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吏固贪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1. 翻译《顾宪之放牛》 已有原文

南朝宋时人顾宪之,元徽年间为建康县令。当时有一个人偷了牛,被主人家认了出来。偷牛的人也辩称就是自己家的牛,两家人说辞似乎同样合理,前后两任县令都没能判决清楚。顾宪之上任,看过状纸文书后对两家人说:“不用多说,我已经有办法了。”于是命人解开牛,任牛跑开,牛儿径直跑回原来主人家的住处去了,偷牛的人这才伏法认罪。诸如此类揭发奸恶、揭露隐情的事还有很多,当时人们都称称赞他断案如神明。(早先的南史中有顾凯之的传记,顾宪之正是他的孙子。)

按注:以人为证,或许容易作假,所以前后两任县令都没能判明;以物(事实)为证,必然能弄清实情,所以盗贼才会认罪伏法。于仲文放牛审案一事已见揭隐辨奸的方法,正和这事类似。其中不同之处,在于仲文一案中两家较远且有牛群,此案中两家较近并无牛群。根据具体案情采取不同的办法,然后放牛(让牛自认主家),道理相通并没有什么不同。

2.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②,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⑥。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⑦。

夫今樊将军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⑨。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⑩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⑾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⑿!”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⒁。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⒂!”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 注释: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②〔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夺,夺取。④〔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卿,对人的敬称。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

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

谒,请。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⑧〔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

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邑,封地。

⑩〔督亢〕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⑾〔说〕同“悦”,喜欢,高兴。

⑿〔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⒀〔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⒁〔戮没〕杀戮和没收。

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⒂〔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⒃〔善〕副词,好好地。

⒄〔把〕握,抓住。⒅〔揕(zhèn)〕刺。

而燕国见陵之耻①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②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③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④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⑤。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⑦。以试人,血濡缕⑧,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⑨。

乃令秦武阳为副⑩。荆轲有所待,欲与俱⑾,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⑿,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⒀!今提一匕首入不测⒁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⒂!”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⒃。

高渐离⒄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⒅,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⒆,士皆瞋目⒇,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1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2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3。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24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25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26,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27。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28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29 。”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注释:①〔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

见,被。陵,侵犯、欺侮。

②〔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进一步。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③〔拊(fǔ)心〕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④〔盛〕念chéng。⑤〔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

函,匣子。之,代樊於期的头。

⑥〔徐夫人〕姓徐,名夫人。⑦〔以药淬(cuì)之〕把毒药在淬火时浸入匕首上。

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⑧〔濡(rú)缕〕沾湿衣缕。

濡,浸渍、沾湿。⑨〔忤(wǔ)视〕正眼看。

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⑩〔为副〕作助手。⑾〔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⑿〔迟之〕嫌荆轲动身晚了。迟,作动词。

⒀〔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同“返”。

竖子,对人的蔑称。⒁〔不测〕难以预料,不可知。

⒂〔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表示客气,无义。

⒃〔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⒄〔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

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被杀。⒅〔为变徵(zhǐ)之声〕发出变。

3. 请帮忙翻译一下以下古文~~

陈元忠,字少魏,是漳州龙溪县人氏。客居南海县,曾经因为参加礼部会试,经过南安县。恰逢天色已晚,赶到县城尚有一段较远的路程,就投宿到一户农户家里。那农家几间草屋,周围有茂密的竹林绿树环抱,很是可爱。主人是位老者,虽然穿的是麻衫草鞋,可是行为举止谈吐应答就像读书人一样。案桌上散着些书籍文章,一看都是经书和诸子之类的。陈元忠询问老者说:“您教导儿子读书吗?”老者说:“我们家只是种园为生而已。”陈元忠问:“您也进城做买卖吗?”老者说:“我十五年不出去了。”陈元忠问:“那您藏书有什么用途?”老者说:“只是偶然有了这些。”于是又随便谈了些其它话题。过了一会儿,风雨大作,他的两个儿子披着蓑衣扛着锄头回家了。大儿子大约十八九岁,小儿子十四五岁,他们把锄头靠在一边,上前向客人施礼作揖。两个孩子看上去举止很优雅,绝不像农家子弟。老者献上饭食羹汤招待客人,不再与客人交谈。

黎明时分,陈元忠告辞离去,到了城里因事滞留了一天。偶然到街市上去,看到老者神色仓惶地走过,陈元忠追上去问他说:“您说十五年不进城,为什么现在到了这里。”老者说:“我有急事,不容我不出门了。”陈元忠问他什么缘故,他不肯说。陈元忠坚持追问,原来是他的大儿子在集市外卖果子未纳税,被集市小吏抓了。陈元忠就替他去见监征官员,到了那儿,大儿子却已被捕送到郡衙去了。老者与小儿子一起到了审讯庭上。那长子要受杖刑,老者恳切地对郡守说:“我老迈无能,全靠这儿子供养,如果(今日)他受不了杖刑(而出现意外),那么明天我就没有吃的了。我希望由我自己来替他领受杖刑。”小儿子说:“老人怎能受杖刑,我希望替哥哥受刑。”大儿子又认为罪过在自己,情愿受刑。三人相争不能决断。小儿子来到父亲身边耳语,仿佛要有所请求,老者斥责了他,小儿子一定要上前陈说,郡守有所疑惑,叫他上前问他说些什么。小儿子说:“我父亲本来是带职正郎,宣和年间多次担任州郡长官。”老者急忙拉他的衣服让他退下来,说:“小孩子放肆乱说。”郡守问道:“朝廷授官的文书还在不在?”小儿子说:“现在捆成一束放在瓮中埋在山下。”郡守立刻派吏员随小儿前去挖开取出,果然找到了那些文书。郡守随即请老者上坐,(向老者)道歉并释放了他的长子。第二天又屈尊前去拜访,那一家已人去室空了。世上那些贪慕奢华沉迷利禄卖力自夸的人,听说到他们的风范就要汗颜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5.C 16.D 17.A 18.(1)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来妄求达到非分的奢望呢? (2)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

15. 分 析:此类题目属于文言实词的考查,一定要把放回原位中,结合上下句进行分析思考。C项“若翁廉”若,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的)。

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分 析:此类题目要抓住“忠清”和直接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然后把选项中的句子放入原文进行思考是否属于“直接表现”“忠清”,然后作出判断。①敢于进谏 ④ 接受友人馈赠,不属于直接表现 ⑥表现王翱谨慎认真,不属于“忠清”。

故答案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分 析:此类题目考查人物形象已经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在分析时,要从整体上对文意进行把握,然后带着思考题进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A项中,根据文意可知,王翱并不认为孙儿有可以考中的才能,不让孙儿考试是因为孙儿提前知道了试题,而且孙儿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

所以,选A。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分 析:此类题目属于对文言句子的翻译题,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的关键字词有:“阶”“得仕”“幸冀”“非分” “计”“无从”“特”“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翱,字九皋,河北盐山人,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明宣宗宣德元年,通过杨士奇举荐,被提拔为御史,当时官吏们犯罪,不论罪行轻重,都允许赎罪官复原职。

王翱奏请朝廷,犯贪赃罪的官吏,只许赎罪,不能再复职,以此来惩戒贪污腐败。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王翱担任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所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拿有秋试主管官加印的卷子禀告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的话),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为事前拿到考题而考中,则妨碍了一名苦读学子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来妄求达到非分的奢望呢?”撕裂考卷烧了。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一位官吏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妻子回娘家,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如同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为什么你父亲如此固执吝惜力气呢?”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

夫人在一天晚上摆上酒宴,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出门,坐车到朝房里住下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

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担任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

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

王公坚决推辞不受。太监哭着说:“这些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

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里,把它缝在里面。

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辈,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

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

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

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英宗对待王翱很宽厚,时常在别殿召见王翱,称王翱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王翱年近八十,时常忘记事情,曾让侍郎谈伦跟随自己入见。

英宗问他原因,王翱叩头说:“我老了,最担心的是遗漏耽误了圣谕,让侍郎代我记忆,他是诚实谨慎值得信任的人。”英宗大喜。

天顺五年加任太子少保,成化元年升任太子太保,雨雪天气可以不上朝参拜。王翱多次请求卸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

成化三年,病重,宪宗才答应他退休。没出京城就病逝,享年八十四岁。

追赠太保,谥号忠肃。

5. 翻译文言文《郑牢论戒贪》

广西总帅府有一个叫郑牢的,是老差役了。性格耿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侵犯,也赏识郑牢。每当韩观醉后想杀人时,郑牢便从中周旋,发现不该杀的,都设法留下不杀。等到韩观酒醒,再告诉韩观不杀的原因。韩观知道郑牢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因此对他十分敬重。

韩观死后,都督同知山云继任广西总兵官。山云为人廉正贤德,一到广西,便宴请当地德高望重之士,询问边事,于是有人就将郑牢介绍给他。山云将他请了来,说:“常言说,对于将军不顾及他是否贪利,只看他能不能打仗,况且广西的风气一向是看重财贷。我是否也可以贪呢?”郑牢说:“大人刚到此地,就象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有一点被沾上污秽,就象白袍上染上了一点墨,总是洗不掉的!”山云又说:“人们说,土著人送的东西,如果不接受,他们必然怀疑而且怨恨自己,那该怎么办呢?”郑牢回答说:“为官这人贪财,朝廷有非常严厉的处罚,那就是竟然不惧怕朝廷了,怎么还会害怕土著人呢?”山云于是笑着接纳了他的观点。山云镇守广西超过十年,廉洁的操守始终不变,这本来并非郑牢之功,但郑牢也是值得尊重的。

6. 文言文~~~~~~~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日:“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

初,萧嵩以休柔和易制,故荐之。休既知政事,多折正嵩,遂与休不叶。宋碌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 ”言终,谏疏已至。尝引鉴,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 ”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注]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日文忠。

[注]讦(jì),直言不讳。

选文背景介绍

大唐帝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的朝代之一。唐朝,从兴起到灭亡,历时290年。“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在唐朝290年中创造的一个治世。从登上政治舞台到一代英主“唐明皇帝”,李隆基他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宫闱平乱(铲除诸韦,诛灭“太平”);贤臣当国(始终注意宰相的选拔与任用,并亲选地方官);抑欲而昌(销毁服玩,罢谴宫女,诏禁厚葬,自上而始);完善法制(宽仁为本,废除酷刑,行罚先亲,刊定法典)。终于使唐代社会达到鼎盛,出现了“开元全盛”的景象。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的用人之道。以《资治通鉴·唐纪·玄宗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证。

上问萧嵩可以代光庭者,嵩与右散骑常侍王丘善,将荐之,固让于右丞韩休。嵩言休于上。甲寅,以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始,嵩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宋景叹曰:“不意韩休乃能如是!”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译文】唐玄宗向萧嵩询问,谁人可以代替裴光庭为相,萧嵩和右散骑常侍王丘很要好,想举荐他为相,王丘坚持要让给尚书右丞韩休。于是,萧嵩向唐玄宗推荐了韩休。甲寅(十六日),唐玄宗任命韩休为宰相。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再加上王丘的极力举荐,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真正与他共事时,才发现韩休刚正不阿,不为权势左右,于是渐渐地就厌恶起他来了。唐玄宗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或到后花园游玩打猎,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只见话音刚落,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之后,唐玄宗经常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您可比以前瘦多了,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将他撤换掉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我睡不安稳啊!韩休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社稷,并不是为了我自己呀。”

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之国富民强,就是因为他能有“貌瘦天下肥”的态度,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常言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唐玄宗能坚持任用常常使他窘迫的韩休,而不信任萧嵩,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用人之道吗?

是这个吗?希望对你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