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和现实

求1500字以上论述,可以写历史也可以写现实

郭晓鸣:三十年历史跨越:我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摘自于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摘 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改革拉开序幕并逐步推向高潮的,回顾和展望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30年农村改革的历程出发,总结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农村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五个政策选择。 [关键词]:农村改革;基本经验;政策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风雨激荡的30年历程,实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跨越。站在新的高度,深刻总结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准确分析和判断当前形势,深入研究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策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30年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B>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改革拉开序幕并逐步推向高潮的,农村改革的主要创新和进展,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跃,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把握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历史脉络和线索,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改革进程是从几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启动并不断向前推进的。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构并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微观基础 </B>1978年1月,四川省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8年12月,安徽省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分田到户;1979年秋,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由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得到快速推广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重构了农村微观经营基础,并且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的新分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得到迅速改变,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一举摆脱长期停滞不前的困境而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2.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流通体制,全面启动农业市场化进程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生产领域发挥了十分显著的政策绩效,但却不能改变农产品统一低价收购对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抑制了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通过80年代中期相继实施的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逐步全面开放农产品收购市场。这一重大改革不仅使农民更完整地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从而为中国农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基础。 3.促进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多元化农村经济主体 </B>旧体制之下我国长期实施“重工轻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农业与工业发展之间出现了巨大差距,农民始终被排斥在工业化之外,无法参与并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的巨大生产力让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日益显化。在此条件下,农村改革的重心转为从政策上支持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总产值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半壁河山,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大量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经济主体蓬勃突起,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4.创新支持农民离土进城的政策,开创农村劳动力多元化流动就业的新格局 </B>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矛盾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允许和支持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对农民的流动禁锢,使农民可以脱离土地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引发全国范围内波澜壮阔的“民工潮”。“民工潮”的大规模兴起,表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长期隔绝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一方面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推动了农村多元就业格局的形成,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有力地冲击并削弱了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有效地促进了经济转轨下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以独特的方式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5.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实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目标 </B>严重向城市倾斜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必然导致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并逐步成为农村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安徽和四川按照“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改革”的基本内容,在2001年先期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此后又根据“人人减负,户户受益”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全面推开税费改革工作;2005年正式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税及附加税。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还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通过索取农业剩余实现工业化的非均衡化发展道路。农村税费改革有效调整了国家、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基层干群矛盾,推动了乡镇机构精简和职能转变。 6.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初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B>在我国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等问题逐渐凸显,“三农”问题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农村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得到解决。正因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由于我国已经具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能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合理校正长期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真正实现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进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己有的实践充分表明,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对逐步改变城乡非均衡发展现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国30年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重要经验: 1、始终坚持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B>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不可避免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硬反弹,使改革进程面临阻力。我国农村改革能够稳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其最重要的成功之处就是始终坚持保护和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农产品统购统销流通体制改革,以及此后的税费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赋权于民、让利于民、还利于民的过程。 2、始终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B>农民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利益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确保农村改革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不论是早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当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都要坚持以尊重农民意愿、农民首创精神为基本前提,通过制定一系列惠民政策充分激发广大农民追求自身利益和改善农村面貌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来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3、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B>农村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促进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这是来自农产品统购统销流通体制和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的直接经验。30年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在于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必须合理界定政府的作用空间,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城乡产品和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的农业发展机制,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村的市场化进程。 4.始终坚持以改革求发展的基本选择 </B>农村改革面临着调整利益关系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攻坚克难,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因各种障碍存在或者因改革方案不完备而面临各种困难,乃至遭遇挫折。但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表明,面对因改革而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倒退是不会有出路的,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化解,我国农村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以改革求突破、以改革求发展的过程。 5、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均衡发展 </B>现代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城乡互动的过程,其主线就是城乡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农村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性制度障碍,如果改革只是局限在农村内部,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因此,在中国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农村改革的重点转向更加注重坚持城乡均衡发展,更加重视从宏观上调整城乡关系。现实表明,这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是十分有效的,在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方面,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但却是极其重要的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