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澳门的风俗习惯

如题所述

1、鱼行醉龙节

鱼行醉龙节为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又称澳门鱼行醉龙醒狮大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舞醉龙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

2、谢灶

谢灶为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扩展资料

鱼行醉龙节历史渊源:醉龙传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那时香山境内瘟疫横流,乡民求助佛祖,抬着佛像路过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遭乡民砍断后血染河水。

乡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都认为大蛇是龙的降凡,便创造出舞醉龙以志纪念,籍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这吉祥日子。祈求风调雨顺,消弭水祸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19世纪末中国战祸连绵,随着香山一带鱼行从业先辈移居澳门,结合原来居于澳门的鱼行从业先辈,将此项民间传统习俗 根澳门,继而演化成澳门鲜鱼行同业间团结象征的节庆活动。

经过数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澳门鲜鱼行醉龙节庆发展亦渐具规模,团队日渐庞大,除了成为澳门和谐社会中独有具地方特色的大型传统节庆活动外,亦成为本地区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年岁岁不断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行醉龙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0

一、澳门文化之妈祖文化
 

如妈祖文化在澳门得到广泛传播,澳门仅供奉天后的庙宇就有10多间,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信仰融入佛教、道教,成为多元信仰。

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具有东、西方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整个澳门约有1/5的面积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二、澳门文化之宗教文化
 

澳门曾经是宗教文化中心,既有儒、释、道等古老的中国宗教,也有后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在澳门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妈祖在这里都有保留。如大三巴牌坊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是东西方宗教互相包容的杰作。

三、澳门文化之新闻事业
 

澳门的新闻事业,已有160年历史,目前,澳门有中文日报7家:《澳门日报》、《华侨报》、《大众报》、《市民日报》、《星报》、《正报》、《现代澳门日报》;

中文周刊有:《时事新闻》、《体育周报》、《讯报》、《华澳邮报》、《澳门脉搏》;葡文日报3家:《今日澳门报》、《澳门晚报》、《澳门人报》;葡文周报5家:《澳门论坛周报》、《商报》、《号角报》、《体育周报》、《澳门娱乐》。

四、澳门文化之剧院、场馆
 

澳门岗顶剧院,是澳门唯一的欧式剧院,创建于1869年;澳门有博物馆5座,其中贾梅式博物院建成于1927年7月,收藏品300多件;澳门还有军械博物馆、海事博物馆、邮电博物馆和住宅博物馆;

澳门有历史档案中心,创办于1982年3月,收藏了澳门10多个政府机关50年以上的历史档案;澳门有7个图书馆,设在市政厅二楼的公共图书馆,是澳门最古老、最大的图书馆,创办于1656年,目前馆藏图书10多万册。

南湾阅书报室是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机构,于1948年11月1日开幕,现为澳门唯一较大规模的华人公众图书馆;1958年开办的何东图书馆则是唯一官办图书馆。最近几年,澳门民众的业余文化活动也有所发展。

扩展资料:

澳门居民96%属中国血统,外籍人士只占少数。虽然四百年来受葡萄牙的统治,但是中华文化仍为主导地位,风俗习惯上,有大量中国传统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如崇拜关帝、观音、娘妈等等,以及农历新年、民间节令,都有浓厚的中国风俗。

随着经济发展,澳门文化也随之发展。特别是70年代后,澳门文化事业进入了400年来的鼎盛时期。

1982年,澳葡当局成立“澳门文化学会”,协助当局制订和执行文化政策,澳门文化学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只为少数葡人社团服务的现象,逐渐开展与民间的对话,积极扶持各文化艺术团体举办澳门艺术节,大力推动了中、葡文化交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澳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02

关于澳门的风俗习惯:

1、澳门文化之妈祖文化 :

如妈祖文化在澳门得到广泛传播,澳门仅供奉天后的庙宇就有10多间,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信仰融入佛教、道教,成为多元信仰。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具有东、西方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

整个澳门约有1/5的面积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澳门文化之宗教文化

澳门曾经是宗教文化中心,既有儒、释、道等古老的中国宗教,也有后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在澳门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妈祖在这里都有保留。

如大三巴牌坊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是东西方宗教互相包容的杰作。 

2、澳门文化之新闻事业:

澳门的新闻事业,已有160年历史,目前,澳门有中文日报7家:《澳门日报》、《华侨报》、《大众报》、《市民日报》、《星报》、《正报》、《现代澳门日报》。

中文周刊有:《时事新闻》、《体育周报》、《讯报》、《华澳邮报》、《澳门脉搏》;葡文日报3家:《今日澳门报》、《澳门晚报》、《澳门人报》;葡文周报5家:《澳门论坛周报》、《商报》、《号角报》、《体育周报》、《澳门娱乐》。

扩展资料:

澳门宗教信仰较自由,多个著名的国际性宗教的信徒在这个小地方和睦共处。在澳门街上穿梭来往的人群中,可以见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道教徒、儒教徒以至无神论者,这里没有教派之间的冲突。

大部分本澳居民信奉的所谓中国传统宗教(这与澳门的人口组成有很大关系),就是儒家、道教和佛教的混合,以及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信仰交错在一起,如供奉祖先甚至占卜。

正因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长期浸润,澳门有妈阁庙、莲峰庙、普济禅院、观音堂等中国寺庙存在,这是中国传统宗教植根于澳门社会的历史见证。

澳门宗教文化:

佛教:

佛教在澳门历史悠久,佛教徒也是澳门各种教徒中人数最多的,有6万多万人。澳门比较有影响的佛教团体有"澳门佛学社"、"澳门佛教联合会"等。

全澳有佛教庙宇40多间,其中以普济禅院、菩提禅院最为著名。澳门佛教在近代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寺院的普遍重修和扩建上。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院的多少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兴盛或衰落。

观音信仰是澳门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观音庙的修建和扩展与佛教的发展状况是同步的。澳门佛教在近代的发展与繁荣,还表现在佛学教育的开展、佛教组织的创立以及佛教出版物的出现。澳门女子佛学院即始建于这一时期,创办者是香港绅商何东的夫人张莲觉居士。

张居士也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徒,热心公益,为了改善港澳地区的女子社会地位,于1929年在澳门和香港两地分设宝觉日夜义学校,又在澳门无量寿功德林创办女子佛学院。女子佛学院得到了功德林创办者张玉涛居士的大力支持,招收了数十名港澳学生,在此研习佛学,接受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澳门寺庙文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29

1、"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2、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3、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

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4、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粹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5、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风民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5-06
1. 信仰宗教:澳门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地方,市民普遍信奉佛教、天主教和道教。每年清明节与中秋节期间,当地会有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市民会前往寺庙或教堂祈福、烧香、送花等。2. 尊老爱幼:澳门文化中,尊重老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地铁等,市民都会主动为老人让座。对孩子们的爱护也很重视,为孩子们着想,并以尽可能为孩子们创造合适的成长环境而尽心尽力。3. 庆祝节日:澳门是多文化的地方,市民会庆祝不同的节日,包括中西文化的节日。闹春节是一项重要的庆贺活动,当地会有龙舞、舞狮、踩高跷等传统民俗表演。4. 茶文化:澳门人都喜欢品茶,茶具和茶叶可以说是他们的日常必备。在当地,市民可以在茶馆、茶庄、茶展等地方品尝、了解各种茶文化,同时也沉淀无数的茶文化历史。5. 吃货天堂:澳门是一座美食之都,汇集了中国、葡萄牙及东南亚等多种文化美食,著名的小吃有葡式蛋挞、豆腐花、葱油饼等。在澳门的街头巷尾,你总能品尝到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