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无数贡献,戚发轫本人如何总结自己的成就?

如题所述

戚发轫1933年出生于辽宁,在日本侵占中国时,感到国家受人欺侮。东北解放、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时,都在第一线。在志愿军的伤员从朝鲜乘船被送到大连时,作为中学生参与运送伤员。因为伤员被美国飞机扫射、轰炸的而受伤的场面受刺激,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下决心一定要为国做贡献,当时意识到造飞机可以强国,就立志一定要去学航空、造飞机,建设国防。

抱着这样的愿望,1952年到北京学航空。1957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五院研制导弹和运载火箭。因为学的是航空,分去搞导弹。1992年,国家立项搞载人飞船,那时已经59岁戚发轫,担任总设计师。

信念的力量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们,即使遇到很多苦难,你也无所畏惧。

探索太空、认识整个宇宙,是全人类的追求。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工程师、尤其是航天领域的工程师,都应该是严谨、理性的。戚发轫却总是讲,要有爱,一个人没有爱的人,是不会把他最宝贵的东西拿出来的。

戚发轫深爱着自己的老伴儿和家人。戚发轫的老伴儿不幸因病去世。当时的戚发轫正担任神舟四号的任务,他顾不上悲伤,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他知道,看中国的宇航员进入太空,是老伴儿生前最大的愿望。

戚发轫把他一生最多的心血和汗水贡献给了国家。在他心中,爱国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讨论的。航天事业强度高、压力大、责任重,但他始终甘之若饴,乐在其中。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屈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天问,再到纵使粉身碎骨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道路的万户。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宇宙的脚步。中国航天人61年来的奋斗与奉献,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中国人在太空中留下了一百多颗卫星,把11名宇航员成功送上太空;湛湛青天,“天上宫阙”不再是诗人的想象,更是中国人迈向更浩瀚宇宙的前哨……

所有这些光荣与梦想,都离不开像戚发轫老这样的中国航天人,离不开他们一生的奉献与付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1957年9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戚发轫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这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开发导弹和火箭的研究所。当时的总统钱学森,亲自给他们做了一个关于《导弹概论》的演讲。

    当时,由于中国和苏联,关系的恶化,苏联方面拒绝接受戚发轫和其他参与导弹开发的人从中国学习。

    “想学,人家为了不让学,只能通过靠自己。现实让齐发仁等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在贫穷、面临信息技术进行封锁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咬紧牙关,坚持学生自主创新研发,克服了很多企业难以想象的困难。

    “我记得东风-2导弹第一次发射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导弹掉下来不到一分钟就爆炸了,当时大家都受到重创。但团队管理还是要前进,不能轻易选择放弃,因为对于我们需要每个人都坚信别人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齐说。

    20世纪60年代,来自七机部第一产业研究院(现中国作为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研究院)的18名运载火箭设计师听从我们国家政策号召,转向卫星资源开发研究领域。在中国发展航天史上,戚发轫就是他们可以被称为“十八勇士”的其中之一。在新领域,参与并主持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二号计算机通信技术卫星和东方红三号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卫星的研制。

    回忆起自己那个工作激情澎湃的时代,戚发轫感慨万千:“正是在那个社会时代,我们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努力奋斗、精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严谨科学求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企业精神,其核心问题就是通过自力更生。依靠这种文化精神,我们克服了许多经济困难。”

    “如果你不确定,你就不会把杨利伟送上天堂.“

    1992年,党中央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建成。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

    那一年他如火如荼,压力和担忧可想而知。

    “我去苏联看他们发射载人飞船。发射的时候,总设计师要签字,说准备好安全送宇航员上太空。我在想,在未来把我们可以自己的宇航员成功送上一个天堂没有之前,我能说这句话并签上这个字吗?然而,面对国家的需要,齐法凯仍然承担着负担。

    他一上任就做了四件大事:一是组织研究团队,以旧带新;二是在保证航天员有相对舒适的飞行环境的基础上,拿出降低返回舱难度的设计方案;三是建立试验基地,北京航天城应运而生;第四,建立规章制度,确保航天器子系统和设备的协调发展。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第一艘无人自动驾驶技术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载人航天信息工程的第一步。2001年1月10日,中国第一艘正常的无人飞船“神舟二号,”成功发射,其系统结构得到扩展,技术性能得到提高.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宇航员杨利伟在轨道上飞行14次,成功完成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因此,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那一刻,讲台上的许多老专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但戚发轫像往常一样平静:“我们花了11年时间,不确定,也不会把杨利伟送上天堂。”据他说,除了在地面上做了无数次实验外,团队还做了四次无人实验,反复纠正了“上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了确保宇航员的安全,我们设想了100多次失败,并制定了计划。当然,最后100多个方案都没有用过。”

    在戚发轫看来,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殊”,即“特别能够吃苦、战斗、解决关键问题和做出特殊贡献”。当国家有特殊需要时,每个中国人和每个宇航员都必须有这种特殊精神”。

    如今,从航天技术大国发展走向中国航天科技强国的重任,落在了新时代宇航员的肩上。在戚发轫看来,如果你想成为太空强国,你必须具备三种能力:

    一个是企业进入中国太空的能力。“去年,长征五号启动了。我们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已经增加到25吨,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在未来,我们的宇航员将去月球。只有长征五号还不够,还要有重型运载火箭。”

    第二,利用空间的能力。“在卫星方面,中国有100多颗各种类型和不同类别的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过去两年中,中国每年发射的卫星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中国掌握了载人天地间航天运输技术,突破了航天员太空行走和空间交会对接两项关键技术。它已经发射了一个太空实验室和货运飞船,并计划在2024年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在探月工程中,中国完成了“盘旋”和“下落”的前两步,下一步是“返回”。预计我国今年年底将实施嫦娥五号发射工作任务,并回收利用月球样品。”

    第三,空间保障能力。“我们在未来的天空中有卫星,有宇航员,有空间站,所以我们必须有能力控制和保护它们。”

    戚发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和光荣,应当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

第2个回答  2020-12-06
他认为自己已经努力做到最好了,在研究过程中大家自力更生,团结合作,达到了航天精神,才能有今天这么多成果。
第3个回答  2020-12-06
他并没有表现出非常骄傲的感觉,反而非常的谦虚,他说他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国家的支持,把所有的功劳归咎于国家,说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可见他的心中有大爱,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
第4个回答  2020-12-06
他认为自己能够获得这些成就,也是多亏了国家给予的支持,他也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努力,无愧于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