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正念

如题所述

如果我们给正念下一个定义,正念: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正念的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觉察。对面培育一种觉察,而非思考。第二就是不评判的态度。对于正在发生的经验,不去评判好坏,而是敞开体验去接纳,去洞察真实发生了什么。第三就是当下,不是过去和未来,而是每时每刻的。所以合在一起,正念就是有意识的对于每时每刻不加评判的觉察。当然如果做一些补充的话,可以把一开始谈到的身心对象加进去,也就是说正念是有意识地对于当下自己身心不加评判的觉察。
参考资料:
http://www.chiyizn.com/?id=1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4

儿童正念教学——正念与儿童大脑 Mindfulness in Schools_ Mindfulness and the Brain for Children

第2个回答  2019-09-02
正念训练又叫观照。如何观照?先您认真思考下面这首诗。

玫瑰
你正看着一朵玫瑰。
你是主体。
玫瑰是客体。
当下,你可曾发觉?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
同时在一旁“看着”玫瑰和你自己。
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眼睛
问题
你正思考着一个问题
你是能思
问题是被思
当下,你可曾发觉?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
同时在一旁“看着”问题和你自己。
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头脑
悲伤
你正承受着一段悲伤
你是能受
悲伤是被受
当下,你可曾发觉?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
同时在一旁“看着”悲伤和你自己。
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心
宁静
你正经验着一种宁静
你是经验者
宁静是经验物
当下,你可曾发觉?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
同时在一旁“看着”宁静和你自己。
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身体

这首诗歌据说是一位悟道者所留下。
一般人不会知道它在说什么,但会有一种“神秘”却又“似曾相识”的感觉。“神秘”感来自于头脑不能直接理解,“似曾相识”感来自于直觉。
一个禅宗的师父会轻易了解它,但他不会明确来解释它,因为这不是一个理解力的问题,不是你头脑聪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一个感觉、直觉、意识敏感度和清澈度的问题。
相反,禅宗的师父十分吝啬语言,那是他们慈悲和智慧的一部分,他们不得已才说,而且大多只说当下可以说的话。他们这样做有一个很深的考虑: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是废话,会画蛇添足,你会迷失,这样反而会把佛法的精髓糟蹋。
禅,是佛法中的精华,却并不神秘,禅是什么?简单些就是:利用种种违反常理的手段迫使你脱离头脑,脱离一个狭窄的头脑意识,而让你体会“当下的觉性”,让你“顿悟”的一种手法。
观照,就是一种“体会当下觉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又是禅宗里面的精华,也是很多修行传统的精华,是一个“渐悟”的方法,但又是“顿悟”的基础。
观照是什么?说得好懂些,
观照是一个联系“主体”和“客体”,联系“头脑意识“和“当下觉性”的技巧。观照不需要外在的师父,是一个你自己可以去练习的技巧。
一般人在意识到、注意到一个事物的时候,由于受身体自然机能的限制,受头脑意识狭窄化、具体化、专注化的一个习惯机能限制,是一种“直线”式的意识,就是意识到“这个”,就意识不到“那个”;意识到“对方“,就意识不到
“自己”;意识到“世界”,就意识不到“我”。
智力发展得越高,这种“意识狭窄化”机能越明显。数学、哲学、科学都是一种头脑意识专注化、狭窄化的表现。数学中的“一”是数学的基础,它来自头脑意识的狭窄化,否则就创造不出“二”,整个数学大厦就无从建起。哲学中的“心”和“物”、“主体”和“客体”,不先用狭窄化的意识来预先界定概念,整个哲学就没法玩。科学中更甚,诸多结论一直都是“界定”、“突破”、“再界定”、“再突破”------。
它们整个游戏的基础来自于“头脑意识的专注和狭窄化”,反映在外在,就诞生出琳琅满目的“界定”、“概念”、“逻辑”、“定理”、“推断”、“结论”,然后“再推翻”、“再界定”,新一轮的循环再次开始。
然而,数学、哲学、科学这些东西,其究竟就是一种“头脑意识专注、狭窄化”的外化产物,离事物存在的真相差距很大,因为它们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方法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人类“狭窄意识外化”的局限基础之上。
这个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界定”。通过“观照”,你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个通过数学、哲学、科学永远无法看到的真相。
观照,一步完成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但可以分阶段来进行。因为人的“根器”(意识敏感度)参差不齐,以下方法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但也许恰恰就适合你。
首先,当你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不要去专注它,而是把你的头脑意识有意识地转移到它旁边的事物,但并不转移眼睛。这样,你将能看到两个“相”,而且你可以在眼睛不动的情况下,把头脑意识在两个“相”之间以分别专注的方式自由切换。
再次,眼睛不动,把你的头脑意识向四周扩散,这样你会感觉到“很多相”,但不要去专注,那么它们就只是“一个相”。
然后,把“意识扩散”不断练习,就会逐渐形成自然,就是形成一种“看而不看”的自然习惯。当你对所有的“相”都达到一种“漠然”,
耐心而警觉地等待。有一天,就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并没有刻意去意识某样东西,但你很自然的就能意识到周围的一切东西,在能意识到“外在客体”的同时,也能意识到“我”,
意识到“主体”,甚至能很精细地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思维或情绪的生起和消退。
然后,当你甩不掉这个“自然扩散意识”的某一天,你就能明白:这个“自然扩散意识”压根就不是自己的。因为它很自然的、很微妙的就自动转换成了一个“觉知”,一个对周围和自身的整体“觉知”,它根本就不受控制,而是很牢固、实在和宽广的存在着。你能觉知到:这个“觉知”,不是它在我里面,而是我在它里面,它很宽广,坐、卧、行等活动中都是如此。
你需要耐心等待,在某个不可预知的时候,这个觉知会自动的“最后一跳”:这个“觉知”已经不属于头脑,因为它很宽广却不具体,很精微,而“我”又在它里面——这个“觉知”不就是这个“空间”、这个围绕着我的“空”所固有的觉性吗?
这个“觉知”自己的“一跳”就是开悟的起点。
随着“觉知”的逐步加深和“开悟”的更加敏感警觉,你也会更加清晰:那些所谓的“物质”是“空”的某种形式而已,它们不也是觉性吗?不就是一种“固态”的觉性吗?
到此,你会大笑:天哪,整个世界压根就是一个觉性啊,就是“一”啊,而且这个觉性压根从一开始就在,它一直都是如此。
这个觉性无形的部分,是“空间”,是“觉知”,有形的部分是“物”,是“被觉知”,但它们都是一个觉性。
以前自己头脑中的“意识”和身体中的“感觉”仅仅都是这个觉性为基础,然后被头脑或身体“狭窄化”以后,被头脑或身体再加工、具体化、幻化、甚至扭曲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系列表层活动。
观照,此时就不是一个技巧了,因为你最终明白:这个觉性本来就会自己观照,花了那么多技巧,原来是为了清扫掉阻碍、遮盖它的东西,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你明白了吗?观照既是技巧也不是技巧,在未发现觉性之前,它是技巧;在找到觉性以后,它就不是了。因为它压根就是觉性本身,压根就是“空”所固有的,“空”一直在自己“观照”。
观照是“渐悟”,融入觉性,那个“合而为一”就是“顿悟”。智性上的理解观照,你最终会忘记它,你去坚持做它,你将真正融入它,你最终将很难再忘记它。因为观照超越头脑意识以后,就是觉知,就是你的本性,你已经找到你自己的本性。
你身上有另外一样东西,同时在一旁“看着”玫瑰和你自己。但是,它却不属于你的眼睛,它压根就属于你的本性。
这个“看着”,就是“觉知”,就是“觉性”,就是你的“本性”,就是“空”。但你在还未找到它以前,它就显得是“观照”,显得是一个技巧,显得是一种“渐悟”,显得是一个过程。

真实自性恰似:
为而无为
妙而无妙
还其本来
哑然失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