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神仙”汪曾祺:任世间嘈杂污浊,总能将初心守护,为何?

如题所述

回忆汪曾祺先生的一生,始于1920,历经70多个春秋,饱含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沧桑与曲折。他是最有资格埋怨世道不公、颓废沮丧的那代人。可是,他的精神脊梁从未垮掉,始终能于乱世之中觅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自在天地。

仿若领悟了庖丁解牛的真谛,任世间嘈杂污浊,他总能将初心守护,行走世间却从不受染。他爱着这个略显冷漠的世间,更爱那郁郁葱葱的人间草木,观其姿色,品其滋味,真实而热烈如同一个自在的"烟火神仙"。

一、行走在寒凉世间他的心始终温暖

1、故乡的河流始终流淌他心间

人们常说:好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的不幸。这句话在汪曾祺先生身上得到了极好的证明。已然是动荡不安的1920年,汪曾祺先生出生在了高邮一户旧式地主家庭里。虽非大富大贵,先生的年少时代总是衣食无忧的。

书香门第的渲染下,汪曾祺年幼时便开始展露文学的才华。他的故乡有一条滋养民生的高邮湖,古名樊良湖。这条湖没有海的波澜壮阔,亦没有大江大河的汹涌激荡,它只有脉脉含情与温柔朴实。

如同祖父对他的学习教导,虽有严厉却不失温情,在他学得烦累时总会寻得法子予他解闷。亦如他的祖母四季不闲地为家人准备:粽子、糟鱼、汤团等风味美食。即便生母早逝,父亲与继母对他的温柔疼爱亦没有减少半分。他在这片故土恣意而快乐地长大。

后来先生回忆童年时,总会无比欣慰地表示,虽然生于动乱的时代,但是有着人情味的家庭温暖使得他的心始终保有一份柔软,如同他无限眷恋的家乡湖水一般。即便,后来历经世事磋磨,那条湖,那些情,那些儿时的回忆始终流淌在他的心间。

2、如水的脾性令他自在而豁达

如此无忧无虑的年幼时光终究要挥手道别,随着时局动荡,家道中落,护佑自己的人逐渐老去,成年后的汪曾祺便义无反顾踏上谋求生计的道路。

初出茅庐的他,生性如水般温吞而绵软,不善交际亦不够圆滑。从繁华上海到绮丽香港,再是游学昆明行至越南,兜兜转转间步入西南联大文学系。这期间不乏穷困潦倒的时刻,空有一身文学素养却无法谋取生存的办法。

可即便如此,在逼仄而鱼龙混杂的旅馆里,他也能为一颗倔强的芋头赞叹而重获勇气,缱绻温柔的昆明之雨亦是能扫清他所有的苦闷。于细枝末节处,总能觅得生活的趣味,这是他作为文人的敏锐,更是他为人的包容与温柔。

虽然最绝望之时也曾想一了百了,却终被自己的授业恩师沈从文先生骂醒,安慰一番后为他谋取了安身的差事。

后来,他遇到了许多知己,亦遇到了今生所爱,颠沛流离里始终能获得人们艳羡的温柔以待。是他如水的脾性令他的世界总是少一些尖刻多一缕温情,所以无论花草还是他人总是愿意与他亲近。

二、他爱世俗烟火直白而情长

1、他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

他对世间的热爱,并不是流于表面的肤浅,而是深入骨髓,在自己的心间建造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他酷爱花草,总能咂摸出一番独特的情致来。

他写紫薇花,并不多着笔于人们耳熟能详的紫薇花形貌,而是追根溯源研究起人们何时青睐紫薇。细致而简练地将紫薇花的由来道明,更由此铺开写它的别称与暗喻,既有历史的厚重与雅致,亦有人间烟火气。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概莫如此,既有内涵又不疏离,更不流俗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当无数文雅人士控诉栀子花的香气过于浓烈粗俗时,汪曾祺先生立刻跳出来为其打抱不平,仿佛看到一个老顽童对着道貌岸然的名门正派撒泼打滚,着实可爱。

不是名门正派的准则都值得推崇,世间的善恶美丑总要自己用心体会。所以,先生的心底有一座独特的秘密花园,其中花朵并非名贵正确才被他种植,只要他真心喜欢,便痛痛快快种它个满园飘香。

2、钟情时令美食遍尝世间百味

他爱四季流转芳菲的花朵,更爱应季飘香的美食。"鸡头米老了,夏天就快过去了。"汪曾祺先生品味的不仅是世间百味,更是体悟其中的时光流转。所以,他学会了珍惜与原谅。

那篇令世人称颂,透过文字便能看到青紫梦幻品尝到绝美酸甜滋味的《葡萄月令》却是来自先生被划为右派,下放改造的困苦岁月。然而,在旁观者都觉得痛苦不堪的往昔里,先生却活得格外有滋有味。

他仔细珍藏着种植葡萄的每个细节,用自己的笔触将这段有些苦涩的时光,酿造成了珍贵的酸甜回忆。很多年后,他与曾经一起劳作的人重逢时,双方都已老去,那相逢并没有撕心裂肺地宣泄与伤悲的泪水,只有爽朗一笑闲话家常的潇洒。

人生如同葡萄的月令一般,经历艰苦磨难,酸甜收获,终究要埋入泥中迎接消亡重生。亦如自然万物一般,终究逃不过轮回往复。

既如此,又何须长吁短叹,走过四季流转遍尝人间百味。去感知,拥抱再挥别,豁达看去,万般情愫早已在心间。如此,便也算不辜负此生年华。

三、为何先生的文与人生能如此诗意又充满人间烟火

1、先生的人生路格外崎岖坎坷

生于1920年的先生足够不幸,那不仅是他个人的时运不济,更是那个时代逃脱不了的宿命悲歌。即便家境优渥,亲人慈爱,动荡不安的时局里这样的温情终究难以长存。

为了生计,先生远走他乡,游学谋生。若是太平盛世,以先生的才学足够获得安逸顺遂的人生。只是那样不堪的岁月里,总是让人想起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悲凉。他辗转多地,长年穷困潦倒,经历过饥寒交迫亦看过无情战火。手无缚鸡之力,只能依靠手中的笔慰藉心灵填饱肚皮。

总算逃过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代,迎来了安宁天下,但命运却格外苛责这代文人。十年的浩劫与磋磨,令多少人无端受辱,甚至毁家陨命。

作为文人的先生也同样裹挟其中难以抽身。好在,他的通透乐观令他最终走出了那段岁月,后来也算是获得了世人的肯定与尊崇。

只是面对这些虚名,历经磨难的先生早已不放在心上,不若赏花花草草品尝美食来得痛快自在。他的一生不仅看过自身的繁华落寞,更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丰富而曲折的人生阅历无疑是他写作的瑰宝,他看得透彻明了,知晓现实的残酷与血腥,足够厚重悲凉的氛围里他依旧选择用诗歌的华衣将它包裹。他曾说过,是这个世界先爱的他,所以他不能不爱它。

2、先生的骨子里是绝对的乐天派

翻阅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宛若在天干物燥的时节饮茶,初时只觉得平淡甚至略带苦涩,但稍作回味便能体会到其中的无尽甘甜,茶香袅袅经久不散。这便是先生写文为人的妙处,总能透过平凡小事寻得世间乐趣。不似他人,总思量着如何成就一番惊天伟业令世人嗟叹。

所以,他并不仰慕泰山的恢宏,忙不迭地为它赞叹称颂,只于乱云密雾里承认泰山的伟大同时,始终守护自己内心微小的安宁。被世人称作中国最后士大夫的汪曾祺先生却未尝过几日士大夫的悠闲自在。

在残酷岁月结束,他原以为会彻底摆脱困境的时候,再一次被时代打倒。那是他的子女记忆里,先生难得的抑郁时光。他每日前往玉渊潭散步,若是一般文人,身处困境,必定是满心伤悲,定要纠结出感时伤怀的文章。

而在这段时光里,先生笔下诞生的却是《枸杞》《槐花》《长进树皮里的藜》,其中虽有愁绪但总是点到即止,不蔓不枝。是倒霉的环境之下,他抒发的依旧是独有的黑色幽默。

不论成长环境的影响,现代心理学亦指出,有些人天生就是乐天派。他身体里的快乐因子极其容易被激发,总是有将悲伤轻描淡写立刻抛却的能力。大抵先生便是这种,只要得见些自然光彩便会立刻获得幸福感的存在。

3、先生的慈悲心存于字里行间

先生的小说永远充满着诗意与烟火气,譬如《侯银匠》这篇文章。开篇便是侯银匠的女儿到了出嫁的年纪,他们出身贫寒,却勤劳而赤诚。侯银匠手巧,女儿也随父亲那般灵巧周到,自备嫁衣,带着父亲赠予的花轿便嫁了人。

在人口众多的婆家,七窍玲珑的心思令她迅速得了所有人的喜,日子平安顺遂。通篇都是儿女心思,家长里短的生活琐碎,只在结尾以孤独的侯银匠念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文不对题的诗文里悠悠结束。

世人终将孤独的悲凉便力透纸背直击人心。他始终愿意相信,世间充满着美好与值得,但也清楚地知晓最终都是曲终人散的寂寥。

可是,他不期望世间行走之人因此而充满"冷气"。所以,他致力于挖掘一切平淡的美好,又怀着慈悲心将其埋葬。他期望所写文章的字里行间里,能始终有着这份人间小温暖,熨帖着人心保有珍贵慈悲。

四、总结

写文于先生是生计,亦是他的修行。在遣词造句的琢磨里,他看透世间的残酷与真实,即便如此,先生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的温暖前行。

这是他的选择,亦是他秉持的道。他寻到了属于自己的道,即便经历万千磋磨也未曾削减半分。看似柔弱不堪,实则坚韧勇敢。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终令他修成自在的"烟火神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因为他坚守他心中的那块圣地。汪曾祺读过很多的书,也写过很多的书,他在书中的世界,寄托自己的情怀,所以他总是能够将自己的初心守护。
第2个回答  2021-03-11
因为他有一颗一尘不染的心,非常的棒,很令人尊敬的一个人,我很喜欢他,作品有烟火味。
第3个回答  2021-03-10
是因为他已经看透了世间的残酷和人情冷暖。即便如此,他还是依旧相信着生活的希望,不断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