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大学 中庸 都讲什么

如题所述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主要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扩展资料

《中庸》写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大学》写作背景: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论语》写作背景: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问相与谈论。因此,《论语》又是若干片断和篇章的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顺序没有什么道理,而且绝非出自一个人的手笔。通行的说法是,《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最后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所以说,《论语》的着笔当开始于春秋末年,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年。《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忠恕”和“仁”。“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是“爱人”。 《大学》分“经文”一章,传文十章。“经文章”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参口述;十章“传文”,则是曾参的见解,而由他的学生记录而成。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子的思想,主要是“仁”和“孝”,而尤以“孝”影响最大。“曾参之孝道,感天地,动鬼神。”(唐·皮日休语)曾子也因此获得后世“宗圣”的称号。《大学》是儒家阐述治国平天下的一篇政论文。它的主要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人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中庸》的作者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常?字子思,他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子思是儒家学派的承前启后者。他虽说没有亲聆孔子的教诲(子思小孔子六十八岁,在子思的幼年,孔子即去世了),但他跟随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颇得孔门真传。子思的思想又通过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发扬,最终成为儒家的“思孟学派”。子思的《中庸》,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和发挥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如果说《大学》是儒家的一篇政论文,那么,《中庸》则是儒家的一篇哲学论文。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主题,在于阐述中庸之道最完美、最高的道德。同时,在方法论上,它又倡导在认识、处理问题时,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从宇宙观看,《中庸》主张“天人合一”;从政治观看,《中庸》主张人治、德治;从教育观看,《中庸》倡导在“诚”的基础上,采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自从宋朝的“二程”首创“四书”之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编辑问世以来,“四书”便形影不离。此次整理,由于篇幅原因,将《孟子》抽出单行,而将《论语》、《大学》和《中庸》合刊。《论语》以刘宝楠《论语正义》为底本;《大学》、《中庸》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编次也基本不变,程子的提示,朱熹的序和按语,对理解原文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也予以保留并加翻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