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总复习(一)

如题所述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偶。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8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等。
下面我来谈谈近几年来我在阅读短文教学上的一点想法:
我个人认为,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些界定: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想回答这四个问题,文章不读上三遍是不可能一下子弄清楚的。因此教育孩子阅读短文,文章至少读三遍,
读第一遍,标小节号,题目边上写清楚:写 ;
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是 ;
读第三遍时,写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篇文章要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读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都有事情可做,孩子的读有目的,读懂文章是完成阅读题的关键。我平时改阅读卷以前,先不看孩子的阅读答案,首先看学生有没有阅读标注,没有阅读标注的孩子,试卷整体先扣5分,训练时间久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了(我估计我班大部分孩子做阅读文章,至少会读2遍)在答题的时候,准确率会高一些。
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我也有些方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

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卢沟桥烽火》:不能写成,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叙述了我军和敌人在卢沟桥打仗的清况。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这段写了卢沟桥烽火的战争起因。
第2个回答  2012-06-19
特级教师
学校好不容易才邀请来的省特级教师要在这所乡村小学讲一节公开课。
学校里的老师都没有见识过特级教师。有的对特级教师不以为然,有的认为特级教师是凭关系混的,是靠年龄熬的,……
当特级教师来了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竟是一个十分年轻美丽的女性。特级教师说,上课时她将随便走进一间教室。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她进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
上课铃响后,所有听课的教师都走进了这间教室。这间教室的讲台上散落着乱七八糟的粉笔,桌面上铺着一层白乎乎的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面上散乱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着黑板,轻轻吹去了桌面上的粉笔灰。片刻地鸦雀无声之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讲课的途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之后她又讲解了这几道题的做法。讲完之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这堂课讲得十分成功。
所有的教师都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师是特级教师。
1.用“鸦雀无声”写一句话。(2分)

2.特级教师在上课前并没有说什么,可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2分)

3.短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特级教师的风采?用“ ”画出来。(2分)
4.你觉得这位特级教师的课“讲得十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特级教师说些什么呢?(3分)
第3个回答  2012-06-18
语文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的话基本上是内容的分析 外加拓展的题目也就是对主旨的认识。一般的话考这段话有几个自然段或者第几段有几句话 然后再来一个文章中画线句子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仿写句子一类 平时多联系ABB ABAB ABAC AABC词语
课外阅读的话考得内容基本差不多 只不过从课内转移到课外知识 文章主旨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 要提高的话要长期训练一个语感跟答题技巧
望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6-17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学弈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1、为文中加点字注音。
2、解释加点字。
A. 使弈秋诲二人弈( ) B. 思援弓缴而射之( )
C. 虽与之俱 ( ) D. 为是其智弗若与( )
3、翻译句子。
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崂山道士
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
1、解释加点的字。
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入: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俯首骤入,勿逡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1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2锲(qì)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锲者5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6乎?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遽--立刻,匆忙。 3锲--用刀刻。
4是--这里 5锲者--刻的记号 6惑--迷惑,糊涂
1.字义解释: 其( ) 自( ) 止( ) 之( )
2.句子翻译:
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1,赐其舍人2卮(zhī)3酒。舍人相谓4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5酒且6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7其酒。
1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拿起。 6且:准备。 7亡:失掉,指未喝上。
1.字义解释:成( ) 之( ) 固( ) 终( )
2.句子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2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3笑:耻笑)
1.字义解释:释( ) 冀( ) 以( ) 治( )
2.句子翻译: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1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2。俄3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4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5依而截之。
(1初:开始时。 2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指想不出办法。 3俄:不久。4但:只。 5遂:于是)
1.字义解释:执( ) 之( ) 至( ) 截( )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