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多少位状元?

如题所述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2人。明朝有状元90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114人。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人。

辽金两代,实以名列榜首的进士为状元,此外,则辽代的状元为18人,金代的状元为15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有14人。若上述状元可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状元同列,则中国历代状元共计552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郃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镶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鉶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稜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紘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余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何 *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张起岩
忽都达儿
霍希贤
泰不华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普颜不花
张士坚
阿鲁辉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赫德溥化
张 栋

明代状元榜

吴伯宗
林 震
李 旻
茅 瓒
翁正春

朱 善
曹 鼐
费 宏
沈 坤
朱之蕃

丁 显
周 旋
钱 福
秦鸣雷
赵秉忠

任亨泰
施 盘
毛 澄
李春芳
张以诚

皇 观
刘 俨
朱希周
唐汝楫
杨守勤

张 信
商 辂
伦文叙
陈 谨
黄士俊


彭 时
康 海
诸大绶
韩 敬

韩克忠
柯 潜
顾鼎臣
丁士美
周延儒

胡 广
孙 贤
吕 柟
申时行
钱士升

曾 棨
黎 淳
杨 慎
范应期
庄际昌

林 环
王一夔
唐 皋
罗万化
文震孟

萧时中
彭 教
舒 芬
张元忭
余 煌

马 铎
罗 伦
杨维聪
孙继皋
刘若宰

陈 循
张 升
姚 涞
沈懋学
陈于泰

李 骐
吴 宽
龚用卿
张懋修
刘理顺

增鹤龄
谢 迁
罗洪先
朱国祚
刘同升

邢 宽
曾 彦
林大钦
唐文献
魏藻德

马 愉
王 华
韩应龙
焦 竑
杨廷鉴

大西国状元榜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龚济民

清代状元榜

傅以渐 王式丹 毕 沅 林召棠 章 鋆
吕 宫 王云锦 王 杰 朱昌颐 孙如仅
刘子壮 赵熊诏 秦大成 李振钧 翁同龢
麻勒吉 王世琛 张书勋 吴钟骏 孙家鼐
邹忠倚 王敬铭 陈初哲 汪鸣相 钟骏声
图尔宸 徐陶璋 黄 轩 刘 绎 徐 郙
孙承恩 应 铨 金 榜 林鸿年 翁曾源
徐元文 邓钟岳 吴锡龄 钮福保 崇 绮
马世俊 于 振 戴衢亨 茹 棻 洪 钧
严我斯 陈德华 汪如洋 史致光 梁耀枢
缪 彤 彭启丰 李承霖 胡长龄 陆润庠
蔡启僔 周 澍 钱 棨 石韫玉 曹鸿勋
韩 菼 陈 倓 吴廷琛 潘世恩 王仁堪
彭定求 金德瑛 彭 浚 王以衔 黄思永
归允肃 于敏中 吴信中 赵文楷 陈 冕
蔡升元 庄有恭 洪 莹 姚文田 赵以炯
陆肯堂 金 甡 蒋立镛 顾 臯 张建勋
沈廷文 钱维城 龙汝言 龙启瑞 吴 鲁
戴有祺 梁国治 吴其浚 陈毓溎 刘福姚
胡任与 吴 鸿 陈 沆 萧锦忠 张 謇
李 蟠 秦大士 陈继昌 张之万 骆成骧
汪 绎 庄培因 蔡以台 陆增祥 夏同龢
戴兰芬 刘春霖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8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第2个回答  2015-06-27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第3个回答  2012-06-08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475.htm?wtp=tt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6-08
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在文献中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78名,这378名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时空变化主要有如下特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