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2021电商十大事件图

如题所述

拼多多员工猝死

2021年,拼多多开始电子商务。

1月3日,一名为拼多多旗下多多杂货业务工作的23岁员工在凌晨1点下班途中猝死。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了大众对互联网大公司不合理加班制度的强烈谴责。

然而,在事件平息之前,1月9日又有一名拼多多员工在家中跳楼自杀。随后拼多多发布公告称,死者为拼多多科技开发岗工程师,对其不幸离世表示深切哀悼。

1月10日,另一名拼多多员工在脉脉上发帖,称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并附上照片。当天晚上,该员工在知乎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称因这一行为被拼多多开除。舆论又一片哗然。

一个月内,连续三起负面事件引发全网热议。不得不说,拼多多为今年定下了一个奇怪的基调。

货运女孩跳楼身亡。

2021年春节还没到,货代就出事了。

2月6日晚,一名女乘客在货车搬家途中跳楼身亡。经警方调查,乘客生前并未受到猥亵、性侵等暴力行为,仅与司机发生口角。

至于乘客跳车的原因,主流说法是司机因反复偏航产生恐慌,沟通未果后采取极端行动。虽然悲剧是意外发生的,但司机仍然面临牢狱之灾。

这一事件无疑给整个互联网货运行业敲响了警钟。由于平台不规范,货车“载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也是乘客死亡的间接原因。

阿里因垄断被罚182亿。

在看了很多《来自冥界的消息》之后,大众终于迎来了他们所钟爱的《来自死亡的消息》。

4月10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存在“一选一”垄断行为。据《反垄断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182.28亿元。

从细节上看,调查确定的“替代”不仅仅是通过市场地位、规则和奖惩来实现的,还包括算法和数据,就像在传统的垄断中一样。可见,自去年12月宣布调查以来,市场监管总局确实对阿里进行了详细调查。这一次互联网反垄断是动真格的,有以身作则的意义。

对于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里程碑事件。伤害了无数商家的“二选一”终于走到了尽头。

如果韩控股退市

阿里被处罚后不久,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如涵控股也从神坛上跌落。

4月21日,网络名人第一股如涵控股宣布公司完成私有化交易,即日起正式从纳斯达克退市。

你可能对如涵控股没有任何印象,但你一定听说过网络名人“张大奕”。模特张大奕通过在时尚圈积累的人气,建立了女装品牌,再联合成立如涵控股,转型MCN,孵化KOL,批量带货直播。她的创业之路可谓是很多网络名人品牌的教科书。

如涵退市也意味着“网络名人”的商业模式越来越行不通。

丁咚每天都去市场买食物。

由于都属于生鲜电商赛道,上市时间也差不多,所以两家放在一起。

6月25日,每日优股纳斯达克成功敲响上市钟声;四天后,丁咚买菜,正式登陆纽交所。它们的成功上市无疑给生鲜电商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经历了2019年的生鲜寒冬,再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生鲜电商的发展道路非常坎坷。但也正因为如此,留下的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玩家。

以“”为代表的“前仓”模式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呰216161

张下台,易手。

与上市的相比,苏宁的情况尤为惨淡。

7月12日,苏宁发布公告:创始人张正式辞去董事长职务

张离任恐怕并不奇怪。因为Suning.cn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2020年,债务规模从561亿膨胀到1361亿。

面对生意不景气,债台高筑的现状,就连这个经营了30年的大老板也无能为力。

如果离任,或许还能保留最后的尊严。

贝宝雷

同样处境危险的还有著名的社交电商“贝店”。

8月9日,杭州贝贝集团总部被前来“讨债”的100多人团团围住。都是电商平台“贝店”的商家。因为平台拖欠太久,他们不得不去贝店母公司总部维权。

据统计,截至当天,北电欠款总额达6000多万元。有的供应商已经被拖欠了三个月,工厂已经停工。受害者总数超过1000人。

两年前,贝店凭借用户的快速增长赢得了资本的青睐,但两年后急转直下。最后真的很尴尬,连货款都拿不到。

据说北电河东河西之间只有两年。

阿里员工性侵案

在贝店暴雷的同时,还有今年最大的“性丑闻”,——阿里员工性侵案。

用一句话来概括事件,一位阿里女员工称,在某娱乐场所喝酒后,被同事和供应商员工性侵。但由于证据不足,警方只逮捕了其中一名涉案男子,另一名男子声称自己受到了委屈,于是与该女子展开了诉讼。

因为这个事件点太多,男女双方的说辞都有漏洞,很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臭名昭著的职场“酒桌文化”早就应该被摒弃了。

另外,不管女主动机如何,阿里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显然是有问题的,暴露出管理上的漏洞,值得其他互联网大公司引以为戒。

互联网“破壁”,巨头互通。

今年的第二大新闻。

,要属各大巨头互联互通了。

不过,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互联网要实现真正“互联”,恐怕还得等上一些时日。

薇娅逃税被罚13.41亿

今年电商圈最大的事件,非薇娅逃税莫属。

1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税务局宣布,黄薇(薇娅)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其他少缴税款0.6亿元,依法对其处罚13.41亿元。

对于直播带货行业来说,薇娅逃税事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头部主播依靠流量优势牟取暴利的时代已然结束,直播电商的野蛮生长时代也宣告终结。

如此重磅的事件,也足以为电商的2021画上圆满的句号。

相关问答:未来十大暴利行业有哪些?

 

有化妆品、日用品、饮料、白酒、药品、保健品、通讯、软件、小家电、汽车。

1、化妆品

这里的化妆品是指进口高端产品。SK-II著名的神仙水在中国零售价格为560元,而其制造成本仅为人民币 6.5元。就算研发成本都加进去,每单只成本也不超过人民币10元。

资生堂650元/50克的眼霜连包装成本也只有10元不到。而欧伯莱那些150元左右的低端眼霜成本仅在3元左右。

2、日用品

其中以个人清洁化学制品利润最恐怖。以牙膏为例,其中最贵的成分―发泡剂成本仅为600元/吨左右甚至更低,而这600元的发泡剂足足能够装满6000只最大号的180克牙膏。

剩余的有效成分成本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碳酸钙粉末每吨用量成本仅为120元左右,最高级的含氟牙膏其有效成分―单氟磷酸钠每吨成本不过100元。

3、饮料

这其中,非碳酸类果汁饮料的利润最大,市场零售价2块钱的果汁饮料连包装成本+设备成本只有7分钱,而易拉罐饮料则更低,仅有5分钱。

4、白酒

以五粮液(行情股吧买卖点)酒厂为例,每吨粮食能够生产100市斤左右白酒,其中10市斤最品质好的是五粮液,其余则被用作什么五粮春啦、浏阳河啦类似低端产品。每吨粮食的收购价格大概是1600块钱左右,而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零售则最多可达到15000元左右。

5、药品

在一般人的眼睛里,药品的利润应该是最高的。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比较以上行业,药品的设备、厂房及研发成本都要高出许多,所以只能排在第5。而进口药品的配方研发一般是在国外进行,导致其研发成本更高。

虽然其有效成分不值几个钱,但厂家的时常出新却是实实在在的。当金六福卖不动的时候,五粮液可以注册一个金七福的品牌继续卖以前的酒,而药品却不行。新药就是新药,没听说过麦迪霉素淘汰以后改个名字继续卖的。

6、保健品

这东西是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从太阳神到脑白金,就从来没有一个保健品能真正起到其宣传效果。这里排行的保健品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由正规厂家通过正规配方生产的产品,并非假冒伪劣产品。

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保健品在前两年的暴利状况已经改观了很多,尤其是异军突起的脑白金,虽说是购买美国的淘汰配方,但其不到200的售价比起其每单位十多元的成本(包括包装成本、配料成本、广告成本)来说,比例显然低了很多。

7、通讯

其中以移动通讯更甚,典型的一次投入长久收益的例子。GSM基站每台的造价约为人民币20万,但其确可以负担最多15万门的信号流量,以每人40元月租算,就算这15万人不打电话,一个月的月租就能买30个基站。

8、软件

任何软件在中国卖的都不好,这里只针对买正版的人。每张光盘的制造成本是9分钱,高档软件的包装成本不过5元钱,但软件的大头往往在于研发。

WINDOWS98卖了近8年,赚的钱已经足够再研发40个WIN98了,但是这是外国。如果比尔盖茨生在中国,相信其早被饿死或还在中关村(行情股吧买卖点)当装机工。

9、小家电

比起冰箱彩电,小家电的成本最低,利润最高。飞利浦就是做小家电起家的大公司之一。其实,1800元的刮胡刀制造成本往往只比180元的刮胡刀高 1.5-2倍,但在零售时却可以卖到10倍价钱。

10、汽车

国外的汽车利润已经很透明了,每量成本在8000美金的车零售能卖到10000美金就不错。但国内却不然。本田飞度那种破车大家都觉得很便宜,其实那车在中国的售价足足比国际参考价高了1000美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中国十年来13大暴利行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