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看法求答案

谈谈你对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看法求答案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特点。如汉字,是象形文字,字数多、笔画多,如果单靠机械记忆只能事半功倍。如何采用好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就要采取适当的技巧,注意每个字的组合特征,对以前学过的字和生字加以比较,通过联想记忆法就能很容易记下来,并且还能过目不忘,不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少数民族小学生可以从一个字的组合,扩大到几个字的组合,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而且记起来很方便。汉字由几个字组合的占90%,为了便于记忆,也可以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记汉字,例如“坐”这个字的顺口溜是:工人排排坐土山。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背诵,并且对小学生来讲,这种记字顺口溜,更容易理解、背诵。  在掌握和认识了一定的汉字外,还要理解每个字组合成词的含义。少数民族小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汉字,但对其内容不理解。例如:笑与容的组合,笑容:是指情感的体验,是内心得到满足的结果,它反映到人的面貌上。“容”指的是容貌,一个人的表情。这样一来,笑容,是人的表情外露。举一反三,通过多字的组合,掌握和理解词汇的含义。  汉语还有一种用成语就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成语是几个字的组合。最常见的成语多数是用四个字组合而成的。对成语的理解和翻译,少数民族小学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分析,这样一来,成语就变成了另一种意思。例如:胸有成竹,如果逐字理解,就变成了“胸中有竹子”,但这和本意是风马牛不相及,而这句成语的含义是:对某种事情的认识,了解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心中有数。“刻舟求剑”,被某些学生理解为在船上刻字,然后向船请求要剑。但是,本意是比喻某些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等等。所以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成语时,不能逐字理解。有的成语从寓言或者是典故中而来,例如杞人忧天,五十步笑百步等等,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对理解成语也有一定的帮助,而小学的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这样更能立理解成语。  在翻译句子时,少数民族小学生一般是根据自己母语的语序翻译句子,这样势必造成语法上的错误。汉语的主谓宾搭配和母语的主谓宾搭配截然不同。少数民族小学生常讲的“我学校去了”,在新疆生活过的人能理解他们讲的是什么意思,因为哈语、维语的动词是放在句子末尾,而在汉语中动词在宾语的前面。还有的句子不能直译,如果直接逐字译出来,不是词不达意,就是一个令人发笑的句子。如:羊毛出在羊身上,在哈语中用另一种意思来表达,如果直译成汉语就是“用羊身上的油炒自己的肉”,听起来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而把“对牛弹琴”译成哈语就成了“向牛弹琴唱歌”,等等。这种直译法不仅在语法上是个错误,而且也是个笑话。少数民族小学生基本上都用本民族的语序翻译汉语,如果要纠正这些错误,必须让他们多看汉语书籍,掌握汉语语序,对翻译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汉字的笔画繁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少数民族小学生在写字时不注意笔画的顺序,只要能把字写对就可以了,这样,字体不工整,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在抄写汉字的过程中,注意每个写字的结构和笔顺,背会笔划顺序,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里后外,先上车后走车等等,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汉语的读法是非常重要的,常见某写小学生汉字写得工整,但一讲起话来,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用一种声调讲话。怎样分清汉语中的声调,是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又一大困难。从我执教多年来看,这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会写,不会读,或者是发音错误等等,对交流思想起着阻碍的作用,时间长了还会对学习语言失去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多读方法,课外多听,多说,多读,在脑海里形成这个字的读音。通过以上方法,逐渐克服只能懂但说不出来的毛病。在量词的应用上,少数民族小学生也错误百出,而在哈语和维语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就能表达出事物的多少。而汉语,在人、动物或事物之前都必须有量词搭配,对象不同所用的量词也不同。例如:一个人、一匹马、一头牛、一件事,这里个、匹、头、件即是量词,用来表达事物的多少,一匹马不能说成一头马,一个人不能说成一件人。而哈语和维语中只有数字和名词的结合就能完整表达事物的多少。如:人的前面加上确定的数字就可以了,所以少数民族小学生在翻译上往往忘记量词的存在,只在名词前面加上数字的多少,例如:“一个人”译成“一人”,“一匹马”译成“一马”等等。因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习惯,影响了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在名词前用什么样的量词,采取机械记忆和联想记忆法,可以正确掌握量词的运用,减少语法上的错误。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不仅让小学生多识字,理解含义,多读多写,还要采取课外作业的方法。例如,对一件事的看法,对自然景色的描述,用汉语记录下来,每天坚持用汉语记日记,加上课外阅读,对提高学习汉语有很大的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8

中文汉字具备了形、音、义完整的文字三要素

重心在“义”(表意),是完备的文字形态。因此弗朗西斯·培根说,汉字是“真正的字”,它所指示的是事物概念或自然本质。

欧洲的大思想家莱布尼茨早就已认识到:汉字是蕴含义理和哲理的智慧文字,与埃及象形文字有着本质区别。莱布尼茨曾指出,汉语是“哲学语言”,是全人类的通用语言的典范。表意”是文字的本质属性,没有表意,就不会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表音”本身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字,因为声音是特殊性、狭隘性的——与文字所要求的“普遍共通”不相适应。

《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汉字是基于“形而下”,臻于“形而上”(道、道理:哲理性)的完备系统。相比之下,象形文字(视觉)和表音文字(听觉)都是“形而下”(器、器官:生物学)的形态,属于文字未成熟的阶段。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出现了伏羲画卦、苍颉造字(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书面表意语言——中文汉字。事实上,只有像中文那样的表意文字能够超越语音的转瞬即逝的局限,穿越时空,形成可靠的历史纪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各民族都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把语言文字看成民族特征的重要方面,当作民族的宝贵财富,并对民族语言文字有着统一的愿望和意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无法完全替代的作用。

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尊重,就像对少数民族兄弟尊重一样,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文字,像少数民族兄弟和汉族兄弟一样和睦共处,又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勾勒出我们多民族文字的多样性、丰富性,似一道绚丽而独特的东方文化盛宴,傲立于世界之林。 

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