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阶段结构受力有哪些特点,时变性体现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施工阶段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时变性
2、与建成之后的运营期相比施工期相对较短;
3、结构体系可能不断发生改变;
4、结构自重不断增加;
5、基础变形不断增加;
6、结构内力不断进行重分布等特点。

以下结合几种常见的施工方法叙述时变性特点:
1、就地浇筑法:在相应设计位置搭设支架模板,然后一次性或分段浇筑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再进行张拉后张法预应力等操作。就地浇筑法的时变性主要体现在混凝土的性能随时间变化。就地浇筑的混凝土,受时间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均随时间变化,在养护28天内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变化非常明显。此外,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也与加载龄期密切相关。就地浇筑法由这些时变性能产生的预应力损失、收缩徐变次内力等均较大;
2、预制安装法:在预制工厂或施工方便的预制地点进行构件的预制工作,然后将预制好的构件在现场采取一定的方法加以安装。由于是工厂制作,构件的质量、精度得以大幅提高,安装时构件已有一定龄期,因此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内力重分布和超静定结构的次内力均明显减小。而预制安装法的时变性主要体现在施工安装过程对于基础而言是一个不断加载的过程,基础的不断沉降对于超静定结构会产生较大的次内力,对结构的线性控制、安装精度也有显著影响。
3、平衡悬臂施工法:该法主要用于桥梁施工,系指现浇墩顶0号块后,从该处开始两侧对称进行悬臂现浇或预制安装。桥梁主梁在悬臂施工过程中主要承受负弯矩,为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对于非墩梁固结的连续梁结构需要设置临时支撑,施工完成后临时支撑要撤除,存在体系转换过程;挂篮的施加、前移、拆除都是体系转换的过程,施工过程非常复杂。从施工方法可以看出,悬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形式、受力情况都在随时变化,且与成桥后的状态也有较大差异,由于节段间混凝土龄期的差别、结构体系的转变,都将产生明显的混凝土收缩徐变次内力和内力重分布。
4、转体施工法:将构件在桥位处不同角度处预制,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旋转使构件达到永久设计位置的施工方法,根据转动方向可以适合平转、竖转或者两者结合。转体施工的转动轴一般是施工时临时支点,桥梁完工后按照设计要求改变支点状态。很显然,旋转过程中被旋转的构件具有临时性和独立性,且其受力方向与位置与成桥后也大不相同。为了完成转体任务,其悬臂状态的以及转体过程中各个角度的稳定性和截面受力都必须进行监测和调整。
5、顶推施工法:该法在一侧桥台后设预制场地,分节段预制,并用纵向预应力筋将节段与已完成的节段连接成整体,然后通过水平千斤顶施力,将梁体向前顶推出预制场地,如此循环进行施工。由施工过程可知,截面在跨中时承担正弯矩,而在经过支点附近承担负弯矩,每个截面都将在施工过程中承受很大的正负变号弯矩,这个施工阶段的弯矩可能比成桥后的弯矩更加不利,甚至控制设计。施工过程中随顶推进行,每个截面的内力状态又在不断改变,因此必须严密监控每一个施工进程。

综上,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的复杂性、体系转换、边界条件的改变、材料性质的时变性能等的影响,结构的内力、位移、线性都是随时变化的,因此要保证达到设计要求和安全经济的准则,需要对复杂施工过程进行精确严密的施工监测控制。
以上答案由问问我整理发布,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