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三皇五帝”?

最好附点资料,谢谢!

三皇五帝是指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是:伏羲、神农和轩辕。五帝则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2
中国自古三皇有七种说法:1 天皇、地皇、人皇;2 天皇、地皇、泰皇;3 伏羲、女娲、神农;4 伏羲、神农、共工;5 伏羲、神农、祝融;6 伏羲、神农、黄帝;7 燧人、伏羲、神农。
中国自古五帝有五种说法:1 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2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 太皋、炎帝、黄帝、少皋、颛顼;4 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5 黄帝、少昊、帝喾、帝挚、帝尧。
中国古书上是把伏羲、女娲、神农作为三皇;把太皋、炎帝、黄帝、少皋、颛顼作为五帝。
民间认为三皇五帝是人类始祖,那么三皇和五帝指哪些帝王呢?
有许多说法,这里只举流传比较广泛的几种:
三皇 传说中的帝王,民间有多种说法,总之,在: 盘古、女娲、伏羲、神农、共工 之间;
五帝 传说中继三皇后的王者, 大部分史书记载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这无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3-22
三皇五帝并非指具体人,是指对天地人知识和思想造意五行逻辑!对它的歪曲是中国两千年落后的原因!

《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是最早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述。后世学者多认为是古代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如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但《史记·秦始皇》则记为天皇地皇泰皇,《艺文类聚十一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对于“五帝”则大多认为是具体人尊《易·系辞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周礼·春官小宗伯》注: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天帝,仅《纬书》记为是上天五方之帝。

可见,三皇五帝的内涵是中国史实中的敏感话题,除《周礼》外,多为战国前后形成的附会之谈。既然“三皇五帝”这么敏感《周礼》又有记述,为什么后人解释得这样乱呢?既然《周礼》明确“兆五帝于四郊”是用“五帝”预见四郊,说它是具体古人又如何预见今人的四方呢?想弄清这个问题,得从造成前后差距的历史症结说起。

公元前 524年修《义经》立法科技观“铸无射”的周景王的突然去世,单穆公勾结晋国政变“单氏取周”,实现了贵族封建观借口“周礼”对追求自燃的王室、旧臣和百工科技观的野蛮屠杀,孔子卖师求荣烧书断史!至此,中国这头雄狮才沉睡了两千多年!孔子的后代,西汉孔安国总结孔子是“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孔子的“约修、赞黜”就是造成对“三皇五帝”说解前后差距的历史症结。想结开这个“症结”,得从“单氏取周”同代或以前人的可信言论查起。老子与子贡的对话,可引以为证。

《庄子·天运》:“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为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服,而民不为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伦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音差·蝎类)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 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而不安 。”

译文:
子贡说:“那三皇五帝治理社会的方法虽然不同,却享有同样的名望,而先生你却独自以为遵循它们的人不是思想能人,这是为什么?”
老子说:“小孩子少进谏!你有什么根据说他们治理社会的方法不同?”
子贡答:“尧授权给舜,舜授权给禹;禹用能力得权而汤用战争夺权;文王顺服纣王不敢背逆而武王叛逆纣王而不肯顺服。因此说,他们的方法不同。”
老子说:“小孩子少进谏!我告诉你三皇五帝过去治理社会的情况:黄帝治理社会的时候民心纯朴归一,即便是民众中亲人死了不哭泣,大家也不见怪;尧治理社会的时候民心亲爱,即便是民众中有人被亲人杀了,亲人不提大家也不见怪;舜治理社会的时候使民心竞争,民妇养胎十个月才生子,子生五个月而能说达不到孩子要求的事是谁出的主意,从此人生命夭析的事出现了;禹治理社会的时候使民心变易,人有了心计而军队就有了服从,认为殊杀盗逆者不算杀人。这些人为的原则生发点,影响了社会传闻定论,造成了社会惊扰。为主人服务的儒士笔墨兴起来了,开始形成‘有,之以为利’的伦理。而如今,鲁国把女人称为扫地的‘妇女’而随夫‘偶人葬’,你还能说什么?我告诉你:古代三皇五帝治理社会时,名义上说是治理,实际上是祸患无穷。古代三皇的知识,上违反日月天然的光明、下离异山川风土的精华、中懈怠四季时光的实施。他们的知识后果比蝎子尾巴和吃肉的野兽还惨!那些没能力安定社会性情和命运的人(按:指单氏孔子等),自称为是社会的思想家,难道不可耻吗?太无耻了!”子贡听了这一番论理后惊讶而恭敬,立而不安。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孔子说:“知识涉及到以后关爱就不存在了,虽然得到也必然丢失;知识涉及到以后关爱能存在,不能庄重地统治民就不敬重你;知识涉及到以后有关爱也能统治,行动时没礼貌也不是好事!”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治理;统治;管理)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和他的“与其使民谄下也宁使民谄上”提倡奴化教育,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提倡自由不自燃是一致的。孔子恶毒攻击科技观!

从对话中和《卫灵公篇第十五》 可以看出,除孔子和儒教外谁也没把“三皇五帝”当具体人!老子用社会变革和“其知惨于蛎虿(音差·蝎类)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的古人知识贫乏说解社会进步。可断“三皇五帝”不是指具体人,是指人类对天地人的知识和思想造意的五行逻辑!孔子对中国古代知识与逻辑“三皇五帝”的“约修、赞黜”是造成中国两千多年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3个回答  2008-03-22
第4个回答  2019-12-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