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写父亲的事例 200字 只要事例

如题所述


小时候家里很穷。一次为了解馋,带着弟弟去挖猪草的时候,到邻居菜地里偷了两根黄瓜。晚上姐弟三人跪在太公桌前认错。姐姐挺身而出,一个人包揽下来,为我们承受了父亲一顿打。按姐姐的话说,我是病猫,不能挨打;弟弟是男孩,也不能打。后来,我和弟弟再也没乱拿过别人家的东西。

十二岁那年第一次离家住校,是父亲挑着木箱送我去的学校。父亲是个威严而不善言辞的人,小时候只在他的鞭子下长大。一路上父女无话。父亲为我办完了所有的手续,默默地带我认识了教室,饭堂,热水房,并为我找好了床铺并铺好床挂了蚊帐后才离开。我躲在宿舍的窗前看着父亲的背影,感觉那是第一次真正了解他。
考上高中了,成绩不错的弟弟也上了初三。为了凑不够的学费,父亲整夜坐在灶前狠狠地抽着旱烟。为了把学习的机会让弟弟,我放弃了高中远走他乡。姐姐把她一直珍藏的二胡卖了,给我凑了160块钱。那一年,我十五岁。

因为男友工作调动的事,绞尽脑计也不知道要为他准备什么礼物给领导。第一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在一个小县城打工的弟弟求救:“听说你那里的烤香猪挺不错的,能不能给我寄一条过来?”弟弟听完说:“姐你放心!只要是你出声的,我就是挖也要给你挖出来!一条送给别人,一条你就留着尝尝吧!”生活拮据的他二话没说就给我寄了两条。后来姐姐说,弟弟因为我辍学的事一直耿耿于怀。

听说母亲摔伤了,我和姐姐弟弟急急请假往家里赶。晚上姐和小外甥睡他*的床,我睡小沙发。半夜醒来,发现自己身上盖着被单,沙发前拦着两张小矮椅。天亮后问妈妈,说是山里夜雾多,担心我着凉了。又怕我小时候睡觉时乱翻的习惯没改,摔下来。

家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出来打工后,与家里的联系就是那姗姗来迟的信鸽。我曾多次催促家里装上电话,却因种种原因没有装成。盼了多年后,今天家里才终于装上了电话。父母亲带着小侄女兴奋地围在电话前跟我轮流通话。姐姐和我,还有弟弟都在外面不同的城市。母亲说要先打给我,因为我是一个人,而且在最远的城市。
一个人终年生活在繁华的都市,行走在拥挤的人群当中,生活似乎早已将我磨练得对一切熟视无睹。却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动于如水的亲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5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