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袋料栽培(以木屑为例)的技术要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1)工艺流程

配方→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脱袋排场→转色管理→促蕾→出菇→采收

(2)培养料的配制

先把木屑用2~3目的筛子过筛,剔除硬物以防刺破塑料袋。后将麸皮或米糠、石膏等加入,堆成山状,先干拌三遍;再将可溶于水的尿素、糖、过磷酸钙等溶于水后,加入培养料,反复混合均匀。准确控制含水量是拌料的关键,一般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迹(含水量60%左右)为宜。晴天高温水要偏多一些;甘蔗渣、玉米芯、棉籽壳等原料颗粒松、易吸水,应适当增加含水量。培养料拌匀后,堆放片刻,待原料吸水稍软后再装袋。pH6左右为宜。

(3)装袋、灭菌

根据生产目的与需要,自行选用聚乙烯栽培袋规格;装袋时松紧度要适宜,以手托装好的袋中央没有松软感,料袋两端不下垂为度,太紧太松都会影响培养料气相、液相和固相的结构。原料要在4~6小时内装完,并随即上锅灭菌,防止发酵变酸。

灭菌原则是“攻头、保尾、控中间”,即在3~4小时内使锅中下部温度上升至100℃,然后维持10~12小时,快结束时,大火猛攻一阵,再焖一段时间出锅。降温后运往冷却室或接种室,晾干料袋表面的水分,待袋内温度下降到28℃时接种。

(4)接种、培养

接种最好选择在低温时间(最好夜间)快速完成,动作要快,1000袋力求要在3~4小时内完成。接种时3~5人1组,1人搬袋并排放到操作台上,1人在接种处擦酒精并用锥形棒打穴(3穴/袋),1人将菌种掰成长锥形快速填入穴中(菌种高出料袋),并贴上胶布。

一般接种后就地培养,减少污染机率,以“#”字形摆放,堆高视温度情况而定。排袋结束后通风3~4小时排湿,并调控温度在22~25℃之间,10天内不要搬动菌袋,促使菌丝定植并快速生长。当接种口菌丝长到2厘米时进行倒堆,同时扎孔;长至4厘米、长满1/2时分别进行第2、3次倒堆,若有污染及时隔离。菌丝满袋10天时,再扎一次孔,孔深以菌袋半径为宜。

(5)脱袋、排场

菌袋发菌40~50天时营养生长达到高峰,菌丝蕴量丰富,即可进入生殖阶段,这时给予散射光照再培养10~20天,总培养时间达50~70天,料袋间逐渐形成菌膜,接着隆起瘤状物并开始分泌黄褐色色素,这时菌丝已基本成熟。当隆起瘤状物达50%时就可脱袋、排场(图4-14)。

图4-14 香菇排场

脱料时最好选择阴天无干热风的天气进行,菌袋两头各留一点薄膜作“帽子”,以免排场时触地感染杂菌。排场时棒距5厘米,与地面成70°~80°角,用塑料膜盖严畦床,暂不起拱,排场后3~5天,不要掀膜。

(6)转色、促蕾

排场后,在光线增强,氧气充足,温度、湿度差增大的条件下,4~7天菌棒表面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并倒伏形成菌膜,开始转色。促其转色的方法是:温度调整在23℃左右,不高于28℃,每天揭膜通风20~30分钟,创造干湿差,加强光照,经过14~15天,菌棒转色结束,此时菌袋表面形成一层具有韧性的菌膜,具有阻止水分散发和杂菌污染的作用。菌膜偏薄,水分易散发;过厚,推迟出菇并影响产量。

转色完毕,再给予一定的干湿差、温差和光照的刺激,迫使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7)出菇管理

①秋菇管理 秋季空气干燥,气温逐渐下降,管理以保湿、保温为主。白天盖膜增温,凌晨掀膜换气并喷水降温,形成温差和湿差,利于提高菌丝活力和子实体的质量。当第一批菇长至7~8成熟时及时采收。采收后通风降湿,养菌5~7天,当采菇部位发白时,再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中培养3~5天后,第二批菇蕾形成。

②冬菇管理 秋季出菇后,菌棒养分、水分消耗很大,入冬后温度下降快,要做好保温、喷水(用贮备水)工作,一般不要揭膜通风。为保温每天换气应在中午进行,换气后盖膜保湿,畦床干燥时可喷轻水。

③春菇管理 菌棒经过秋冬二季出菇,含水量减少,为提高产量,需进行补水,补水方法有浸水法和注水法两种。补水后盖上薄膜,控制温度发菌,每天换气,几天后开始现蕾且菇潮明显,子实体分布均匀,当温度升到23℃以上时原基形成受到抑制,要在早上喷冷水降温出菇。后期,由于温度升高加之菌棒养分所剩无几,菌丝衰弱可告菌棒栽培结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