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与北宋诗文革新的异同

如题所述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它是在北宋时期酝酿、发展和完成的。这是一次直接继承中唐新乐府和古文运动精神的大规模的文学复古运动。它是以 复古 为旗帜,来配合北宋政治变法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革新。诗文革新运动的出现,对于整个宋代文学,不但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创作上的示范意义,并由此开创了北宋文坛上新的局面。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以其理论建树和创作实践两方面的实绩,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在理论上,在唐代古文运动关于文道、文风、语言等方面改革的基础上,比较正确地解决了文、道关系,肯定了平易畅达的文风和易道易晓的语言风格。特别是欧阳修、苏轼的诗文理论,贡献尤为突出。
  这对于文论的发展无疑是推进了一大步。在创作实践上,涌现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一批散文大家,他们的散文有感而发,注重世功,鲜明体现了文道结合的主张,是反映现实的杰出之作。他们以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所建立起来的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风格,使得绮靡浮艳风气扫地以尽,并使奇句单行的散文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最终完成了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革新。其影响所及,使得后世之人将他们尊称为 唐宋八大家.在诗歌创作上,以王禹偁、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继承了前代风、骚的优良传统,以古文家们致用、崇散、平淡等理论主张来贯穿于诗歌创作,与骈丽、浓艳、艰涩相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对南宋金元诗、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诗文革新运动,对词、赋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使词在题材领域、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方面,都与前不同,并产生了新的词风。在赋的创作上,突破了唐代律赋的严格的字韵限制,杂以散文句式,多用虚词,使律赋变为文赋。骈文也与过去的辞藻华美,堆积典故的文风不同,经过改造后,也变得平易可读。
  北宋诗文革新的最后完成,意味着与政治革新密切相关、以扫荡浮靡文风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到此结束,确立了有宋一代平易典要的文风。以风、骚为本的风雅观,以崇尚平淡古健的艺术标准,从此成为贯穿于宋元明清文论中的主导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5
同:都是文学革新运动。
异:古文运动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而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