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桥(Ⅱ级) 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情况简介

如题所述

6.2.1.1 概况

天生桥(Ⅱ级)水电站,为一低坝引水式发电站。引水洞共三条,每条长9.51km,洞径9.9~10.8m,洞距40~50m,埋深400~800m,全洞均布于尼拉大背斜轴南侧,岩层产状平缓,沿洞穿越地层均属三叠系,自隧洞进口至垭岔沟约8km洞段,为坚硬完整的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自垭岔沟至厂房出口区段,长约1.5km,主为砂页岩夹灰岩层。沿洞线较大断裂,均发育于灰岩地段,但与洞轴线的交角均较大,沿断裂线的洼地、漏斗、落水洞呈串珠状分布,有管道水系与暗河系统,其高程自坡谷源头处1100m至河谷壁500~600m。地下水的梯度高程在隧洞线高程以上,但在断裂附近,距洞轴高程较近。因此,存有岩爆与管道式涌水与泥石流问题,隧洞碳酸盐岩段岩石力学性与地应力情况为表6.4、表6.5、表6.6。

表6.4 碳酸盐岩段岩石的力学性质

表6.5 Ⅱ号主洞实测地应力值

测点位置为Ⅱ号主洞6+805m处,测点埋深405m。

表中方向角似有误,括号为根据另一资料所提实测成果修正的值,修正后与构造、地形背景条件较协调。

表6.6 Ⅱ号支洞实测地应力值

测点埋深230m,位置为2支0+792.2m

Ⅱ号支洞布于垭岔沟以西,尼拉大背斜轴NWW转为NE向的背斜SE翼,实测成果反映了所在位置的构造与地形特性。

6.2.1.2 岩爆发生情况与特点

(1)一般岩爆现象:第一次岩爆发生在Ⅱ号施工支洞300m处,埋深亦近300m,是掘进机开挖,洞壁光滑完整,据声波测试资料分析,开挖振动对围岩的影响很小,无明显松动界限,周边围岩基本处于原始应力状态,没有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经几处岩爆后,获得初步认识为,岩爆发生在岩石完整均一致密坚硬的岩层地段,岩石呈碎粒结构,或有溶洞、断层,有地下水活动处,无岩爆。

在初期1348m长的Ⅱ号施工支洞和1007m长的Ⅰ号主洞,总计2355m长,用掘进机开挖的洞段,发生了30多次岩爆,多数岩爆发生在开挖的当天或1~2天后,个别喷锚后有延发情况。位置在挖进方向顶拱左下侧,距掌子面3~10m处,岩爆爆裂声为10~30db,爆破坠落面积约为(0.5×0.5)~(2×2)m2,大面积岩爆面积为3×5、4×7、5×8m2,爆深0.2~0.8m,爆落岩块多为数至10cm多的棱形块体。当第一次岩爆发生后,勘设与施工共同组成的“岩爆攻关小组”,研究的应对措施,首先对开挖刚暴露出来的洞壁喷洒冷水,认为可降低应力,惜未研究采用后的真正效果及可能形成的副作用。随着洞室向深部挖进,岩爆加剧,崩落块体加大,大的岩块可达1~2m3,在1号主洞(6+980)~(6+580)段,沿前进方向,岩爆间距由50~100m,发展为连续贯穿,形成一条长400m,宽5~10m的岩爆崩落凹槽。

在Ⅰ、Ⅱ号隧洞开挖后的灰岩洞段统计,岩爆段长度约占30%左右。一般岩爆表现为:掘进机开挖洞段在距掌子面1~2m后南侧顶拱围岩破裂、松脱、塌落、北侧底拱围岩胀凸、开裂、松脱、翻倒破坏,破裂时虽无弹射,但常可听到“噼啪”破裂声响。占爆法开挖洞段,在爆破后距掌子面1~5m附近突然瞬间破坏,顶拱松脱岩体塌落,底拱劈裂明显,破坏时也常伴随撕裂声响,无明显弹射。

一般岩爆部位如图6.4所示,爆坑宽度一般小于6m,深0.1~1.0m,总爆裂体积在10m3之内,岩爆爆坑部位较稳定,在隧洞纵向呈零星状、片状,连续槽状分布。

(2)岩爆松弛塌落型现象:此岩爆部位,初始产生岩爆的烈度与破裂现象,与其他洞段发生岩爆情况基本一致,由于存有压扭断裂带与其影响所形成的弱化岩带,以及存有低强度的薄弱夹层,在洞室开挖后易造成应力集中,岩爆破坏完整拱形断面,扩大坍落段松弛范围,不断造成坍落破坏,最终形成暂稳自然拱,在其发展过程中,爆裂与掉块险象丛生,最终爆发时,规模大而响声强,被称为特大岩爆现象。

如Ⅰ号隧洞(7+870)~(7+928)段,岩性为方解石胶结的红色角砾岩,方解石团块含量30%~70%,其单轴抗压强度30~40MPa,并有影响带宽2~5m的压扭断层,与洞线呈45°相交。此洞段埋深仅100m,是自下游向上游采用占爆法推进,爆破数小时后产生此段的第一次岩爆,爆坑宽3~4m,深0.3~1.5m,爆坑连片展布,经历42d,开挖至7+860时,在(7+928)~(7+870)段顶拱,产生第二次崩落岩爆,爆坑增宽至5~7m,深度增至3~4m,形成拱顶一连续的深大崩落槽,两次爆落总体积达400m3。爆落岩块有片形、棱形、最多为楔形,亦有长条形,最长可达2.5m。表现为重力垮坍,无弹射。

图6.4 洞室横断面岩爆部位示意图

又如Ⅱ号隧洞(3+186)~(3+200)段,埋深600m,岩性为块状灰岩。单轴抗压强度40~60MPa,洞顶以上4~5m以外为数米厚的薄至中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中夹多层炭质夹层。泥质条带状灰岩,抗压强度稍低,其层面的抗拉强度特别弱,岩层产状以10°~15°向SW(右侧)倾斜,易造成洞顶围岩松弛带,该段有一压扭性小断层,与洞轴呈35°交角向SE向延伸,其影响宽1~3m,垂直断层,形成应力松弛释放与集中的应力调整条带区,在Ⅱ号隧洞挖至受断层影响,应力产生调整的集中区时,即产生岩爆,岩爆首先产生在NW侧顶拱,随断层向SE向延伸,岩爆部位亦向顶拱继而向SE侧拱转移。此段岩爆持续时间长达27d,初期在NW侧顶拱连片出现,爆坑宽1~3m,深度小于1m,立即进行喷混凝土处理。当洞室推进到3+200时,(3+186)~(3+195)段,顶拱围岩响声不断,伴有小岩片塌落,故又进行喷锚处理,锚杆长为3m,处理后仍有数立方米岩爆断续发生,后在SE侧拱顶产生了20m3左右的岩爆,使岩爆宽度增达8m左右,但深度仍在2m以内,次日下午,顶拱发生两次,间隔仅2min的大垮坍,垮时响声达200~300db,爆坑深度增至5m,两次垮坍共约200m3,4d后才基本稳定下来,围岩内的破裂声消失。

(3)有效治理措施:为保证施工安全,对已发生岩爆的洞段,采取应变控制法进行治理,计有

a.喷浆法。适用于弱岩爆和中等岩爆,喷浆厚度一般为5~10cm。

b.喷锚法。在岩爆发生后,残留岩片较多,可能危及安全时,先锚固再进行喷浆,锚杆长一般3~4m,间距1~2m。

c.挂网喷锚法。当岩爆后残留岩片较普遍时,为防掉块,须加挂钢丝网进行喷锚。

d.岩爆加严重垮坍,采用钢拱架支护或混凝土衬砌支护。

为防止岩爆,采用应力控制法是正确思路。发生岩爆区,岩石具硬脆特性,抗压强度较高,足可承载其相应的天然压应力值,故洞室开挖后,应迅速将二维应力状态恢复至三维应力状态,避免出现张应力或张剪性应力,从本工程岩爆崩落物形体特征,说明主要是这两种力的作用,但未引起注意。从岩爆垮坍型现象的地质条件背景说明,采用煤矿减少冲击压的方法不适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