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有多少个乡镇

如题所述

截止2015年末鲁甸县管辖10个镇两个乡。

10个镇分别是:文屏镇、江底镇、火德红镇、小寨镇、龙头山镇、乐红镇、龙树镇、新街镇、水磨镇、梭山镇。

2个乡分别是:桃源回族乡、茨院回族乡。

鲁甸县是云南省昭通市下辖的县之一,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南部,牛栏江北岸。县境东西横距50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总面积1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87.9%,坝区占12.1%。

鲁甸县垂直气候变化明显,夏元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2.1℃,年无霜期220天,年均降水量900毫米。有银、铅、铜、硫磺、煤、磷等矿藏,乐马厂银矿在境内。

鲁甸县为中国蜡虫主产县,云南省核桃、优质烤烟主产县,云南省绵羊、生猪、黄牛基地。名优土特产小寨樱桃、龙头山辣椒、梭山青椒。

扩展资料:

鲁甸,系彝语地名。鲁(诺),为彝族称号,甸(迪),意为平地、水草坝子,即彝族居住的平坝之意。古代,鲁甸境内有朱提山,因产银出名,称朱提银。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为犍为郡朱提县地。东汉属犍为属国朱提县。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设朱提郡,均以朱提山命名。三国蜀汉至西晋属益州朱提郡。

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南广郡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开皇年间属南宁州总管府辖恭州,大业年间属犍为郡。唐初属剑南道戎州辖曲州地。唐南诏时属拓东节度乌蒙部。宋属潼川府路乌蒙部地。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乌蒙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乌蒙路属乌撒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四年(1287)乌蒙路属乌撒乌蒙宣慰司管军万户府。

洪武十五年(1382),乌蒙路改置乌蒙府,属云南布政司;置归化州属乌蒙府(寻废)。

洪武十六年(1383)改属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乌蒙军民府。

其间鲁甸均称小乌蒙。清初袭明制,称乌蒙土府,属四川省。

雍正五年(1727)3月,析四川省属之乌蒙土府来属于云南省,设古寨巡检司。

雍正九年(1731)巡抚檄文在文屏镇筑土城,设置鲁甸厅,属昭通府,上隶迤东道(治曲靖府)。

宣统三年(1911),鲁甸厅境内改为九里,分设中、东、南、西、北五个区。

民国2年(1913)改厅为鲁甸县,属滇中道。

民国6年(1917)鲁甸县划北区为北一、北二区,划西区为西一、西二区,全县为七个区。

民国18年(1929)裁道后,鲁甸县直隶云南省府。

民国19年(1930)鲁甸县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区,辖11镇79乡。

民国27年(1938)鲁甸县设五区,辖4镇13乡。

民国28年(1939),鲁甸撤区扩大乡镇,建四个镇六个乡,辖124保。

民国29年(1940)鲁甸改崇文镇为文屏镇,文贤镇为古寨镇,育贤镇为梭山镇,大同乡为南岩乡,慕化乡为邻巧乡,辖124保1317甲,重建县署。

民国31年(1942),鲁甸县属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昭通县)。

1950年4月26日,鲁甸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昭通专区。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鲁甸县,将原鲁甸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昭通县(1958年11月撤并)。

1963年9月1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35次会议决定:恢复鲁甸县。以合并于昭通县的原鲁甸县除马路、苏甲、水屯、酒房四个人民公社以外的行政区域,及昭通县永丰区的祖家包包、马鞍山、板板房、陈家湾、马家院子、杨家台子、龙家台子7个村为鲁甸县行政区域。

1970年,昭通专区改为昭通地区,鲁甸县属昭通地区。

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鲁甸县属昭通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甸县

参考资料来源:鲁甸县人民政府-政府机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6
鲁甸县全县辖9乡3镇,国土面积1487平方公里!
如对你有用,望及时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17
县辖9乡3镇,国土面积1487平方公里,有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常住人口为390654人,户籍人口为438503人。
行政区划
  2000年,鲁甸县辖1个镇、13个乡:文屏镇、茨院回族乡、桃源回族乡、大水井乡、小寨乡、龙头山乡、乐红乡、翠屏乡、火德红乡、龙树乡、新街乡、水磨乡、铁厂乡、梭山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574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文屏镇 34607、 桃源乡 45770 、茨院乡 24194 、小寨乡 19067 、大水井乡 28128 、火德红乡 16890 、龙头山乡 29249 、翠屏乡 14741 、龙树乡 31116、 新街乡 15155 、梭山乡 27006 、乐红乡 28467 、水磨乡 16837 、铁厂乡 14513。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全县辖1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文屏镇、小寨乡、大水井乡、火德红乡、龙头山乡、翠屏乡、乐红乡、龙树乡、水磨乡、铁厂乡、新街乡、梭山乡、桃源回族乡、茨院回族乡。   2006年,撤销铁厂乡和水磨乡,设立水磨镇,新设立的水磨镇管辖原铁厂乡和水磨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铁厂乡政府驻地;撤销龙头山乡和翠屏乡,设立龙头山镇,新设立的龙头山镇管辖原龙头山乡和翠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龙头山乡政府驻地;将大水井乡的马鹿沟村委会和桃源回族乡的普芝噜、岩洞2个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   2011年,行政化分为3个镇、9个乡:文屏镇、龙头山镇、水磨镇、桃源回族乡、江底乡、火德红乡、小寨乡、乐红乡、龙树乡、新街乡、梭山乡。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66532.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