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稍加论述)?

如题所述

教育科学研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和人的学习,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理论。影响教育的因素不仅包括客观的条件因素,而且还涉及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际之间的社会因素,所以,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由于对人的内部世界无法向自然科学那样直接观察,对教育现象达不到自然科学那样,在有效控制或隔离某些相关条件和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实施研究活动,因此,事实上教育科学研究很难采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和精确的观测手段。
教育存在的异质性也给研究造成很大困难。自然科学家可以从一滴水或一个物体的研究中概括出普遍的定律,而教育科学则不能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研究中,得到普遍适用的结论。这意味着,教育研究要抽取更多的样本,它的研究结论的概括范围受到严重的限制。
②教育科学研究更多的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偏好、文化知识水平、研究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原有经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这不仅指研究者方面,而且还包括被研究者方面。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不是客观的、无意识的物体,而是有思想可以变化的人或人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中被研究者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行为和态度。这些都对教育研究资料的可靠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很难进行极为精确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在涉及人的主观态度或心理倾向时更是这样。
③教育现象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也更大。与自然界相比,社会的变化、发展更为迅速,这种发展基本上不是循环往复的。教育历史事件大多是独特的,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或许教育史学家可能发现早期的教育制度与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这种相似不同于自然现象的重复,所以这种发现对于预测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性不高。由于影响社会发展的条件在不断变化,而且又不断出现新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可以说,教育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出长期预测。例如,自然科学家可以预言出哈雷彗星下一次出现的准确日期,但是谁也不能准确地预言经济危机或革命的爆发。在人类社会中不存在永恒的、普遍适应的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类情况在教育科学中同样存在。因此,教育科学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所有做法,而是需要建立符合教育科学本身特征的科学研究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5
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现代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迅猛发展,复杂的劳动使劳动者仅仅凭借自身的体力和传统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可能,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当水平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懂得机器的性能,能够正确地操纵机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这种要求将越来越高。摧残人性、脱离实际、烦琐哲学、等级森严的古代教育和父传子、师传徒的原始的和手工生产的家庭、行会教育已不能适合大生产的需要。要培养出现代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学习和专门培训。学校教育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要为统治阶级自身培养管理国家和企业的人才,也要培养和训练普通劳动者。教育需要普及。教育对象需要扩大。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且不说劳动群众争取教育权利的斗争压力,就是资本家本身为了发展生产,获取高额利润,也要普及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培养和训练劳动人民。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等新技术的广泛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学等新一代技术的开发利用,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造、技术的先进和熟练、劳动者的素质和才能,已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有识之士,在严峻的竞争面前,认识到投资教育、开发智力资源要比投资物质资源更为有利,因此十分重视教育。世界各国普遍增加教育经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速教育手段现代化,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成人继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把教育看做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教育日趋大众化。

2.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是基础,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只有通过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①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成为与古代教育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

3.教育科学化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

由于现代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从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完整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古代学校教育的个别教育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养各级各类人才。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的,旧社会残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了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被打倒以后,经济上除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方式为主体外,还保留有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作为补充,这些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也会成为某些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我们需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开放搞活,利用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资本主义的风还要继续向我们吹。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许多人的人生态度及教育思想。阶级斗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同国际上想要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与我们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密切联系、相互交织,有时表现得相当尖锐和激烈,因而提高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成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必须大力
第2个回答  2012-05-31
同意上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