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什么是古代君王必读之书

丛书名来看

我的理解:
资讲的是有助于,有益于;治讲的是治理,对君王而言即是治理国家,管理朝堂;通即是通古博今喽,鉴是借鉴的意思,通鉴最好是两个字一起理解,借鉴历史,于君王就是借鉴曾经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的教训与闪光点!
下面是我刚从百度收集的:
书名的来历: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所以 ,资,有助于;治,治理;鉴,借鉴。
另外: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 、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此书引起司马光之后许多史学家的醒思,史学家面临改朝换代,君臣异位的尴尬时期时,往往以资治通鉴的撰写精神为原则,强调君臣处理事情与一般人处理事情有所不同与学习思考。这一个特点由书名也可看出,「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於往事,以资於治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7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书名由来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又有唐太宗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所录事件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很明显的是此书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旨在教育帝王正确的施政方针,是古代君王必读之书。
第2个回答  2012-06-17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第3个回答  2012-06-17
可以借鉴前朝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0
这部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