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

如题所述

案例:A企业专家制度怎么啦 A企业为充分调动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曾采取提高奖金系数的办法,但激励效果只维持了几个月。后来,总经理王某在一次外出考察中,发现,某企业聘任技术专家的作法很好。回来后便授意有关职能部室筹划、建立了本企业技术专家聘任制度,明确了专家的任职资格条件,规定了相应的竞聘考核办法。对于被聘任的技术专家,根据岗位特点给予不同标准的专家津贴,其标准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个别已被其他企业作为猎取目标的人才,给予最高标准的专家津贴,还将其配偶的薪酬标准提高了几个档次。 专家制度实施,初期,极大地,激发了专家们的干劲和责任感,但同时引起其他员工的强烈不满,主要有三种意见,(1)部分骨干员工认为自己与那些专家从事相同的工作,工作起来毫不逊色,只因聘任名额少,才没有被聘任。况,且专家的工作和未聘之前相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凭什么享受高薪。(2)部分员工认为本企业生产连续性强,每个人的工作息息相关,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重大隐患,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技术专家同样无能为力,所以本企业不适合建立专家制度,即使要建立,薪酬待遇也不应该相差太大。(3)大多数员工认为,企业对技术专家的评聘是在只有少数人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坪聘过程不透明;而专家们则认为,自己是凭本事吃饭,因为自身价值大,所以应该享受高薪。 这些不满情绪在第一季度考核期来临之际变得更为激化,此时企业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企业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层出不穷的问题,再三推迟对技术专家的考核,最终考评只是简单地走个过场。此后,因为种种原因,专家津贴一直没有与本人的业绩挂钩,基本上成为一种固定的薪酬。在一年一度的聘期到来时,企业还是没有进行公开竞聘,直接增补了几名技术专家,原有专家元一人落聘。 又过了一段时间,企业的决策层发现,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其他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明显减退。技术专家们抱怨工作太辛苦,他人不配合;而其他员工则理直气壮地,认为,既然专家们享受高薪,就应该付出更多的劳动,自己多劳也不能多得,只要把份内之事干好就行,何必多管其他事情。 案例分析 建立企业专家制度是现代企业用人机制改革的一个创举,许多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这一用人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企业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A企业建立专家制度的做法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执行该制度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现结合案例做如下分析: 1.专家制度缺乏有效考评,待遇与绩效脱节。 A企业在实行专家制度后,如果严格执行考评程序,按期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专家是否聘任和享受待遇的依据,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其不按程序办事,使专家制度丧失了赖以支撑的基础。 评聘专家过程中,因只有少数人参加,有暗箱操作嫌疑,故考核结果不被广大员工认同,加上年度聘期届满时,不但没有进行公开竞聘,而且还直接增补了几名技术专家,原有专家元一人落聘。至此,实行企业专家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考核,变成了纯粹的走形式,专家绩效与任用及待遇完全脱钩,以致于不管称职与否,专家们均继续被任用并享受特殊待遇,从而造成了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导致企业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高薪阶层。由于对这一特殊群体没有进行有效考核,滥竿充数者得以长期幸存,最终使得一个很好的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2.人为因素干扰正常分配,使企业内部产生新的分配不公。A企业薪酬分配没有针对企业所需要的行为和事件去激励,而是为了照顾某类特殊人物,在其自身并无突出贡献的情况下,人为地提高待遇,从而破坏了整个薪酬体系的平衡。 案例中,A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对专家给予最高标准的津贴,本无可非议,但是将专家配偶的薪酬标准人为提高几个档次就不大妥当了,非但毫无科学依据,而且又制造出一个新的不公平。实行企业专家制度是为了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进一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解决人才收入与贡献脱节的问题,但是对专家配偶人为提高待遇,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又产生了新问题,这显然不符合薪酬激励原则,更与按劳分配背道而驰。 3.分配没有兼顾内外公平,虽有人才难唱大戏。 A企业给予技术专家与劳动力市场价格相当的薪酬待遇时,只注意了市场因素,而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A企业生产连续性强,每个员工的工作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重大隐患,而事故一旦发生,专家也束手无策。可见,A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时,没有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只是在原有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加入了专家津贴,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企业内部的不公平,虽然留住了人才,但由于不注重员工集体力量和作用的发挥,致使员工队伍凝聚力丧失、效率下降,虽有人才难唱大戏。 4.薪酬激励项目发生"固化",激励效果大打折扣。薪酬激励项目在运行初期确实能够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促进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激励项目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固定的待遇,激励效果将明显减退,直至失去效力。 案例中,A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初期所采用的提高奖金系数的办法,就是典型的薪酬"固化"行为,所以激励效果维持时间很短。在实行专家制度后,A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再三推迟考核时间,导致考核流于形式,专家津贴一直没有与本人业绩挂钩,无论称职与否均享受待遇。这种做法,事实上把专家津贴变成了一种固定薪酬,使原有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保持有效激励的几种办法 薪酬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实现薪酬资源与员工贡献的最佳配置,从而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要想顺利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全面发挥薪酬系统的激励效果,保持激励项目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笔者认为,薪酬激励系统的效力取决于系统的激励时间和激励力度。激励时间越长,激励力度越大,产生的效果越好。反之,效果越差。所以,要保持激励项目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想方设法加大激励力度、延长激励时间。具体做法如下: 1.选择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组织对员工进行行为塑造时,可以采用四种方法,即正面强化、反面强化、惩罚、消退。强化的手段有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两种不同的时间组合模式。连续强化对于初期的、不稳定的、不常出现的行为有很好的强化效果,但这种强化会很快导致饱足感,对奖励麻木,失去奖励效果。而且撤消强化,行为会迅速消退。相比之下,间歇激励适用于稳定的、经常出现的行为。 间歇激励比连续激励的效果好,能够有效克服激励的惰性,长久地发挥作用。所以,企业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企业倡导的行为,采用正面强化扩大效果;对于企业员工规范,运用反面强化加以实现;对于企业禁止的行为,通过惩罚给予约束;对于同企业没有利益关系的行为使其消退,要把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两种手段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效果。 2.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切实避免激励项目"固化"。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
机制,使所设计的薪酬项目"活"起来,尽量避免项目的"固化"。如,为调动某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奖金系数,结合企业效益浮动的办法。同时,还应该设置更为灵活的奖励项目,前者侧重调节不同类别人员的分配档次,后者侧重间歇激励。当员工某项工作或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时,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当员工提供正常劳动时,不予奖励也不予处罚;当员工完不成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或绩效差时,则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这样,就能够保持薪酬激励的公平性,激励效力才能更加持久。 3.必须针对行为和事件进行激励。企业在进行薪酬激励时,应当非常明确地针对行为和事件,而不应该看"人",只要组织需要鼓励的行为与事件出现时,就应该马上进行奖励,不管行为对象是谁,都应该一视同仁。如果人为地划分等级,有意偏袒和照顾一部分人,使之区别于其他员工,游离于规章制度之外,就会形成一个特殊群体,破坏整个薪酬系统的公平性,从而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最终导致整个薪酬系统的低效。 4.薪酬分配应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如果使员工感受到薪酬与贡献之间的正比关系,就会有效地激励员工,所以,A企业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员工业绩考评体系。首先,对各岗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工作条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其次,进一步规范考评程序,对考评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确保考评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引进新的测评工具,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考评方式,对员工进行全面考评,规定各种考评的权重,采用量化指标定量评分,得出考评成绩;第四,将员工业绩考评结果与薪酬紧密挂钩、严格兑现,确保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 5.针对员工不同层次需求 进行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严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来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激励的效力。如,针对生理需求,A企业可以提供合理的基本工资;针对安全需求,可以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险;针对归属和爱的需求,可以提供带薪休假,可以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可以培育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企业文化氛围等;针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可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6.薪酬激励必须遵守效益原则。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个创造不了效益的企业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必要。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积极开拓新市场、新领域,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满意,就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支付给员工更多的薪酬,提供更丰厚的福利待遇。所以,企业薪酬激励的方向一定要向效益高、利润大的部门和单位倾斜,向创造和带来效益的人才倾斜。只有遵循效益原则,才会使薪酬激励发挥更大的效力,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综上所述,企业在设计薪酬激励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薪酬激励的效果,把提高激励效果作为薪酬设计的核心问题认真对待,选择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尽量避免"固化"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还应明确薪酬机制的运行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企业的其他人力资源实务保持一致性,配套实施、整体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薪酬系统的运行效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