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唐】孙昌胤这首诗的意思是?

如题所述

译文:

暮春三月,在晚春的清明时节里,我惆怅地望着城北的山边。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焰,桐树旧枝上也长出了新的花朵。

我内心沉郁,羞对年年更新的花草,也不好意思邀朋友欢聚宴饮。可叹我还比不上树林间的飞鸟,它们能自由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

原文:

《清明》

唐代: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扩展资料:

清明时节的其他古诗

1、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3、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4、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5、寒食寄郑起侍郎

宋代: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译文: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 一路上细雨萧疏, 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

天气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 我思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0

意思是在晚春的清明时节里,惆怅地望着北边的山陲。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芒,桐树旧枝上也长出了新的花朵。我内心沉郁,愧对这新生的草木,也不好意思通知朋友举办欢宴。还比不上树林间的飞鸟,能飞到其他地方,还能整理羽翼。

唐代孙昌胤《清明》原文: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

(2)暮春:晚春,即春末,一般指农历三月。

(3)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

(4)燧火:钻燧所生的火。

(5)沈冥:低沉冥寂,用来形容心情。也作“沉冥”。

(6)岁物:指草木,因其一岁一枯荣,故得名。

(7)迁乔: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有升迁之意。

(8)羽仪:翼翅,也用来比喻居于高位且有才德的人。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孙昌胤,生卒年不详。胤,一作允,一作裔,皆后人避讳改。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任秘书少监,其后行迹不详。事迹散见柳宗元《与韦中立书》、《旧唐书·赵宗儒传》、《唐诗纪事》卷四六。《全唐诗》存诗4首。

诗词赏析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自觉为世俗所累,需要顾及的东西太多却无法达成本心,于是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心情。

首联起笔“暮春”,“怅望北山”让人联想到孤独惆怅的环境,“陲”,暗示背井离乡,身处十分遥远的边疆。颔联写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焰,梧桐老枝又开满桐花。巧用清明“燧火”光焰,枝头“桐花”等,烘托了诗人的悲凉心境。

诗的前四句描写选用了典型意象,并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清明暮春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惆怅”之情。

颈联提出了如何摆脱愁悲心境的办法,可是隐居的人生活平淡毫无起色,自觉羞对年年更新的花草,再不好意思邀朋聚宴了。

尾联成为全诗的精彩所在,诗人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感叹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飞鸟快乐,写出了“林间鸟”自由地飞翔,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的情景。

《清明》这首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最后一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由近及远的手法。所谓到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清 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大意:
  暮春三月,清明时节,我惆怅地望着城北的山边。
  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焰,梧桐树的老枝头又开满桐花。
  可是我生活平淡毫无起色,羞对年年更新的花草,也不好意思邀朋友欢聚宴饮。
  可叹我还不如这些林间的飞鸟,它们自由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04
清 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大意:
  暮春三月,清明时节,我惆怅地望着城北的山边。
  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焰,梧桐树的老枝头又开满桐花。
  可是我生活平淡毫无起色,羞对年年更新的花草,也不好意思邀朋友欢聚宴饮。
  可叹我还不如这些林间的飞鸟,它们自由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