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否可代替老师?

我要反方资料,不可以的。辩论会用

机器人不可替代的职业  

  随着科学的发展,机器人的“智力”越来越发达,功能也越来越完善,更多的新颖机器人走进了学校、工厂、家庭、医院等社会各个领域,开始不断代替人类一部分繁重、复杂、枯燥、危险的职业,成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据《中国日报》报道,日本、韩国学校,课堂里出现了机器人老师,这些“机器人老师”模样长得可爱,态度和蔼可亲,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日前,日、韩两国科学家决定今后将研发更多的更高级的机器人老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从事教学。

  尽管机器人老师工作热情高,知识渊博,能平等地对待学生,且能不辞辛劳埋头苦干,加上他的特殊的身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然而机器人却永远无法替代“真正的人类教师”。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育是一件塑造灵魂的特殊职业,他要面对的是个性各不相同、条件无不相异的的学生。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对这些学生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什么才是健康人格呢?根据马洛斯所述,健康的人格有以下的特点:有独立创造性;对人类充满爱心和具备强烈的正义感;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参见马洛期论人格)。可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格,对学生来说,直接影响他们今后能否立足社会,成为社会上真正有用的人才(注:这里的人才指广义的人才),对国家来说,是我们实现“强国盛世”的一项最基础的工程,就教育本身而言,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教育的一项重中之中的内容,就教育的主导者来看,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一项不可推卸责任。

  当然,健康的人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掌握某种技能后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不但需要长期的学习、生活环境的熏陶,更需要社会实践的锻炼。它离不开周围人群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需要教育者自身表率与引导,所以,人格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最亲近的长者和权威,教师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良好人格的造就产生作用。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老师,才能如春雨润物,催生学生对人生态度的领悟。同时,他又会根据不同个体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集体环境,在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同时,依照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断纠正学生人格的缺陷,使他们的人格的不断完美。

  对于冷冰冰的机器人老师,依科学的定义,不过是一种可编程或编程好了的多功能工具,虽它能通过人的指令或提前编好的程序,完成某些教育、教学任务(如朗读、计算、查找整理资料等),但在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这种唯有高等动物――“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上却只能望尘莫及,即使再高等、再聪明的机器人也根本无法承担此项工程,所以,当今科学家们一致认为,“机器人教师远远不及真正的老师,不能替代一个“真人教师”的育人作用”。即使我们的机器人教师能将他的全部知识复制到学生脑袋里,(事实上不可能)也难以培养出一个个性鲜活明,感情丰富,独立自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独一无二的“人”?

  鉴于此,我们得出:机品人老师最多只能算是一件高级的教具。如果,我们将教育的任务全部落到机器人老师身上,如果,我们将一个孩子完全由机器人教育下成长,那么,它的学生的人格会出现很多缺陷。我们从一部分没有经过学校、老师系统教育,直接进入大学的少年大学生身上得到佐证,尽管这些神童们,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超乎异常,但一部分天才儿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格障碍

  然而,当我们的教育围绕着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转动,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时,我们的教育因之忽视了最重要的育人任务,因此,我们的教师也就仿佛成了一台台早被编程好了的,只会机械地向学生复制一道道统一标准答案的机器人了,而学生也变为了一件件只能粘贴和记录答案的磁盘,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吗?这样的教育能算作是真正的教育吗?

  把人变成一台台的机器,把教师当作高级的“机器人”,把学生当作“机器人”生产和开发的一个零件,这或许是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失败的原因,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最大悲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1
当然不可,机器人没有感情
第2个回答  2012-11-01
这个还是比较难,不能完全代替。
第3个回答  2021-08-04
机器人不能代替老师。教育行业是永远的行业。老师如果失业了,机器人还能存在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