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孝为先,三国时期的孝子有哪样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中国历代王朝长久以来奉行的都是以孝治国,两汉皇帝的谥号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汉献帝谥号孝献皇帝等等,所以孝子的事迹历来都为人称颂;三国时期有名的孝子其实不少比如“袖中怀绿桔,遗母事堪奇”的陆绩和“卧冰求鲤”的王详等等。今天要说到的三国三大孝子都和刘备有点关系:一位谋士,两大名将,刘备错失其中两人。

一位谋士:徐庶

刘备从投奔刘表到攻取西川十年时间里在荆州招揽了不少人才,其中有谋略出众的谋臣也有武力强悍的名将,徐庶就是其中之一。正史和演义对于徐庶的描述差不多,都是刘备驻守新野期间前来投靠的谋士,演义中程昱对徐庶经历的描述和才能的推崇也和正史大体吻合,程昱说他“为人至孝”也是事实。不过和正史略有不同的是演义中程昱是以一封模仿徐母笔迹的书信把徐庶骗走了,正史中是曹操南下之时“获庶母”所以事母至孝的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前往曹营以保母亲性命。

徐庶的离开对刘备的影响其实有点大,虽然徐庶在刘备身边没待多久,但是刘备对他的能力却是极为认可而且也非常器重他;假如徐庶仍在刘备身边,日后出任曹魏一郡之守和典农校尉的徐庶挚友石韬(徐庶石韬和庞统诸葛亮等人都是相互认识的好友)也不会离开,试想一下刘备从荆州一下子得到这四位顶级人才,在留守荆州和前往西川的人选上也许就有不同选择,如此一来庞统也未必会死,徐庶庞统和诸葛亮三人中必有一人会和关羽一同留守荆州,当然这个也只是假设而已。

两大名将:太史慈和田豫

太史慈在江东地位其实颇高,陈寿写《三国志》时把他列入《吴书四》中和扬州刺史刘繇以及交趾太守士燮一起合传,以传记顺序来看比孙吴嫔妃和宗室的地位都高,这也是他不是江东十二虎臣的原因。太史慈事母至孝又极重情义,所以孔融任北海相被黄巾军管亥围困时,因为孔融对其母有恩,“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于是太史慈单兵突围抵达青州平原从刘备那里搬来救兵解了北海之围。

有人说刘备错过了太史慈这员虎将甚为可惜,其实这个不太正确,虽然太史慈从刘备那里搬来了救兵,但你要说太史慈会留下来效力于当时只是个平原相的刘备不太可能,即便是没有他事母至孝要侍奉母亲的缘故,估计太史慈也不会留下,你没看到他连声望远在刘备之上又对其母亲有恩的孔融都不愿投靠,而是投奔了实力更为强大的扬州刺史刘繇,说刘备错过了太史慈有点一厢情愿。

刘备真正错过的名将是日后威震北疆,斩乌丸王骨进、破鲜卑轲比能的田豫田国让。《三国志》记载:“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公孙瓒和刘备是同窗好友曾一同拜在当时的大儒卢植门下,公孙瓒对刘备前期帮助很大,田豫“自托于备”有点拜在刘备门下之意,豫州和幽州相隔很远,可想而知如果田豫不是因为孝顺要侍奉母亲,有很大的可能会跟着刘备,以田豫的能力一定会成为刘备麾下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