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在全世界共发生了几次?引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经济危机概述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
  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产生经济危机原因

  经济危机可能是:
  ★经济政策错误
  ★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自然灾害
  ★全球化的后果
  ★金融政策错误

  经济危机的后果

  经济危机的后果可能是:
  ★社会动乱
  ★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政变
  ★战争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③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④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当代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 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重大发展。 由于2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的发展包含着局限性和不稳固性,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致命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并给世界经济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了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危机给各国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灾难,激起了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使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高涨。资本主义国家内罢工运动、群众示威和农民运动重新高涨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法西斯组织相继出现。各国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经济和政治上普遍加强了国家干预和专横统治,日本开始实行武力扩张,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30年代的大危机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发人深省,给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它告诉人们,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不同制度的国家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并不断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第三,经济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和各国组织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扩展和延续。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要从根本上摒弃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和转嫁手段,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显重要。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 的背景下发生的。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 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各国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3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英国、加拿大于1979年就陷入了危机,所以有人称之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但在 7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有5个国家: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1980年爆发危机的,并且美国起主导作用。所以一般仍称之为 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的危机有很大的曲折性,这是资本主义危机史上所罕见的。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以美国为例,从1980年2月开始,工业生产连续下降了6个月,从1980年8月起,工业生产又逐渐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过1980年1 月的水平;但从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11月,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曲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同战前比较,战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产生了新的特点。危机的性质、主要特征、基本原因等等,并没有改变。但由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经济周期的发展进程,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同期性与非同期性经济危机交错发生
  资本主义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与非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互相交错,而进入 70 年代以后,则由非同期性稳定地转向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趋向于同时爆发,具有比较明显的同期性。自184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 193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一齐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957~1958年、 1973~1975年、1980~1982年的危机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他各次危机则是非同期性的或部分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例如,美国爆发 1948~1949年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西欧和日本正处于战后恢复过程中,并未同时发生危机,而当西欧各国爆发1951~1952年和 1964~1966年的经济危机时,美国则由于先后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使危机分别推迟到1953~1954年和1969~1970年才爆发。
  危机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战后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不同,经济恢复的时间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程也就很不一致。
  ②局部战争,即50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美国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③战后各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各国采取的国家干预措施并不相同,所以抵制外国经济危机影响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④由于某些地区和某些国家的经济关系特别密切并有共同利害关系,战后形成了一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地区性联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因此,经济危机有时在这些国家里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区同期性,而不表现为世界的同期性。
  然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空前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以上这些因素终于阻止不了经济危机向世界同期性发展。70年代以后,连续发生了1973~1975 年和1980~1982年两次战后严重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转变,这就是战后经济危机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一转变,反映了经济危机严重程度的加深。在非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中,未发生危机的国家还可以吸收那些陷于危机中的国家的过剩商品和过剩资本,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而在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陷于危机之中,谁也救不了谁,而且还互相转嫁危机,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使危机的时间拖长。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时曾说过:“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
  马克思关于周期将逐渐缩短的论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否仍然有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由战后只发生过三次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来看,从1957~1958年的危机起到1980~1982年的危机爆发止,23年间发生三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略长于11年;而20世纪初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7 年,37年间共发生6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略长于7年。两相比较,战后的经济周期是延长了。但如果把非同期的经济危机也计算在内,以美国为代表,从1948 年到1980年,32年发生7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约为5年零4个月,显然又比战前大大缩短了。还要看到,1973~1975年的危机以后,只相隔4年多一点就爆发了1980~1982年的危机,这是周期缩短的最近证明。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首要原因,是由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府普遍加强了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或将要爆发时,各国政府就在财政上和货币金融上实行膨胀政策,如增加预算开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货币发行量等等,同时还用减免税收、降低贴现率、放宽房屋抵押贷款条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这些措施人为地激发起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地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这些措施,从短期来看,有时固然能够延缓危机的到来或减轻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加剧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为下一轮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还采取加速折旧等措施以刺激私人投资,这也促进了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的缩短。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表明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在国家的多方干预下,战后虽然没有发生象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但多次危机合起来,对于资本主义的打击仍然是严重的。
  周期变形
  从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算是一个经济周期。危机是经济周期的起点和终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整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这是周期运动的传统形式。当时整个周期是在国家不干预或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行运转的。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由于资产阶级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一系列的反周期措施,包括在危机和萧条阶段的膨胀性政策以及在复苏和高涨阶段的紧缩性政策,使周期发生了变形: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划分,从表现形式看,整个周期是由危机、“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组成的,而不象过去那样由四个阶段组成。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混淆不清,不仅50年代和60年代如此,70年代、80年代初期大体上也如此。
  如前所述,在1980~1982年的危机中,由于政府加强反危机措施,竟出现了下降—回升—再下降的 W型或几次下降与回升互相交错的锯齿型。这种周期形态变化的新现象,是由周期运动受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严重干扰所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济周期的形态变化,并不是否定过去四个阶段的划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仍然是周期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周期的形态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经济危机的冲力相对减弱 战后虽然周期缩短,危机频繁,但在各次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都没有战前那样大。1973~1975年的危机,是战后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它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15.3%,英国下降11.2%,法国下降16.3%;而战前比较严重的1920~1921年的危机,却使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32%、55%和24%。至于1929~1933年那次世界经济大危机,各国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就更大了。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 56.6%,英国下降32.3%,法国下降35.7%。
  战后危机冲击力较小的原因,总的来说,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措施阻碍了危机的展开。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固定资本投资幅度下降不大。过去危机爆发时,企业一般都中止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甚至暂停固定资本的更新。但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府实行减免税收,加速折旧,以及其他各种优惠待遇,去鼓励投资,再加上科技革命不断开展,要求固定资本加速更新。所有这些,即使是在危机期间,也使固定资本投资的下降幅度不大,从而缓和了危机的恶化。
  ②个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小。过去在危机期间,由于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减少,使消费品的生产过剩更加严重,转而又加剧了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推动经济危机进一步发展。但战后由于消费信贷的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以及工人组织程度提高,抵抗资本家降低工资的力量增强,使消费的下降遇到了阻力,从而减轻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③以通货紧缩、银根吃紧、银行挤兑和大批倒闭为主要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有所改变。这样的货币信用危机,是战前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大大加剧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战后由于金融资本力量增强,政府采取膨胀性的货币金融政策,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和管理,增强了货币信用体系抵抗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从而减轻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
  ④由物价暴跌转为物价上涨。战前的危机是通货紧缩,物价暴跌,人心惶惶,造成严重的紧张局势。战后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货币金融上和财政上实行膨胀政策,在危机期间,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大幅度上涨,尽管留下后患,却暂时缓和了危机的冲击力量。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战后的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生产下降幅度不大。这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使危机的冲击力减弱;但另一方面,又为危机频繁、周期缩短播下了种子,同时还为70年代以来的停滞膨胀准备了条件。
  危机期间物价上涨
  如前所述,伴随着战前危机的,是通货紧缩,物价暴跌。当时的一般情况是:危机阶段,物价暴跌;萧条阶段,物价在低水平上徘徊;复苏阶段,物价回升;高涨阶段,物价迅速上涨;危机再爆发时,物价又大幅度下降。如此循环反复,起伏波动。支配这种起伏波动的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变化和货币供应量的周期变化,而这是在国家干预较少的条件下自发运行的。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危机期间物价不但不跌落,反而持续上涨。以美国为例,从战后到80年代初,它爆发了7次经济危机,仅前两次危机期间物价有轻微下降,其余的危机期间物价一律上涨。1948~1949年的危机时,消费物价下降了3.1%;1953~1954年的危机时消费物价下降了0.75%,从1957~1958年的危机开始,以后在各次危机中,消费物价都在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有增大的趋势。1957~1958年的危机中物价上涨了4.2%;1960~1961年的危机中上涨了4.7%;1969~1970 年的危机中上涨了6.18%;1973~1975年的危机中上涨了14.5%;1980~1982年的危机中,1980年上涨了13.5%,1981年上涨了10.7%。
  危机期间物价上涨的原因是: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大力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和扩大信用的政策。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它们就增加政府开支,降低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结果使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酿成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改变了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波动,使之不再象战前那样在危机期间大量收缩,而是继续增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推动物价上涨的力量。
  ②私人垄断的大大加强也是引起危机期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跨部门的垄断组织——康采恩进一步兴起,主要经济部门逐渐被垄断公司集团所控制。这些大垄断公司在制定商品价格时,实行所谓“领价制”,即由最大的“领头公司”按照产品的生产费和根据“目标利润”所确定的利润量来规定产品的价格,其他公司也按这种价格去出售商品。因此,垄断价格对整个物价的影响,比战前大为加强。大垄断公司在危机爆发时,用降低开工率的办法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不但不降低商品价格,反而提高价格以弥补损失。
  ③战后各种阻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下降的其他因素,也是引起物价在危机期间上涨的重要因素。

  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

  当代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的高潮,电子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等一系列新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即将有新的突破,使物质生产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发生重大的影响。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肆宣扬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等理论,企图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已经 “变形”,它将成为与资本主义本质不同的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荣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不会再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了。
  目前比较明显的,是新技术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发生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是缓和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剧的作用。
  新技术革命缓和危机的作用表现在:
  ①使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老工业部门,如钢铁、煤炭、纺织等部门的比重将相对缩小,而新兴工业部门的比重和作用则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传统工业部门因生产过剩而减产时,新兴工业部门却在继续增长,虽然抵消不了传统部门的生产下降,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全部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从而缓和了危机。
  ②促进了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和改造,不仅新兴工业部门的固定资本要大量增加,而且传统部门也要大规模地采用新技术,更新机器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危机。
  新技术革命加剧危机的作用表现在:
  ①加快了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缩短了固定资本更新的期限,为危机频繁、周期缩短进一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使社会生产总量、剩余价值量以及资本积累量都大大增加,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同样的生产规模所需要的劳动力日益减少,特别是机器人的使用,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固然,新兴的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将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但毕竟不能全部抵消由新技术革命所抛出的产业后备大军。失业的增加不仅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引起新的动荡,而且还将使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减少,加剧了生产的扩大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趋于深化。
  在技术革命的双重作用中,从长远来看,加剧危机的作用将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新技术革命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并大大推进生产社会化的进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