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必然地出现一种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

到50年代后期,"新文学"的使用已大大减少,开始出现了以"现代文学"加以取代的趋向,而"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

改革开放后,当代文学的多元化使得各种当代文学论著异彩纷呈。

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五四"文化传统是一种一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的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践被认同为新文学传统的主流。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这两种文学传统,有时是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的方式,有时则以互相冲突以致取代的方式来影响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

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第三阶段:90年代——新世纪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

扩展资料:

现状:

中国当代文学体制沿袭1949年以后的官方文学体制,培养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谀逢迎体制内作家,旷日持久地制造出人类文明时代以来巨量的文学垃圾。

而少数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创作的有着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精品难以面世,导致中国当代不仅文学界,而是全社会腐朽庸俗之风日盛,精神与思想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

文学作为引领人类精神的灯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近代文学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1、在当时的社会大的环境影响下,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对当时中国传统的文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传统文学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吸收结合融合产生了近代文学;

2、在当时中国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当时己经不适用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过不断摸索学习产生了近代文学,也对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特色的社会背景下,近代文学有其显着的特点。它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让当时的人名摆脱旧的文体的束缚,梁启超倡导新体散文,从小说戏剧方面,改革的呼声也非常强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当代文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6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当代作家(1949年以后)大多数属于官方作家即所谓“体制内”作家。

中国自由作家,又称中国平民作家、中国贫民窟作家,仅为极少数。其概念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自由作家实际上是社会底层平民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均表现中国社会边缘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以及下层妓女、乞丐、流浪者、拾荒者的生存状态与悲怆经历,为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

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的出现,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大踏步进入世界先进文化行列,成为引领世界文学的先锋,并使中国当代文学达到历史的顶峰。

“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家,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更出现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作家,使中国当代文学呈现真正繁荣,有史以来最鼎盛的局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作家,主要分为传统文学作家、新时期作家、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中国自由作家和中国通俗流行文学作家等五大类。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主要分为“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中国自由文学”、以及“通俗流行文学”等五大类。

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 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第三阶段:90年代——新世纪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

扩展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分法:

1、传统分法:1917—1949 。多数学者。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等。

2、现代分法:包括当代文学,南方不少学者。如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上即指1917—1949,下指1949至今。

另外,还有一种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包括进去的说法: 20世纪中国文学。不过,上限又推到1898至今。如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黄修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刘明馨,赵金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纲》上,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当代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现代文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7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主要是6个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新中国成立之前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家是鲁迅和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第二个十年(1928-1937.6)革命文学时期。这一时期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都很活跃。茅盾《子夜》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代表了正宗左翼文学。老舍、巴金、曹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抗战时期。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国统区最杰出的作家则要算张爱玲和钱钟书。

2、新中国成立之后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也即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注重史诗性和传奇性。代表作很多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诗歌方面则是政治抒情诗为主流。郭小川和贺敬之是代表诗人。

(2)文革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革命样板戏。创作方式多以集体创作为主。

公开发行的独立创作如浩然的《金光大道》。而在这十年里地下文学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出现了“手抄本小说”和“地下诗歌”。

(3)新时期文学,即文革后至今这段时期的文学

内部的线80年代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先锋-新写实”。进入90年代,文学样式就更多元化了。不过新时期文学就现在来看,重在80年代文学。

扩展资料:

近代文学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1、在当时的社会大的环境影响下,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对当时中国传统的文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传统文学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吸收结合融合产生了近代文学;

2、在当时中国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当时己经不适用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过不断摸索学习产生了近代文学,也对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特色的社会背景下,近代文学有其显着的特点。它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让当时的人名摆脱旧的文体的束缚,梁启超倡导新体散文,从小说戏剧方面,改革的呼声也非常强烈。

在近代文学这大概80年的时间里,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造就了当时特殊的文化,当时大量翻译了西方的文学作品,开辟了异国风情的文学园地,极大的扩大了当时中国作家视野在创作题材,创作技巧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在诗歌方面打破了当时对传统诗歌押韵文体的要求,新事物、新思想、新名词、甚至一些方言也进入到了诗歌中;

在文章写作中摆脱八股文的束缚,要求平易昌达,条例清晰,具有丰富的感情;与此同时小说戏剧盛行,各种地方剧文明剧也应运而生,诗歌己经让出了文学的主体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现代文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文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既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那么分成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块来讲比较好。

现在我分别来说说这两部分吧。

先是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家是鲁迅和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革命文学时期。这一时期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都很活跃。茅盾《子夜》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代表了正宗左翼文学。老舍、巴金、曹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抗战时期。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国统区最杰出的作家则要算张爱玲和钱钟书了吧(夏志清的观点)。

好了,现在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以简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十七年文学(1949-1966),也即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注重史诗性和传奇性。代表作很多,在此简单说几部吧,《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诗歌方面则是政治抒情诗为主流。郭小川和贺敬之是代表诗人。

第二,文革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革命样板戏。创作方式多以集体创作为主。公开发行的独立创作里,浩然的《金光大道》值得一提。而在这十年里地下文学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出现了“手抄本小说”和“地下诗歌”。

第三,新时期文学,即是文革后至今这段时期的文学。内部的线80年代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这两个文学思潮时间差不多,都在85年)-先锋-新写实”。进入90年代,文学样式就更多元化了,老师不屑于讲,而我确实还没梳理好。不过新时期文学就现在来看,重在80年代文学,你也毋庸太担心90年代这部分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