔在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对联变为:
  “笔底文才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再有一次,苏小妹提出要让哥哥对一个有趣的对联,并说如果他能对出来的话,她甘愿受罚。苏东坡想,对对联有什么难的,就说:“好吧,看来你输定了。”没想到苏小妹随口念出了上联:
  “三光日月星。”
  此联一出,苏东坡大吃一惊,这个上联的难度太大了,简直就是一个绝对!因为“三光”就包括“日月星”,且前面是数字“三”。这个“三”一定要用数字来对,而且不能再是“三”了。这样,无论是比三大的数字还是比三小的数字,对起来都不行。因为“三光”下面包括了“日月星”三样具体的事物。用其它数字来对,下面要么少于三个事物,要么多于三个事物,文字要么少于三字,要么多于三字,这不是明显的对不起吗?不过,大文豪怎么会怕这个对联呢,只见他摇头晃脑了一会儿,不紧不慢地对道:
  “四诗风雅颂。”
  苏小妹听了连连称“好好好!妙妙妙!”因为对的下联属对工整,并完全是按上联的结构来构成语句的。妙就妙在苏东坡用的是数字“四”,却只用了“风雅颂”三个字就概括了。因为《诗经》包括的三个部分“风、雅、颂”中,“雅”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 ,所以常常又称为“四诗”。苏东坡用他渊博的学识和敏捷的思维,巧对了妹妹出的“绝对”,显示了他的大家风范。
  苏东坡不仅常常与妹妹联对赛才,也常常与几个好友饮酒联对寻乐。黄庭坚、佛印等人就常与东坡赛对。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常常与好友佛印一起游览山山水水,同时也一起诗词唱和,当然也少不了玩玩“对对子”的游戏。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出去泛舟游春,苏东坡看到河岸上有一群规模宏大的佛寺群,有感于怀,当即吟出了一句上联: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吟出上联之后,捻着胡须沉吟,就是对不出下联来。因为此上联用了“万、千、百、十”四个数字,下联要对上这些数字实在是不容易的。正在沉吟的时候,他们的船穿过一道桥,佛印心中灵机一动,随口吟道: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苏东坡听了,点了点头,赞叹说:“对得妙,对得妙。”此联运用了数字“一、二、三、四”四个数字,对上联的四个数字,并且结合当前的情景,可谓妙绝。
  二人正陶醉在对对子的乐趣中,苏东坡偶一抬头,发现河边上一只狗正在有滋有味地啃着一块骨头,灵机一动,决定取笑一下他的和尚朋友。于是,他对佛印说:“上一联对得不错,可否再对一联?”佛印当然没有不同意的。于是苏东坡趁着酒兴,指着那条狗,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狗啃河上骨。”
  佛印一听,就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了。因为“狗啃河上骨”,也可以谐音为“狗啃河上(和尚)骨”。他佛印就是一个和尚,这不是明摆着在取笑他吗?不过,佛印也是一个饱学之士,不是那么好取笑的。只见他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把手里题有苏东坡的诗句的扇子扔进水中,同时随口吟出了下联:
  “水流东坡诗。”
  其实,佛印的对句也是用了谐音的手法。对句也可以谐音为“水流东坡诗(尸)”。一报还一报,两不相亏。苏东坡听了,略一点头,与佛印相视而笑。大家都心照不宣。
  过了不久,苏东坡去拜访佛印,刚进门,一股酒气就扑面而来,而且酒气中还夹杂着浓烈的鱼腥味。苏东坡知道,佛印这个酒肉和尚又在吃鱼喝酒了。佛印是一个对清规戒律一概置之不理的荤和尚,常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因此苏东坡对他的吃鱼喝酒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平时吃肉喝酒都是两个人痛痛快快地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为什么今天明明他刚刚喝过酒吃过鱼,却一点都不露声色呢?苏东坡不停地左右巡视,企图发现一点线索,可是佛印却正襟危坐,一点都不理睬。苏东坡知道了,这个荤和尚又在玩什么鬼把戏了。他左看右看,一间屋子里空荡荡的,什么地方也藏不下酒和鱼呀?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疑点:屋子里放着一个大大的罄,那罄里面说不定就藏着东西呢!
  寒暄过后,苏东坡不动声色地说道:“今天来打扰你,别无他事,只是别人叫我对一个对子,我想了半天对不出来,特来请教。”佛印也是一个聪明人,他想,哪有苏东坡都对不出来的对子呢,肯定是这家伙又出什么鬼主意了。但他也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只好答道:“愿闻其详。”苏东坡于是念出了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听了觉得实在是奇怪,这是大户人家十分常用的一副对联嘛,每年不见十次都要见八次的,就连小孩子都会对出来,怎么会对不出来呢。于是他脱口而出,说出了下联: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一听,太高兴了:他居然落进了我的陷井!于是乐呵呵地说:“‘积善人家庆有余’。不错,‘积善人家庆有余’,哦,我还不知道‘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呢!既然你这个‘积善人家’罄里有鱼,为什么不拿出来招待客人呢?”
  佛印听了,才知道上了他的当,不觉哈哈大笑,摆出鱼和酒,与苏东坡再次喝酒论对联。
  有一次,苏东坡与黄庭坚一起外出春游回家,当时正逢红日西坠,彩霞满天。天边火红的晚霞把半边江水染得通红,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啊!黄庭坚灵机一动,一对妙联涌上心头。只见他对苏东坡说:“如此美景,我们联上一对如何?”苏东坡满口答应。于是黄庭坚便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此联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上联借此美景,把“满江红”这一词牌名嵌了进去,联句浑然一体,自然贴切。黄庭坚吟罢上联,得意地望着苏东坡,意思是说,看你怎么对这个下联。没想到苏东坡含笑想了一会儿,不紧不慢地对出了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对联也用了“普天乐”这一词牌,与上联属对工整,天衣无缝。
  苏东坡在任杭州刺史时,有一次与黄庭坚一起穿着便服游莫干山。时值盛夏,他们走得又累又喝,便到途中一座小寺庙里去休息。庙中的主事和尚见他衣着十分朴素,便瞧不起他,漫不经心地说了声“坐”,又对小和尚淡淡地说了声“茶”。谈了几句后,发现苏东坡很有才华,言谈不俗,学识渊博,觉得他定非常人。于是便请他到厢房,并客气地说“请坐”,又对小和尚说“敬茶”。当谈了一会,知道来人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便恭恭敬敬地请苏东坡到客厅,说“请上坐”,又对小和尚说“敬香茶”。苏东坡与黄庭坚对和尚的这种以貌取人和溜须拍马的脾气很不以为然,相视一笑。正在这时,老和尚知道苏东坡是书法名家,便要求苏东坡为其留一墨宝。苏东坡也不推辞,提笔写了一上联:
  “坐,请坐,请上坐。”
  写了上联,眼望着黄庭坚含笑不语。黄庭坚知道这是苏东坡在考验他,便会心地一笑,随口念道:
  “茶,敬茶,敬香茶。”
  苏黄二人会意地一笑。苏东坡果然提笔写下了这个下联。和尚想到刚才的情景,惭愧地笑笑,羞得无地自容。此联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叠字法,又把和尚前后的语言变化实录出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意思含蓄,诙谐而又批评,平中见奇。和尚看了如芒刺在背,悔不该以貌取人,“以人下茶”,弄得个歪嘴婆娘照镜子――当场出丑。呐呐地说不出话来,只好羞愧地收起了苏东坡的墨宝。
  还有一次,佛印与苏东坡、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三人一起游三峡。当船过三峡时,佛印根据巫山出了一个有趣的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此上联里面巧妙地用了两个读音相似的字:“无”和“巫”,因此要对出下联是不容易的。但是,聪明机智的苏东坡却很快地对出了下联:
  “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辙想了想,把下联改了一下,更妙;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但是,大文豪也有对不出来的对联。他在杭州为官时,有一次与佛印等友人同游西湖。大家正玩得高兴,一歌女不慎将壶掉入水中,佛印即事出一上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并要求苏东坡等人对出下联。可是,大家挖空心思对了半天也对不出来。这上联到如今也是一个千古绝对,无人能对出下联。
  还有一次,苏东坡与黄庭坚等人乘船顺江而下,要到苏杭去玩。他们一行人在船上联对饮酒,好不快活。这时,一个船家少年居然给他们出了一个上联:
  “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此上联把从一到十十个数字用完,并按顺序,又嵌入了地名,难度实在是大。苏东坡一行人搜肠刮肚,也想不出答案。此上联也成了一个千古绝对。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一说的是某一年闰了个八月,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所以说这一年“两度春秋”,于是王安石便出了一个上联要苏东坡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对不出来。这一联,直到七百多年以后,才被清朝的某人对了出来,对句是: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七中,也曾记载此事,并说上联经他改正过。)
  其二说的是他们二人有一次外出游玩,王安石即兴出一上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也对不出来。后来,三百多年后有人对出了下联: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1
一次,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去江中泛舟赏月,苏小妹要跟着去。二人觉得晚上带一女子外出不太方便,但又不好拒绝。他们口头上答应了她,但提前悄悄走了。苏小妹追到江边,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刚刚把船撑到江岸。她就在岸上指责他们二人不守信用。苏东坡说:“我以佛印为题,出一上联,你若对得上,就让你上船。”苏东坡出的上联是:
和尚撑船,篙打江中罗汉;
原来,佛印撑船时,竹篙一下下都正好打在水中自己的倒影上。苏小妹在岸上看了,知道阿兄为让自己联对,实为与佛印开玩笑。她还没想出下联,佛印和尚却开口了,他对苏东坡说:“我替小妹对出下联了。今早小妹去井边打水了不是?那就是下联。”说罢,他将下联道出: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听了,连连说:“你坏,你坏。”佛印说:“这不怪我,怪你阿哥开了个好头。这样吧,我出个好听的上联,你若对得上定叫你上船。”佛印的上联是: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苏小妹这次对得快,她对道: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佛印道了声:“好!”便把船向岸边撑去。
这一晚,三人泛舟江上,对月吟诗,玩得十分痛快。
-------------
苏轼和佛印,苏轼在船上看见河岸上的狗啃骨头,对佛印大笑,佛印赶忙将手里的苏轼题字的扇子丢到水里,含义就是==狗啃河上{和尚}骨==水飘东坡诗{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