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无条件的帮助别人吗?

如题所述

不会,几乎无法遇到完全脱离利益的社交行为。且听我细细道来! 题主所问没有利益驱使的条件下无条件帮助他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益”的定义!“利益”的定义:在我看来利益并不仅仅只是对直接的物质和金钱或者权利方面的利益,还包括情感方面的需求,即“情感利益” 例如个人荣誉感还有社交行为中友情亲情爱情等各种感情当中的认同感。 使自己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也是对心理的一种有利有益的行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心理所出现的的愧疚,同情,愉悦,怜悯,慈悲等一切情绪便是内心情感需求的表现,而我们选择帮助后的感情也是一种自我和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 从中我们收获到的东西本身就是情感利益。最终回答: 不计个人物质金钱利益得失前提下我会无条件去帮助他人以满足个人情感利益需求。我不确定是否会在与物质金钱情感等全部利益不挂钩前提下去无条件帮助他人。 完全脱离所有情感利益和金钱物质等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交行为几乎不存在,所以我几乎不可能面对如此社交行为,必然是不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0
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是我们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一直这么教我们,但是无条件的帮助他人,甚至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我们是否还会去这么做。

战国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认为行善事本就应该得到回报,这样一来,才会激发人们去行善事,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行善事。若是不要回报,甚至故意去拒绝他人的回报,这样是不可取的。因为你不要回报,会显得你很伟大,而其他做了好事的人,变不好意思接受他人的报答,那么有想要行善事的人,便会在利益权衡之下放弃行善。所以我们可以不求回报,但拒绝他人的报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是一件事没有回报的话,很难有人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可能是否行善事,便成了一件看心情的事情。纵然有人能够进行下去,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太少太少,如同海上的岛屿一般,可能在某一天就被大海吞没了。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依然坚持的人,是他们让那些在大海上漂泊的人,有了一个在心灵上可以靠岸的小岛,激励并保护着那些在社会上打拼、浮沉的人。

古人云:升米恩,斗米仇。那些坚持着日行一善的人,每一个都是十分伟大的人,但即使这些人,每天都做着善事、帮助他人,依然有着一些人将他们的行为看作理所当然,因为很多人把你做的事当成习惯,从最初的感谢感激到适应你对他们的关心,认为你对他们的帮助是理所应当,当你某天把你的好收回了,他们会开始抱怨。

杭州曾有一个馒头店主,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饭。发起过免费送爱心馒头的活动,却有人说:“我不领馒头了,你把钱退给我吧。” “对不起,我们这里只能送馒头。” “你这人怎么这么死心眼儿呢?我不要馒头你还省了力气,直接把钱给我多好?天天给我们吃这种狗都不吃的东西,你太缺德了!” 然后就又有了质疑她动机的人。 “人都无利不起早,这店主肯定有问题!肯定有着政府的补贴,不然怎么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更多过分的在于,停止免费送馒头后,很多“纯洁善良的底层民众”大闹馒头店,污蔑栽赃者有之,破口大骂者有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