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五大经济问题是什么?

如题所述

社会经济问题是:

1、从经济的内外结构上:内需不振,消费对经济贡献的比重小,主要靠投资和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大。

2、从经济的产业结构上: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居多,缺乏资金密集型高技术产业,资源生态破坏和浪费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因为中国失业率过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急需寻找“出路”而恰恰中国的第三产业还不太发达,矛盾日趋突出。

3、从经济的地理布局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落后,东部拥有雄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人口稠密,西部有大量的资源优势,地广人稀,东西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差距过大,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阻碍了中国内部“市场的一体化”。

扩展资料:

社会五大经济问题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

社会经济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决策环节,人的主观意识对该系统具有极大的影响。

2、社会因素指标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各种构成、出生率、死亡率、就业人数、文化普及率、文盲率、医疗设备情况、临床总数、离婚率、犯罪率等。

3、经济因素指标

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各部门的产值、产品、财政收入与支出、利税总额、工资总额、投资情况、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外汇收支、价格体系及其增长指数、工资增长指数等。

4、自然环境因素指标

气温、水、土、油气资源、地貌、地质情况、河流、山路、高原、平原分布及其特点、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公共绿化用地面积等。

5、科学技术因素指标

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情况、智力投资、科研经费、科技人员总数及其构成、科技成果数、技术改造项目数、技术引进项目数、技术革新项目数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经济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中国当前五大经济问题

  热点问题一
  在连续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是否会从偏快走向过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一季度经济增速确实有点高,但有其特殊原因。外贸出口高增长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这又是由高能耗、高污染排放、资源加工型的“两高一资”产品抢出口推动的。随着国家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的调整,这种抢出口的活动将很快消失。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一季度相比已经开始下降。所以一季度的数据不足以说明中国经济走向过热。
  “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一直较热,几年来并没有真正降温。”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这样判断,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只是对经济过热有所抑制。不仅如此,我国经济今年的热度高于2006年,甚至高于2004年。这是因为2004年时我国经济刚提速,带有很大的恢复性质,并且面临煤电油运的瓶颈。今年确实面临经济过热的风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进一步分析:我国GDP在连续4年增长10%以上的基础上,一季度经济增速高达11.1%,应该说出现了过快的迹象。但要判断经济过热与否,得看GDP增速是否超过潜在增长水平,以及物价持续上涨的幅度是否在5%以上。从能源、资源等支撑条件来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为11.5%,目前的增速已经很接近。如果GDP增速超过11.5%,经济就有可能出现过热。另外,由于我国核心通胀水平总体不高,因此还不能得出经济过热的判断。这几年宏观调控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调微调,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之下,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热点问题二
  目前,资金流动性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多个层面,其背后有哪些原因?该如何有效利用流动性?
  张立群认为:要高度关注资金流动性过剩引发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的问题。目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尖锐,在节能减排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还没有形成一种环保节能的发展模式之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关系很大,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加快,对整个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一定威胁。
  祝宝良分析指出:今年我国前4个月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外汇储备随之大幅增加,这造成基础货币投放过快,资金流动性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大量充裕的资金造成信贷投放过大、投资反弹、资产价格上涨以及贸易摩擦增多等问题,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不是减少流动性过剩,而是有效利用流动性过剩,主要是重新调整过剩流动资金的流向,使其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调整。”王小广的观点是,目前过剩资金主要是流入发达地区的房地产行业,而这些地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产业结构升级,它们也是最有能力搞好产业升级、并在产业升级上发挥先导作用的区域,但遗憾的是这些地区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制约了产业升级。
  专家认为:要有效利用过剩资金,第一步要下决心大力度调整房地产的发展政策,阻止日益增大的过剩资金向房地产业的高度集中,抑制房地产过度增长。第二步要创新模式,使过剩资金流入急需产业升级的行业及社会事业发展领域。
  热点问题三
  1月~4月,CPI(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依次为2.2%、2.7%、3.3%、3%。个别月份物价涨幅超过全年3%的调控目标,全年物价水平将会呈现怎样的走势?
  张立群指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较快,1月~4月上涨了6.7%,拉动物价上涨2.2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是由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造成的,也与粮食流通领域和粮食加工政策有关。由于我国粮食加工能力发展很快,大量消耗了饲料粮,造成了下游肉禽蛋价格的上涨。但是我国粮食总量供应没有问题,只不过流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食品以外的价格都没有上涨很多,因此CPI不会持续上涨。
  王小广的判断是:我国经济目前没有太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最近猪肉涨价引起广泛关注,但不能看到涨价就反对。猪肉涨价对农民增收有好处,不能过度干预。另外,在技术进步相对较快、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一般供给快于需求,全球经济呈现低膨胀的态势。除食品之外,中国经济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实际上长期是偏低的。我国粮食连续3年丰收,煤电油运并不紧张,这决定了今年物价涨幅不会太大。
  热点问题四
  目前,部分城市房价上涨依然过快,老百姓反应强烈。房价高涨的背后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房市调控重点是什么?
  王小广认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偏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带动了下游高耗能、低技术的行业过度投资,进而带动信贷投放过快。另外,由房地产带动起来的一些行业的产能释放,使得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从而转向出口,造成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这两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不明显,造成了下游行业调控出现半年左右必定反弹的现象。
  稳定房价主要是稳定买房需求。张立群建议:要稳定买房需求,政府有几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要调控投机性买房需求,如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加以限制,开征物业税;二是要保障正常的基本住房需求。目前老百姓对房价上涨反应强烈的重要原因,就是基本住房需求没有保证。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基本住房需求都不是通过市场来满足的,而是由政府支持保障的。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使老百姓解决住房问题的困难越来越大,这就亟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住房制度。
  热点问题五
  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等三项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进行调控。面对宏观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后宏观调控的方向该怎样选择?力度又该如何拿捏呢?
  祝宝良指出:为防止经济由增长偏快转向过热,当前关键是防止国际收支不平衡引发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必须坚持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紧缩货币流动性;通过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等综合措施,从贸易顺差过大源头上控制货币的增长。与此同时,实行稳健偏松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居民消费。
  宏观调控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齐心协力,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使我国经济在“又好又快”的轨道上阔步前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15
中国当前五大经济问题热点问题一 在连续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是否会从偏快走向过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一季度经济增速确实有点高,但有其特殊原因。外贸出口高增长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这又是由高能耗、高污染排放、资源加工型的“两高一资”产品抢出口推动的。随着国家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的调整,这种抢出口的活动将很快消失。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一季度相比已经开始下降。所以一季度的数据不足以说明中国经济走向过热。 “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一直较热,几年来并没有真正降温。”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这样判断,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只是对经济过热有所抑制。不仅如此,我国经济今年的热度高于2006年,甚至高于2004年。这是因为2004年时我国经济刚提速,带有很大的恢复性质,并且面临煤电油运的瓶颈。今年确实面临经济过热的风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进一步分析:我国GDP在连续4年增长10%以上的基础上,一季度经济增速高达11.1%,应该说出现了过快的迹象。但要判断经济过热与否,得看GDP增速是否超过潜在增长水平,以及物价持续上涨的幅度是否在5%以上。从能源、资源等支撑条件来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为11.5%,目前的增速已经很接近。如果GDP增速超过11.5%,经济就有可能出现过热。另外,由于我国核心通胀水平总体不高,因此还不能得出经济过热的判断。这几年宏观调控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调微调,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之下,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热点问题二 目前,资金流动性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多个层面,其背后有哪些原因?该如何有效利用流动性? 张立群认为:要高度关注资金流动性过剩引发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的问题。目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尖锐,在节能减排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还没有形成一种环保节能的发展模式之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关系很大,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加快,对整个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一定威胁。 祝宝良分析指出:今年我国前4个月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外汇储备随之大幅增加,这造成基础货币投放过快,资金流动性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大量充裕的资金造成信贷投放过大、投资反弹、资产价格上涨以及贸易摩擦增多等问题,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不是减少流动性过剩,而是有效利用流动性过剩,主要是重新调整过剩流动资金的流向,使其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调整。”王小广的观点是,目前过剩资金主要是流入发达地区的房地产行业,而这些地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产业结构升级,它们也是最有能力搞好产业升级、并在产业升级上发挥先导作用的区域,但遗憾的是这些地区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制约了产业升级。 专家认为:要有效利用过剩资金,第一步要下决心大力度调整房地产的发展政策,阻止日益增大的过剩资金向房地产业的高度集中,抑制房地产过度增长。第二步要创新模式,使过剩资金流入急需产业升级的行业及社会事业发展领域。 热点问题三 1月~4月,CPI(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依次为2.2%、2.7%、3.3%、3%。个别月份物价涨幅超过全年3%的调控目标,全年物价水平将会呈现怎样的走势? 张立群指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较快,1月~4月上涨了6.7%,拉动物价上涨2.2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是由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造成的,也与粮食流通领域和粮食加工政策有关。由于我国粮食加工能力发展很快,大量消耗了饲料粮,造成了下游肉禽蛋价格的上涨。但是我国粮食总量供应没有问题,只不过流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食品以外的价格都没有上涨很多,因此CPI不会持续上涨。 王小广的判断是:我国经济目前没有太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最近猪肉涨价引起广泛关注,但不能看到涨价就反对。猪肉涨价对农民增收有好处,不能过度干预。另外,在技术进步相对较快、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一般供给快于需求,全球经济呈现低膨胀的态势。除食品之外,中国经济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实际上长期是偏低的。我国粮食连续3年丰收,煤电油运并不紧张,这决定了今年物价涨幅不会太大。 热点问题四 目前,部分城市房价上涨依然过快,老百姓反应强烈。房价高涨的背后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房市调控重点是什么? 王小广认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偏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带动了下游高耗能、低技术的行业过度投资,进而带动信贷投放过快。另外,由房地产带动起来的一些行业的产能释放,使得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从而转向出口,造成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这两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不明显,造成了下游行业调控出现半年左右必定反弹的现象。 稳定房价主要是稳定买房需求。张立群建议:要稳定买房需求,政府有几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要调控投机性买房需求,如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加以限制,开征物业税;二是要保障正常的基本住房需求。目前老百姓对房价上涨反应强烈的重要原因,就是基本住房需求没有保证。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基本住房需求都不是通过市场来满足的,而是由政府支持保障的。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使老百姓解决住房问题的困难越来越大,这就亟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住房制度。 热点问题五 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等三项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进行调控。面对宏观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后宏观调控的方向该怎样选择?力度又该如何拿捏呢? 祝宝良指出:为防止经济由增长偏快转向过热,当前关键是防止国际收支不平衡引发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必须坚持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紧缩货币流动性;通过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等综合措施,从贸易顺差过大源头上控制货币的增长。与此同时,实行稳健偏松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居民消费。 宏观调控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齐心协力,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使我国经济在“又好又快”的轨道上阔步前行。
第3个回答  2021-03-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