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明末清初,广东已有不少唱弋阳腔、青阳腔、乱弹等声腔的外省戏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其时有外江班十五班,其中四个是徽班,八个来自湖南。嘉庆时(1796-1820),外江班除活跃于广州外,足迹已渐次达到潮州、汕头一带。外江班进入粤东后,吸收当地人入戏班学戏和演出。之后,又进入操客家语的梅州一带,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梅州梅县区、兴宁、五华、大埔等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在广东汉剧的早期剧目中,《快活林》、《淤泥河》、《齐王点马》、《王婆骂街》、《碧游宫》、《昭君》等,曾是徽剧剧目。在音乐唱腔上,广东汉剧的安春调与徽剧的安庆调相同,两者的二黄平板也近似。在乐器上,广东汉剧的头弦基本与过去徽剧所用领奏乐器徽胡相同,广东汉剧的大苏锣与早期徽剧曾用过的大锣也相同。
以中州官话演唱的安徽徽剧,湖南祁剧等“外江戏”班先后到过广州,潮州,汕头等地,最终进入梅州一带,受到热捧,因当地好读书之人多,且喜学习官话,不会说的也大多数听得懂官话,本地戏班也有很多用官话表演的,语言上不存在交流不便的障碍,因此扎根梅州后得到迅速发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后也被称作“客家汉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梅州大埔县人钱热储先生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因其已经有别于湖北汉剧而后定名广东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广东汉剧除在广东的韩江、东江流域流行外,其班社还常到闽西、粤北和赣南活动。广东汉剧与安徽徽剧、湖北汉剧、湖南祁剧存在渊源关系,与京剧、湘剧、常德汉剧、闽西汉剧等存在共同渊源。从外江班在广州、潮州演外江戏到定名广东汉剧,到最终落户在梅州,其间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外江戏随着城乡经济崩溃而日渐衰微。抗日战争期间,班社凋零,艺人星散,粤东皮簧几成绝响。
建国后,于1950年成立了大埔民声汉剧社(前身是同艺国乐社)、梅州艺光汉剧团、文光汉剧团等。1959年成立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改组为广东汉剧院),广东汉剧进入提高和发展的新阶段。1960年以后,惠州、梅州、韶关等地区的专业剧团有十多个,另有不少业余剧团。《齐王求将》和《一袋麦种》先后于1962年和1965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1966年至1968年,广东汉剧专业演出团体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或解散或合并,1969年仅存梅州地区、惠阳地区两个汉剧团。1973年,汕头戏曲学校复办时,把汉剧科分出,拨归梅州地区,开办梅州地区戏曲学校,广东汉剧院从此落户梅州。1977年开始,各县专业汉剧团相继重建,1978年恢复了广东汉剧院建制。1979年至1982年剧目生产出现了可喜的新局面,在艺术改革方面,对乌净、武生的“炸音”和“子喉”的发音、唱法实行改革的探索,进行了小生的假嗓发声改用原嗓演唱的试验,舞蹈设计和武打组合也有成功的尝试。1982年到香港演出,恢复了广东汉剧与海外的艺术交流与海外客籍人士的联系。
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梅州的广东汉剧院是演出广东汉剧的主要团体,因此广东梅州又被誉为广东汉剧之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