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丁忧、丁艰、丁外艰、丁内艰...如何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8
1. 丁忧,古代指遭遇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之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其中,“丁”字表达的是遭逢或遇到之意。
2. 居丧,亦称“丁艰”或“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显著体现,亦是对子女孝顺程度的考验。古时候,父母去世后,子女需守纳枣丧,三年内不仕、不婚、不宴、不应考。
3. 若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之丁外艰。反之,若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则称丁内艰。
4. 在古人观念中,父母去世时,子女应有表示,以寄托哀思。守孝期间,子女应停止娱乐活动,在家中思念逝去的父母,否则将被视为不孝。
5. 守孝制度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形成,孔子与弟子宰我曾就此展开辩论。宰我主张缩短守孝时间,孔子则认为父母去世令人悲痛,不应在此时追求其他欲望。辩论未达成一致。
6. 古人认为,母亲对孩子哺乳至少二十七个月,孩子于此期间离不开父母怀抱,故守孝应满二十七个月以报答怀抱之恩。
7. 守孝三年在古人眼中极为重要。朝廷官员为表孝道,父母去世时需以丁忧为由请求辞官。此举亦导致一些考中功名之人,因父母去世而离职。
8. 皇帝即位初期,不得在先皇守孝期内册封嫔妃,以防违背祖制。然而,正在前线作战的武将可免于丁忧,以“移孝作忠”为由,此即“金革之事不避”的来源。
来源:百度百科--丁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