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如题所述

是指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情感性趣、视野经验、发展阶段等进行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特点规律、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
显而易见,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更加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所起到的作用,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是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把握课堂节奏、调节课堂资源的难度却是大大地增加了。从而导致有些“以学定教”模式下的数学课堂进入了一些误区1、
片面强调探究活动,忽视学生的“双基”落实
如果把数学课堂比喻成一次学生出游,那么我们可以把以前的教学模式看成是有老师这位“导游”带队的旅行团式旅游,而“以学定教”则相当于让学生“自驾游”。老师给学生指明了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坐在副驾驶室陪着学生一起出发,途中由学生自己摸索前进。
但是,试想要进行“自驾游”,至少学生需要学会基本的驾驶技术,也要懂得所有的交通规则,认识路上的方向和路牌吧?有些老师根本不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进来就是让学生自己摸索,美其名曰:“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事实上,就相当于让一个从来没有碰过方向盘的人去开车一样,也许学生摸索了半天,却根本连车子都启动不起来!2、
单纯追求“导学案”模式,
教辅资料代替课本教参。
以学定教的教学内容很多时候以导学案的形式来体现,但是有些老师照搬照抄教辅资料,“导学案”成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角,课本、教参反而成了配角。特别是数学课,由于可供选择的题目较多,有些老师干脆把课本扔到了一旁,全凭“一张纸”上通篇练习便解决了一堂课中的所有内容。3、过于重视以练代学,导致导学缺位
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怎样解题目,还要学好怎样根据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寻找解决方法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更加重要!解题方法在学生从学校毕业的几年以后便会被学生遗忘,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数学思想才是真正会沉淀到学生的脑中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一辈都产生巨大影响!4、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从以前的“灌输者”演变为“旁观者”。
有些老师对“以学定教”的理解,过于重视学生的“学”,轻视教师的“导”
有些人认为“导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我认为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如果做到以下几点,效果可能就比较好了。
一.
先学后教,关键在于以学定教。预习重在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预习,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需要通过教师或同学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看来,预习提纲或预习任务的设计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任务设计太笼统、太简单,教师则收集不到来自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以学定教也就失去了问题的支撑;任务设计太难,则容易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难以衡量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从而造成预习的假象,不利于教师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因此,预习提纲或预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衡量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有利教师收集来自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有利于以学定教。
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无趣”或者“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缺陷积累多,对新知“学不会”。“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万丈高楼平地起”
。事实上,学生学习和理解某一新知识点,几乎80%来源于对旧知的理解的把握,没有“旧”
,就难以学会“新”
。因此,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当堂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当堂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就避免的知识的缺陷积累,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此一来,学生将会越学越有兴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