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念太多,请问什么经书或者咒语可以平静心情?

RT!

最重要的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缘生缘灭的是假相,不必为此而烦恼,不生不灭的是本具的佛性。通过如理如法的修行,放下妄想、分别和执着,你的内心会法喜充满!因为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太久,所以习气很重。这要靠自己高度的警觉,以佛法的智慧观照自己的身、口、意,妄念起时念“南无阿弥陀佛”。用心努力,三个月有效:内心平和、烦恼减少、智慧增长。阿弥陀佛!

推荐参看:元音老人讲的“无念的含义”希望对您有帮助!
正起念时,亦不见有念可起,是名无念。非如一般人所想像者,一念不生名无念也。

所谓无念,并不是一个念头也不起,而是尽管念起却无所住著、不滞停留。一般人所想象的“一念不生”的无念,那是压念不起。他们以为一个念头也没有,就是好功夫。其实死在那里,非但不能成道,成个土木金石倒有份在!不见当年六祖大师救卧轮禅师的公案吗?卧轮初以为压念不起是好功夫,故有偈子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见他走入死胡同,故救他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起心就是不起心,动念就是不动念,六祖无住啊!“对境心数起”就是起妙用,假如不起心动念,就是死在那里了,还能起什么妙用啊?还能给人说法吗?不能了。菩提即为本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在凡夫不减,即使在地狱也不少;在贤圣不增,即使成佛时也不多。古时候有人问一位大禅师:“开悟之后怎样?”大师答:“也不增一分。”又问:“未开悟前呢?”答:“也不减一分。”所以卧轮说:“菩提日日长”就是错误了。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依妄念起灭,调修法身,就是说妄念起了,赶快觉醒,认识它,不跟它跑,而不是把妄念压死不动。就是要时时觉醒,时时观照,不要跟妄念跑。跟妄念跑了,著在境界上,那就不行了。所以净土宗强调时时刻刻念佛,不是让你贪多,贪功德相,而是让你觉醒,认识法身,保护法身。我们做功夫,就是在妄念上修,没有第二个办法。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目的都是调理这个妄念。所以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就是在妄念上做功夫,将妄念斩断,不让它相续不停。一切佛法都是调修法身,都是在妄念上做功夫。不要将念佛当做有相功德来做,那是错误的。所以,莲池大师说:“声声唤醒主人公。”念佛就是把主人公唤醒,让你觉悟的。

若晓得在妄念上做功夫,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那么,所起之妄念,都调整为显现自性的微妙受用,即使是“色受想行识”五毒所现的粗妄念,也都能令它们具有自性解脱之道力和光明,入于光明空灵之境。也就是说能化“五蕴”之毒,为自性之妙受用,使之成为我们修证之工具、成佛之资粮。

把我们的自心调理好,不住相、不住境、不烦恼,就是大受用了。妙受用者,就是微妙的感受,很受用。得受用很好,但贪享受就坏了,受用和享受,就相差一个字,却大有差别,而是天壤之别。如果讲究吃得好、穿得好,交异性朋友、跳舞、看电影,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旦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作奸犯科以达到享受的目的,那就坏了,这就是贪享受。若一切时都是心空无住,安然自在,不去追逐外境,今天只有粥吃也很好,只有破草房住也无所谓,胸襟豁达,心安理得,知足常乐,随缘自在,这就是妙受用。晓得在妄念上做功夫,把我们的自性调理好,自然能得妙受用,“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也!“平怀”,就是心里没有丝毫的弯曲,平直坦率。“泯然自尽”,就是心里空荡荡的,没有半点烦恼。这是多么美好啊!所以学佛是得大受用、开大智慧的。学佛不是求什么东西,有所希求就坏了。求福报、求神通,那不是学佛;求财、求官,更不是学佛。一切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到头一场空啊!所以,我们要时时认识真心,要依于妄念调修法身,不要让妄念遮盖真心。识得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从而不住相,就会得真实受用,不起烦恼。反过来呢?若不知道依于妄念调修法身,那就烦恼无穷,欲壑难填了。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烦恼痛苦也就无有了期了。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

这是进一步解说妄念的缘起。妄念固然是由真心所生起的,但若无境缘也无由生起。境缘就是“自性通彻境”。我们在前面反复讲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众生、花鸟虫鱼,都是自性所显现。但同是凡夫的境缘,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呢?那是因为业性使然。凡夫不识自性,故而迷惑。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由共业感现山河大地,复由别业感现十二类生。随其善恶之因不同,感现的境缘也不同。种种不同的境缘,都是在自性中感通、在自性中了彻的,无有实体,虚妄不实。就自性来说,因也在其中,果也在其中。自性是超越因果的,种种不同的境缘都是“自性通彻境”,此即所谓“第八识的相分”。而“第八识的见分”又对“相分”分别取舍,这种分别取舍即所谓的“妄念”。同是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在迷即第八识,在悟即“如来藏心”。故而,若能“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反迷归悟,则“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2
人在无所事事时,最容易杂念纷飞。
养成诵经的好习惯或时时念佛,杂念自然减少,越精进杂念越少,这其中,不仅仅是自力,还有他力—佛菩萨的加持力哦。
您诵诵《金刚经》和念念“阿弥陀佛”,试试看!
种庄稼还得春种秋收呢,所以诵经、念佛,要想有收获,也得有个过程啊。
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08-01-12
你可以念一念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心经》)以修身养性,不推荐你念咒,因为不熟悉,念起来太绕口,不仅影响效果,还会更让你烦!
第3个回答  2008-01-12
放下不是放弃,学佛不是学了个消极逃避,而是学会在滚滚红尘中内心尚为清凉。

放下的根基和前提是看破,没有看破的放下,只是暂时的放开。舍因逐果,反而为自己更添烦恼。

放下可以分为知见和功夫两面,常诵佛经能开佛知见,但我们尚有过去累劫的习气在,观照禅定的功夫不够,自然有万般习气出来作崇。六祖慧能很洒脱,不过,这种洒脱可不是我们仅仅通过读诵坛经就可以获得的,师父所言之放下,非彼所理解之放下,一个在体证功夫之上,一个仅为六根之心识。自己的心境证量没有人可以拿得走,君言缠缚不清,试问谁绑了你?杂念纷飞,谁又给了你?

只管一心一意耕耘,收获不要太在意。学会放下,是让我们学会放下悔恨、放下忧虑、放下怨言。以对过去无悔、对将来无忧、对现在无怨的心态,安住在当下的事情,因为我们唯一可以把握住的就是现在,而你现在如何,也正决定了将来如何,如是因,如是果。放下绝不是消极懈怠的等待或不努力,而是更为积极地投入生活中,只有在生活中,我们才能更深刻来体会佛法的妙用。

三藏十二部经典,84000法门都是用来解脱我们烦恼的,因众生根基不同、烦恼由来不同,所以衍生出众多法门来对治。无论什么方法,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唯契入者为上。

祝福你朋友!阿弥陀佛
第4个回答  2008-01-13
找件你感兴趣的事情做,全身心的投入,你就没有杂念了!
脑袋越闲,就越容易东想西想,越容易产生杂念!
信佛,或对佛感兴趣,你念经才会有效果,不然一样会有很多杂念。
建议还是不要把精神寄托放在虚无缥缈的宗教信仰上,为自己定个目标,比如工作上的,学习上的,情感上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