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香肠法则

如题所述

香肠法则

(有些事永远不必创根问底)

香肠法则,来源于阿瑟·布劳里克所著的《墨菲法则第二卷--再读为什么事情会不对头》中的一条有趣的法则,也叫做罗伯特的食品法则。说是爱吃香肠的人,绝对不要去了解香肠的生产过程。寓意对于和香肠一样的一切结果美好而过程糟糕的事物,需注意结果就可以了。大意是警告爱吃香肠的人,绝对不要去了解香肠的生产过程。

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因为香肠的制作过程实在可以让人倒尽胃口,甚至让人对香肠的美味产生无限的怀疑,慢慢地你就会丢掉吃香肠的嗜好了。最早表达出香肠法则大意的乃是德国一代名相俾。斯麦。他有句名言:“世上有两物,爱好者不当去观察其制作过程。两物者,一为香肠,一为法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天,正当空袭中,罗伊上尉在滑铁卢桥上偶然遇到芭蕾舞女演员玛拉,两个人一见钟情。第二天,罗伊决定和她结婚,但是因误了时间,教堂当天不愿意再举行婚礼仪式。晚上,罗伊所在的部队突然开赴前线,一对恋人只得依依惜别。战争期间,玛拉误以为男主人公阵亡,伤心之余且为生活所迫,沦落风尘。

战争结束了,玛拉在车站上遇到了罗伊,罗伊并未阵亡,只是受伤当了俘虏。罗伊带玛拉回到乡下的庄园,并且准备第二天就成婚。心灵依旧纯洁的玛拉想忘记过去,从头开始,但是当她了解到罗伊的家人是多么在乎新娘的过去时,她再也无法抛开自己不光彩的那段日子,于是选择了自杀。

香肠式事物,在生活中很普遍。比如说,食品中,不仅是香肠,其它很多食品,制作过程,也并不那么好看比如说,俾斯麦所说的法律,也是在不断的修修补补中逐渐完善,过程难免有伤害某些群体利益的各种妥协,也不是那么美好。比如说,人们喜欢五彩斑斓的蝴蝶,但它们成蝶之前的毛毛虫,估计很多人不喜欢,甚至是厌恶了。

诸如此类,阴影与光明同在,优点和不足并存,如果较真起来,少有事物,是纯粹美好,而无瑕疵的。而如何对待这种美丑并存的各种事物,正是香肠法则提醒我们思考的。罗伯特的香肠法则,香肠象征了一切结果美好而过程糟糕的事物。而我们往往只需注重结果而不必深究过程。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香肠的加工过程不能看,其他食品的制作过程何尝不是脏不忍睹。同样,食品之外的各个领域、各个生活角落也都存在许多有碍观瞻的事情,如果我们事无巨细地都要看个清楚,看个透,恐怕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也就是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好好地活着,大不了接受香肠法则的忠告--眼不见心不烦,管它过程怎样,只要有好结果,何苦要自寻烦恼呢。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较真香肠的生产过程,那么,只能不吃香肠。因此,我们要注意,不要有过强的洁癖,强求纯粹的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