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眼中的鲁迅

如题所述

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

生活中鲁迅是一个直率的、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跟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是严谨、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拓展资料: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萧红的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截取鲁迅生活的一些片段,使我们不仅了解到作为战士的鲁迅和作为师长的鲁迅,也使我们了解到作为丈夫的鲁迅和作为父亲的鲁迅。
00鲁迅对妻子、对爱儿,对作者这样的年轻人都充满了诚挚的爱。鲁迅的卧室,挂着海婴的油画像。海婴每次生病,鲁迅都亲自查看,亲自量体温并做记录。鲁迅特别提到,海婴每晚临睡前必喊:“爸爸,明朝会!”当时鲁迅因病得很厉害,喉咙又有痰,海婴没听见,就一连串地喊:“爸爸,明朝会!”鲁迅却因痰堵在喉咙,声音放不大,但还是挣扎着抬起头大声说:“明朝会!明朝会!”海婴满意了,鲁迅却因此猛烈地咳嗽起来了。从萧红笔下的点滴琐事,我们看到的是蕴藏于人性中温馨的父爱。对作者这样的文学青年,鲁迅是极喜欢的,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们,而且在事业上给他们支持。鲁迅亲自编《奴隶丛书》,收萧红、萧军、叶紫三青年的作品。当时很多青年人给鲁迅写信,字写得很潦草。“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从不同地方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鲁迅就是这样,把慈父般的爱给了作者这样的青年人。他像一盏灯,照亮了许许多多青年人的人生路程,最后,终于耗尽了自己。
00作者没有从正面追忆鲁迅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也没有历数鲁迅的著作和对人类的贡献,而是通过给人印象最深的事例,体现鲁迅博大的胸襟、丰富的感情和高贵的情操。有一次,作者在鲁迅家聊到将近12点,鲁迅冒雨送到她到大门口,亲自指点作者如何记住他家,而且还伸出手去,几乎是触到在铁门旁边的那个九号的“九”字。一件不能再小的小事,真切感人,给作者留下极难忘记的印象。作者的一生是不幸的,在缺少爱和温暖的童年、少年生活中,只有祖父给她疼爱,尚未成年又被迫逃离家门,开始了浪迹漂泊,也开始了创作。因此,对于鲁迅,她是把他作为慈父和导师一般看待的。在当时,“除了鲁迅,她在创作上竟没有一个真正理解她的知音”。寂寞的萧红只有从仰慕已久的鲁迅那里得到关切和温暖,使她孤寂的心得到慰藉。作者清理纤秀的文笔,描写出鲁迅许多生活的细节,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00鲁迅在萧红眼中是鲜活的、可亲可敬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