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唤起了中国人家庭意识?

如题所述

王全安对女性题材电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味道,从《月蚀》里的都市女性到《惊蛰》里的陕西女孩,到《图雅的婚事》里的蒙古妇女,再到《白鹿原》里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以及2013年上映的《团圆》里的上海老妇人,对女性角色的偏爱几乎成了王全安作品的标签之一。作为王安全电影中的绝对的影像主角,这些女性形象的人生选择都经历着不同以往的过程与挣扎。

影片讲述由凌峰饰演的国民党老兵刘燕生在妻子离世后,回到大陆寻找由卢燕饰演的失散多年的妻子乔玉娥的故事。而由徐才根饰演的陆善民与乔玉娥已经共建家庭数十年,年近花甲,刘燕生这一“外来者”从踏入陆乔一家后,原本平静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寻找、重逢再到团圆,而这其中玉娥对于这两个男人间的选择,却仅仅是这部影片的叙事起点,而并非故事结局。在上海与台湾之间,在一对普通老人、一个普通家庭与一位外来者(或者也可以说是陆善民是玉娥与刘燕生间的闯入者)的个体命运背后,却折射出事关20世纪重大历史叙事的宏大主题。团圆这一主题,不但事关个人,也事关一段特殊的政治历史(国民党战败后前往台湾)和一个更为宏大的政治历史空间。

影片全程用沪语对白,生活化的气息使得影片更为真实。影片起始,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也促发了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剧烈动荡。随台湾老兵返乡团回到大陆的刘燕生要带走乔玉娥,乔玉娥迅速答应,这其实多少弱化了其两难困境的选择难度。与王全安早期影片中余男所饰演的那些女性角色不同,乔玉娥面临的是恩情与感情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与相濡以沫一辈子的陆善民,一方面是与相爱一年的刘燕生。这种两难选择,在一个时间与历史的维度里,显得相对更为复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1

影片中的乔玉娥对此生活变化的反应完全没有其儿女们对于此事的姿态强烈,乔玉娥自身的内在冲突却更多被隐含化了。不知这种处理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因为在经历人生中一次次的突变后的“曾经沧海”的平静面对(涉及到隐含的文革被批斗等事件的一笔带过)。影片中最富有意味,也是最有反讽特质的段落是乔玉娥与陆善民办离婚手续的时候发现他们根本就没结婚。对现代人来说,这更倾向于的“事实婚姻”关系,而在这一段中,导演用极为平实化的镜头语言将这两位老人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后的表现泰然处之,从领结婚证到没有房产公证等手续而无法离婚。然而,这一段落却在一个特殊的角度折射出某些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影片为数不多的冲突段落很好地将刘燕生、陆善民、乔玉娥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进行处理:第一,陆善民借酒爆发而中风的段落;第二,刘燕生已然得知乔玉娥不会随其回到台湾而唱起歌的桥段,这两处堪称是影片中的神来之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张力。

在参观上海城市景观的段落中,“拆迁”成为最为醒目的视觉主题。摩天大楼、弄堂、废墟等多种元素的并置,形成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复杂而触目的空间现实。在影片中,“上海”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空间再现,也是出于叙事或者表达需要的影像重构。影片结尾,当乔玉娥一家终于乔迁新居,当年狭窄弄堂中的其乐融融却不可能再度重现,“空巢”成了现代城市新的视觉文化景观,“团圆”也就成了一种文化想象。因而,影片又在家庭空间的层面指涉了当下中国城市中具有普泛性的社会现实问题。

第2个回答  2017-11-11

《团圆》如王全安的其他影片一样,采用了“圆形叙事”的结构模式。刘燕生的来而复去,形成了一个人物动作上的圆形循环,这个循环以居委会的欢迎仪式始,以弄堂里的聚餐欢告终。大雨将至,生活却在继续。同时,与导演以前的影片一样,《团圆》为这三位老人关系设立了一条有着参照意味的线索:外孙女娜娜与其即将出国的男朋友之间复杂关系。这其中涉及到的男女主人公面临的不同的空间问题而产生了密切的关联性,可以说,娜娜与乔玉娥有着惊人的相似,产生了相互比照的可能。可以说,“圆形叙事”的另外一个层面是,娜娜最终还是选择了与男朋友结婚,选择了成为像外婆一样的“等待中的女人”。

在某种意义上,娜娜成了乔玉娥的循环。但,如果乔玉娥的命运是大时代背景下个人无能为力的被动结果,那么,娜娜也许不可知的命运则是新时代背景下主动选择的结果。娜娜这种与外婆相似而又相异的个人命运,不仅仅是个人因素使然,其背后更隐含着强大的历史与现实力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1-11
我倒觉得那种现象的成因,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家庭那么小范围,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
因为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性格特点,造就人们的思维固化,影响到家庭,影响到个人,再回头影响社会,是一个循环。
虽然不能说日本全民病态,只是他们的有些想法与对事物的认知和中国人实在是天差地别,会让我们觉得比较雷。

不管多大年龄拉帮结伙都很正常,不过日本的那种欺负实在是让人比较开眼界,一个人被讨厌,竟让会连带周围体的疏离和攻击。归根结底,我觉得这个民族骨子里很从众的,就像海洋里的鱼,大家往哪里游,就紧跟上去。你可以从他们的流行文化中看出端倪,有一样东西流行了,就会突然出现全民一哄而上的现象。
再一点,他们骨子里也很冷漠,不像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家庭团结感与家族感。全世界所有民族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曾经有过调查,这个例子比较权威的,美国人做的,也许你能用上。在家人,朋友,之间,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中国人自然是家人朋友,美国是家人朋友,日本人,朋友家人。理由是,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一样要和同事们搞好关系(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要强很多,以前日本人是非常忌讳转职的,跳槽门都没有,一个工作要干一辈子,你能够理解吗,我是不能)。我觉得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有些人被欺负,很少有人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冷漠的道义感。
还有有一点,日本人骨子里有一种自卑,他们为什么那么刻意打扮自己,追求光鲜亮丽。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崇尚,追求外貌,有部分原因是家庭的压抑环境中产生的。这个民族很大男子主义,女人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子女也是一样,很多人对于童年和家庭的回忆就是严厉的让人害怕的父亲。在这样压抑不平等的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深远而且负面的。大概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被欺负的人大多逆来顺受,孤立无援,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时间长了自己憋出病来。相比之下中国人就太溺爱孩子了,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是很可取和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一点就是日本人的普遍观念“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从小就这么被教育,很深如日本人心的一句不成文的守则。比如自己家孩子打碎了邻居玻璃,而邻居正好比较生气,做家长的是一定要带着孩子低头哈腰赔不是,回去就会责备孩子,因为他的行为给自己(家长)添了麻烦。批评批评也就罢了,这么被父母冷漠地对待,换了谁心里都不是滋味。
学校方面玛,因为这种显现很社会,很普遍,他们有指标,不可出现欺负现象,否则被曝光的话有可能影响到学校的存亡,很严重的事情。大抵也都是,掩盖,而非疏导,他们也有责任。
以上大概这是被欺负的孩子很多抑郁,选择自杀,或者杀人的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