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最高涨17毛,多地重回10元,玉米局地回涨,小麦继续震荡

如题所述

在经过最近几天的“跳水”下跌之后,全国生猪均价跌至10元左右,这不仅刺激了养殖端的挺价惜售,还刺激了终端猪肉消费需求的恢复,猪价最高上涨17毛,多地猪价又重回10元。玉米价格在经历了大幅度降价之后,虽然还在跌,但是已经有地区开始反弹上涨了。小麦价格稳定为主,局部地区窄幅震荡。
猪价最高涨17毛
最近一个星期,在养殖端的恐慌性抛售,和猪肉消费持续低迷的双重影响之下,猪价进入“跳水”行情,12月7日均价还在23.57元/公斤,12月13日就降至20.27元/公斤,均价下降3.5元。
随着生猪价格的下降,猪肉价格也明显下降,有网友表示,目前超市的纯里脊肉16元/斤,后腿肉14.5元/斤,也有网友小时当地的猪肉16元/斤,排骨22元/斤。猪肉价格降至“一字头”,叠加腌腊利好启动,气温下降后猪肉消费的恢复,终端的猪肉消费需求得到明显提振。
另一方面不足10元的猪价,自繁自养场利润仅剩下三四百元每头猪,而二次育肥或者养殖大肥的猪场甚至面临亏损,尤其是10月份补栏的大肥,一头猪要亏损五六百元。养殖端的挺价意愿增强。
猪贩子报价,12月13日,120-140斤标猪,河南上涨13毛,安徽上涨15毛,江苏上涨17毛。经过调整之后,华东区猪价涨至9.7-10.7元,华中区猪价涨至9.5-10.3元,华北区猪价涨至9.5-10.3元,华南区猪价涨至9.5-11.3元,西南区猪价涨至9.1-10.2元,可以发现,各地猪价基本均已经回归10元了。
虽然猪价有涨,但短时间来看,猪价依旧是易跌难涨,这次上涨大概率仅是昙花一现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生猪供应端来看,12月份出栏生猪对应的是6月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和新生仔猪数量,6月份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77万头,相比5月份增长了85万头,而6月份的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了39%。叠加9、10月份积累的二次育肥生猪和养殖端非理性压栏产生的大肥的集中上市,生猪供应处于相对高位。
从猪肉消费情况来看,此前专家预测今年腌腊需求会比往年下降2-3成,这不仅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还有猪肉价格偏高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猪肉价格降至16元左右,还有不少地区的猪肉价格依然高达20元,高价会对猪肉消费造成明显抑制。
玉米局地回涨
最近几天,玉米价格涨跌不定,价格会随着上量的涨跌变化而变化,12月13日,局部地区玉米价格迎来回涨,七星柠檬科技上调60元/吨,孟州汉永酒精上涨10元/吨,孟州华兴生物上涨20元/吨。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玉米价格的上涨幅度和范围想进一步扩大的难度很大。
从持粮主体来看,根据往年的玉米出售节奏,当前手里还有余粮,且有春节前出售打算的农民大概率会选择在春节前半个月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积极备货的时间段出售,当前还未到春节前基层农户积极出货的阶段。贸易商方面,此前建仓的成本都比较高,近期玉米价格呈回落之势,贸易商挺价意愿增强,市场难以维持持续大幅上量。
从需求端来看,近期猪价的持续回落,意味着市场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而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增长,2022年10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379万头,6月才4277万头,增加了102万头,饲料需求量依旧处于高位。深加工需求方面,随着气温下降,发酵、化工等行业进入生产旺季,对玉米淀粉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将会维持深加工企业方面的玉米原料需求。
从供应端来看,今年玉米总产量为5544.1亿斤,比2021年增加了93亿斤,增长了1.7%。但国际玉米价格的上涨,又使得进口玉米到港成本不断攀升,国内进口玉米不断减量。综合考虑,今年国内玉米产量和进口玉米数量的变化,今年玉米供应整体相对宽松。
小麦继续震荡
近期,国内小麦价格结束了长期横盘的表现,各大型制粉企业纷纷下调小麦收购价格,致使小麦价格震荡走弱,主要有如下几个逻辑:
1、疫情放开后,交通运输得以恢复,基层购销活跃,增加小麦上市量。
2、企业下游面粉走货低迷,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影响总体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面对不断上涨的小麦原料成本,企业不得不提高面粉价格,面粉涨价后基层采购积极性减弱。
3、制粉企业,小麦采购成本高,终端走货不畅,多选择维持较低的开工率。
到12月底也就进入到了腊月,下游面粉需求将会明显改善,面粉旺季的到来又会刺激制粉企业加大开工率,小麦上量能够得以消化。再考虑到当前小麦集中上市基本结束,小麦的持粮主体主要是贸易商,而贸易商会有较强的控价出货的情绪,小麦价格将短期横盘小幅震荡,中期看涨,逐步走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