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初一语文期末试卷

08的卷子.急!急!急!大哥大姐求你了.明天之前!
初一的上!

第1个回答  2008-01-18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同学们,写字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修养。俗话说:“字如其人”“文面犹如人外表”。可见,书写及文面对我们语文学习多么重要。请将下面名言抄在方格内。(4分)
你若不想做,会找一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找一个办法。

2、根据句中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4分)
A、它要是zhē( )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B、清晨的海面波光lín lín( ),一艘早航的渔船……
C、乡人皆恶( )我鸣,以故东徙。
D、昨夜见军帖,可汗( )大点兵。
3、按要求默写。(5分)
1请在学过的古诗中找出与“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意思相近的两句诗:
, 。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几句词,不着“愁”字却处处见“愁”。请在课外阅读中找一句写“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
诗句: ;作者:
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写景名句是: , 。
4《望天树》写望天树时说“信念是你的粮食”。确实,跋涉人生路,没有信念是不行的。请你写一条关于信念的名人名言。(要写人物名)

5晏子反击楚王侮辱“齐人善盗”时所持道理的一句是:

4、成语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文化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你一定会以自己积累的成语多而自豪吧!请按下面的要求写成语。(5分)
1与禽鸟有关的: ,
2与品质有关的: ,
3《河中石兽》中“众服为确论”的“讲学家”的推断,其实是主观臆断,结论并不正确。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主观臆断的成语?请写一个,并说明主观臆断的是什么?
成语: ,主观认为:
5、有句名言说“一切创新皆源于模仿”。学习运用语言,也有一个模仿的过程;“语句仿写”是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请认真体会例句,然后模仿例句的形式仿写一句。(3分)
例句:你对蓝天的忠诚与对阴影的蔑视是一样的坚决。
仿句:
6、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语言。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你关注过生活中的语文吗?(3分)
1请为校园文化建设献上你最得意的一句话:
2市面上,店名招牌琳琅满目,各显风流,但也良莠不齐。你最反感的店名是哪一个?请写出你不喜欢他的理由。

7、课外阅读是丰富多彩的,你在课外一定读了不少名著吧?(3分)
所读名著名: ,最喜欢的人物是
喜欢的原因是
8、理解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3分)
①有的披着甲胄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有闻而传之者
④缚着曷为者也
⑤鸠曰:“子将安之”
⑥愿为市鞍马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语 段 阅 读 (一)
1——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一大早就上路了。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青草湿气。少年脸上、背上滚满
了汗珠。由于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
2——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小的时候,祖母哄她入睡时,像唱摇篮曲一样常给他这么念叨说:“孩
子,只要翻过咱们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见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话,少年还真地把它牢记在心了。其实,这句话显然
过分夸张了。因为现在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了,可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像念咒语般地在心中默念着祖母的话,继续向上爬去。
3——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站在山顶望去,前方仍然是像
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少年站稳微微打颤的双腿,再一次聚积起力量。
4——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如今,少年横下一条心想看到大海。其中的缘由细说起来就长了。不过有一
点,每当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无数重担压在肩头的时候,少年就会像磁针指北一
样,立刻想到大海。(“要迈动自己的双脚去看看大海!要去证实一下,真的是只要翻过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吗?”)
5——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然而,还是不见大海。少年几乎是手脚并用爬过来的。这条山道的前方,依
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还是算了吧!
少年猛一屁股坐在路旁,痛苦地这么想。自己如此艰辛地沿着山道爬上爬下
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往前走,再翻几座山,难道真的能走到海边吗?这一切又有
谁能告诉我呢?任凭额头上的汗珠往下淌也不去理会,少年坐在草地上,被穿行
的山风一吹,不免百感交集。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太阳渐渐升高了。想到即将踏上的归途的漫长,少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正
在这时,他好像听到了一种生灵的声响。
那声响来自上方。回头仰望,头顶划过一道亮光。
一只翅膀宽阔,毛色纯白的大鸟正缓缓扇动着双翅,像引路一样飞过前方的
山头。
9、第4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 )(2分)
A、倒叙 B、顺叙 C、插叙
10、分析文段中划线的五个句子:(3分)
朗读时,要读出充满自我鼓励语气的是 句;这五个句子从结构上看,
其作用是: ;从刻画人物形象上看,其作用是:
11、给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3分)
少年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由于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
12、简答下面的问题:(4分)
A、少年翻山去看大海,历尽艰辛仍希望渺茫,于是准备放弃,这放弃的原因是哪两点?1
2
B、“生灵的声响”、“头顶划过一道亮光”、“一只翅膀宽阔,毛色纯白的大鸟”“飞过”,文中的这些描写对表现少年有什么作用?

13、理解文中划“ ”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含义。(2分)

14、11段中括号内加黑的一句话所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2分)
语 段 阅 读 (二)

我们班里有很多小朋友家里买了钢琴。和我同岁的小表姐每个星期天都要拉小提琴,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拉得她小小年纪就觉得活得没意思。经常有人问我妈:“你儿子学什么?”妈妈回答:“学玩。”妈妈总说要让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她和爸爸都不要我成为神童什么的。有段时间,我爱画画,妈妈买了一大堆蜡笔、彩色铅笔和水彩。我扔下画笔去剪纸,妈妈又给我买了小剪刀和彩纸。再后来,我迷上了踢足球,妈妈就辛辛苦苦陪练。当过真正的足球运动员的爸爸,有时忍不住出现在阳台上,居高临下地把妈妈的脚法批评得一无是处。来家玩的叔叔们常问我长大了干什么,像妈妈当个诗人?我才不呢!当作家整天趴在桌子上多没意思,我要当司机。妈妈和爸爸听了都大大高兴起来。妈妈到国外给我带的玩具全是各种汽车,现在我的各种机动车辆有六七十种,妈妈说等购进了一百种,就开个汽车博览会。
15、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分)

16、文段中划线部分的文字引起过人们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好,也有人认为不好,你怎样认为,说出理由。(2分)

17、“小表姐小小年纪就觉得活得没意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你身边的小朋友中(包括你自己)有“小表姐”的遭遇吗(简叙一例)?(2分)

18、你对妈妈让“我”“学玩”怎样理解?(2分)

19、当“作家”与当“司机”这两种职业在孩子眼里有什么不同?(2分)

语 段 阅 读 (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无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
如蜀鄙之僧哉?
20、理解文段中加点词的古今义。(4分)
鄙:古义 今义 ; 顾:古义 今义
21、如何领会“吾一瓶一钵足矣”的内涵?(2分)

22、从语气上、句子含义上对文段中两个“子何恃而往”作点分析。(2分)

23、文本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2分)

24、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25、翻译:“吾欲之南海,何如?”
(2分)

三、作文(50分)
“小小少年,本无烦恼……”可以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但是这一代被认为最幸福,最甜蜜,在物质上能得到极大满足的少年儿童们,却在方方面面生出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烦恼。用少年儿童自己的话说,这些烦恼“从上小学就开始一天天增多”,而且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感觉烦恼“堆得像喜马拉雅山那样高”——“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成长就会伴着烦恼。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碰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关系时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亲身体验学会解决烦恼,身心才能得以健康成长。
请以“烦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附〕参考答案
一.1.略 2.A 蜇 B粼粼 C wù D kèhán 3.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略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略 5.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4.1.(例)一箭双雕、惊弓之鸟 2.(例)拾金不昧、助人为乐 3. (例)拔苗助长 主观认为:苗越高就越成熟,现在把苗拔起来,苗就能快点成熟了 5.略 6.略 7.略 8.1盔 2凭 凭借 3听说 4什么 5往 去 6买 二. 9.C 10.4、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少年的心理活动 11.少年的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由于/一刻不停的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12.A.1.艰苦的跋涉,使少年已精疲力竭 2.无数次的努力,却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B.正是这些描写使少年看到了希望,重新鼓起了信心。13.此句运用了比喻,形象的说明了“大海”已经成为了少年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摆脱现实困境的最佳途径。14.心理活动描写 15.告诫天下的父母,要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给孩子强加父母的意志。16.略 17.略 18.妈妈要让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19.当作家整天趴在桌子上,没有大的活动空间,没意思:当司机可以天南地北到处跑,自由自在很快乐。20.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行低劣 顾,古义:难道 今义:照顾 21.此句表明了贫者不以物质基础为重,而是坚信自己的主观努力,也表达了贫者对“之南海”的坚定信念。22.从语气上看,前句是疑问语气,后句是反问语气;从含义上看,前句是富者询问“之南海”的方法,迫切的求取经验,而后句是富者对贫者的回答表示否定,是对贫者的藐视。2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4.一个人有了理想,就应该付诸行动,努力去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理想。(意近即可)25.我打算去南海,怎么样?三.略
第2个回答  2008-01-16
积累和运用(25分,附加分4分)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目光jiǒnɡ jiǒnɡ( ) 义愤填yīnɡ ( ) 力挽狂lán( )
炽( )痛 确凿( ) 深邃( )
2. 用横线标出下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下面的括号里。(2分)
来势汹汹 抑扬顿错 害人听闻 妙趣横生
从容不迫 锋芒必露 慷慨淋漓 契而不舍
( )
3. 成语中有很多是以“人”字为首字的,例如:人声鼎沸、人心涣散、人言可畏等,请再写出4个。(2分)

4.以下是毕淑敏在散文《孝心无价》中的一段文字,请你仿照句式,补充两句。(4分)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也许是 ,也许是
……
5.背诵默写。(9分+附加4分)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
(2) ,云从窗里出。
(3)独坐幽篁里, 。
(4)《木兰诗》中描写战争环境艰苦的诗句是 , 。
(5)根据要求默写你所积累的古诗句。多写一句另加2分。
A.表现思乡怀亲之情的古诗句: , 。
附加: , 。
B.描写黄河的古诗句: , 。
附加: , 。
6.请你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童年》的收获,可点评人物形象特征,可赏析精彩的语句,也可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启示。(5分)

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4分)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用“/”标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2分)
(1)余 闻 之 也 久 (2)得 为 众 人 而 已 耶
8.解释加点字词。(4分)
(1)不能称前时之闻( ) (2)仲永之通悟( )
(3)卒之为众人 ( ) (4)固众人 ( )
9.下面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贤于材人远矣 不能称前时之闻
A B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之通悟
得为众人而已耶 父异焉
C D
孤岂卿治经为博士邪? 复到舅家问焉
10.《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课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请你具体说明它们的不同。(2分)

11.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 泯然众人矣

(2)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问题。(11分)
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个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他问我:“你发现咱家有什么变化吗?”我望了望四周,一切如故,没发现什么变化。他不甘心,继续问我:“你再仔细看看。”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倒是他妈妈眼尖,洗脸时一下子看见脸盆和脸盆旁边的水管上贴着小纸条,上面写着脸盆和水管的英文名称。
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柜子、书桌、房门、厨房、暖气、音响、书架……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面都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称。每一张小纸条剪得大小都一样,都是手指般窄长形的,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看到。
他很得意地望着我笑。
不用说,这是他一下午忙碌的结果。
我表扬了他。
那一年,他对外语突然有了兴趣。他就是这样开始外语学习的。他所付出的努力一般是在家里,是默默的。他贴满在家里的那些小纸条,仿佛是安徒生童话中神奇的手指。他抚摸着那些东西,使得那些东西花开般地有了生命,和他对话,彼此鼓励,让枯燥而艰苦的学习有了兴趣和色彩,有了学下去、学到底的诱惑力。
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夸奖小铁聪明。读中学时,他的老师当着班上的同学表扬他,说:“只要小铁想学好哪一门功课,他总是能把它学好。”大学期间,同学们也都认为他很聪明,都说他总是很轻松地就把功课学好了。我应该庆幸的是,小铁一直很清醒。每当别人夸他聪明时,他从来只是笑笑,没有骄傲而忘乎所以。他所要做的就是认真,而且重复,把要学的东西弄得牢靠扎实。
当别人夸奖小铁聪明时,我当然很高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是我很清楚,孩子是以他的刻苦取得他应有的成绩的。
有一次,和另外一所学校的同学开座谈会,有个同学问他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他回答说:“没有别的好办法,就是得学、得背。比如历史,高考前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之前,我已经把书从头到尾背了三遍了,而且要注意背那些图边上和注解的小字,要背得仔细,才能万无一失。”
那天座谈,我坐在他的身边,听到他的话,我很高兴,比他取得好成绩还要高兴。
有一次,他让我帮助他买盏应急灯,说晚上一过11点,大学里宿舍就熄灯了。我劝他少熬夜。他说同学都这样,每个人的床上都有一盏应急灯。
应急灯要是妨碍同学了,他会骑上车跑出校园,到学校旁边的24小时永和豆浆店,买点吃的,就开始温书,一坐就是一个通宵或半夜。
虽然,我不赞成他熬夜,但我赞成他刻苦、努力。在智商方面,孩子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关键在于每个人付出的努力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要知道,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大三的一天晚上,小铁来电话告诉我和他妈妈:“英语六级成绩出来了,我得了89.5分。”他知道做家长的就是一根筋只认成绩,他很遗憾地说:“就差半分,要不就90分了。”这个成绩是他们系里的第一。他的英语四级考试也是全系第一,得了92分。
我忽然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在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小纸条。
大四那一年,他考了托福和GRE,成绩分别是647分和2390分,考得都不错。都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更是家长的命根,做家长的只有看着分才踏实,我也一样,未能免俗。
我再一次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在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纸条。
十年过去了。孩子如今已经在美国继续深造。他的房间空荡荡的,却总能发现在他的茶杯或玩具的背后贴着当年他写着英文的小纸条。就让这些小纸条一直保留着吧,保留着那一份回忆和感情。
12.结合全文内容,请你说说文章的题目“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的含义。(2分)

13.文中不厌其烦地多次写到小铁贴在家里几乎所有的地方的英文小纸条,请你简要分析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2分)

14.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你觉得小铁在学习上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借鉴的?(3分)

15.结合上文内容,并联系学过的《伤仲永》一文,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4分)

(三) 16。阅读《昙花终于怒放》一文,写2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10分)
提示:读书笔记可以从“生字新词的摘抄”、“妙语佳句的摘录点评”、“内容主旨的归纳概括”、“感受联想”、“探究质疑”等方面入手,但不必面面俱到,以“感受联想”或“妙语佳句”的摘录点评为主。

昙花终于怒放
我爱昙花,因为她素白、洁丽、清香。
三年前的春天,坪州诗友涓涓亲自给我家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结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也许更因为内子陈娟曾做过《昙花梦》。涓涓是一位有心人。
不久,我便依照涓涓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上,天天浇水,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日月如梭,一天一天过去了,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淡然了,花开不开任她去吧。心想,她总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不敢奢求了。
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数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拉许多,如小型的佛手。至农历八月十三日,花蕾开始爆口,嫩绿的花苞有紫色的花纹,前端露出白色。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必定要怒放了。我常到花架边观察,见她放大一些,再放大一些,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临风开放。那开放时的美态神韵,真令人鼓舞,使人陶醉!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原先柔软下垂的筒型萼部,竟能徐徐向上翘升,像白天鹅抬头做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既神往,又向往,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那时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此刻内子陈娟因到香港大学学医迟迟未归,不能赏到月下昙花弄清影的妙趣,感到遗憾!
这朵昙花大达28厘米,二十多片玉瓣,花冠巍峨灿烂,高雅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中秋佳节前夕,一轮清秋月已高悬,一家人在春田街的花架边,围观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一切冷嘲热讽都是无济于事的。
“昙花一现”,有人为之叹息,有人把它当做贬义词,这是不公平的。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何况昙花既能“一现”必能“再现”。花虽一时枯萎,叶还在,茎还在,根还在;她耐旱耐热,粗生多长、插枝便可繁殖,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我爱昙花!

写作(40分)
17.与 面对面
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诀窍,是看填写词语的内容与生活现实的距离的关系。一般来说,距离越小,发挥的余地也相对较小。反之,距离越远,发挥余地越大。具体地说,有四个不如:眼前的不如外面的,比如,“与爸爸面对面”就不如“与孔子面对面”、“与比尔•盖兹面对面”;人不如物,如“与老师面对面”,不如“与镜子面对面”、“与沙漠化面对面”;具体的不如抽象的,如“与东方明珠面对面”,不如“与挑战面对面”、“与忧伤面对面”;正面的不如反面的,如“与成功面对面”,不如“与是非面对面”。
当然,这仅仅只是构思方面的问题,接下来还要看怎么用笔才行,毕竟思路只是思路而已。

参考答案:
积累和运用(25分+4分)
1.(3分,每个0.5分)炯炯 膺 澜 chì záo suì
2.(2分,每个0.5分)错——挫 害——骇 必——毕 契——锲
3.(2分,每个0.5分)如:人迹罕至、人杰地灵、人定胜天、人才辈出、人面兽心、人山人海、人满为患、人心所向、人云亦云、人心叵测等
4.(4分)如:也许是千言万语的感激,也许是一声平平常常的谢谢……
5.(9分+4分,每句1分))
(1)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 鸟向檐上飞
(3) 弹琴复长啸
(4)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略
阅读(35分)
(一)7.(2分)(1)余 闻 之 也 /久 (2)得 为 众 人 /而 已 耶
8.(4分)(1)相称、相当 (2)通达聪慧 (3)终于 (4)本来
9.(2分)A
10.(2分)《伤仲永》侧重强调后天教育(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孙权劝学》侧
重强调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进步。
11.(4分)(1)完全如同常人 (2)对有思想有抱负的人,即使分别几天,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12.(2分)聪明仅是一张没有包糖的漂亮的糖纸,有了中间的糖,聪明的外表才真正有用,这个糖就是努力刻苦的学习,就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没有真才实料,聪明就成了徒有虚名的外包装。)
13.(2分)具体表现小铁的努力和刻苦,反复提到,意在说明小铁是以他的刻苦取得他应有的成绩的。这里也表现了“我”对小铁成长的关注,对小铁的感情。
14.(3分)他的认真细致,他的刻苦努力,他的谦虚不自满,他的积极进取都字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5.(4分) 光有天赋,没有后天的努力学习,聪明才智就会白白浪费掉,最终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方仲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而文中的小铁的成功,恰恰说明了,有了勤奋刻苦和努力,才能使你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多少的汗水,就会有多少的收成。爱迪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三)16.(10分)
摘录:
(1)至农历八月十三日,花蕾开始爆口,嫩绿的花苞有紫色的花纹,前端露出白色
(2)原先柔软下垂的筒型萼部,竟能徐徐向上翘升,像白天鹅抬头做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
点评:
(1)这里,作者对即将开放的昙花的色彩做了极美妙的描绘。“嫩绿”、“紫色”、“白色”,这三种颜色的组合将昙花开放前的美丽准确描绘出来,使读者如见其物。而一个“爆”字,将昙花将放未放、生机勃勃、蓄势待发之态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2)这是对昙花的动态的描写。花萼的“翘”与花瓣的“展”,是昙花开放的基本动态,而“徐徐”、“缓缓”则是对这一动态的进展过程中的速度、频率的描写。加上两个精彩的比喻,将昙花盛放之优美状穷形尽相的描摹出来。

感受联想:
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作者由昙花怒引发思索,受到启发,赞美“锲而不舍”的精神,也为“昙花一现”的说法平反。由“花格”歌颂“人格”,从而表达作者的理想。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尤为可贵。

探究质疑:
文章题目是“昙花终于怒放”,但行文过程中,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了昙花的来源、养昙花的心情、关于昙花的思索上。这样写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