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方法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高层建筑施工主要方法

(一)高层建筑施工测量、

1、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根据设计给定的定位依据和定位条件进行。

当定位依据是原有建(构)筑物时,要会同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到现场,对定位依据的建(构)筑物的边、角、中线、标高等具体位置,进行明确的指定和确认,必要时进行拍照,以便查证和存档。

当定位依据是规划红线、道路中心线或测量控制点时,在同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在现场当面交桩后,要根据各点的坐标值、标高值校算其间距、夹角和高差,并实地校测各桩位是否正确,若有不符,应请建设单位妥善处理。高层建筑在根据场地平面控制网定位之前,应校测所用控制桩点的点位,以防误用有碰动和沉降变形的桩位。

2、高层建筑竖向控制

当高层建筑施工到±0.000后,随着结构的升高,要将首层轴线逐层向上投测,用以作为各层放线和结构竖向控制的依据。其中,以建筑物外廓轴线和控制电梯井轴线的投测更为重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J186—2002)规定以下轴线应向上投测:建筑物外廓轴线;伸缩缝、沉降缝两侧轴线;电梯间、楼梯间两侧轴线;单元、施工流水段分界轴线。

高层建筑轴线的竖向投测,常采用下列两类方法:外控法、内控法;另外还可用内外控综合法。无论使用哪类方法向上投测轴线,都必须在基础工程完成后,根据建筑场地平面控制网,校测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后,将建筑轮廓和各细部轴线精确地弹测到±0.000首层平面上,作为向上投测轴线的依据。

3、高层建筑施工常用测量仪器概述

测量仪器在近百年中,大体上走过了四代。20世纪初的前20~30年为第一代;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后为第二代,水准仪为微倾式,水准管上方装有符合折光棱镜而提高了定平精度,经纬仪为光学度盘与对中;20世纪60~70年代为第三代,水准仪上的水准与经纬仪竖盘指标水准管均被自动补偿机构代替,从此测量仪器走上自动定平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准仪与经纬仪的读数为电子数字化显示,测量仪器进入了自动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时代。

(二)深基坑工程

1、基坑工程概念及现状

基坑工程是为保护基坑施工、地下结构的安全和周边环境不受损害而采取的支护、基坑土体加固、地下水控制、开挖等工程的总称,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试验等。

大多数情况下,基坑工程属于临时性工程,并没有引起岩土工程师们的足够重视,因此目前存在概念、理论体系、计算方法等诸多不统一,工程设计保守浪费、国内外基坑工程事故很多。基坑工程的重要性、技术难度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2、支护结构的类型

支护结构由挡土结构、锚撑结构组成。当支护结构不能起到止水作用时,可同时设置止水帷幕或采取坑内外降水。

基坑支护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桩、墙式支护结构:

桩、墙式支护结构常采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柱列式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护桩、墙插入坑底土中一定深度(一般均插入至较坚硬土层),上部呈悬臂或设置锚撑体系。

此类支护结构应用广泛,适用性强,易于控制支护结构的变形,尤其适用于开挖深度较大的深基坑,并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设计计算理论较为成熟,各地区的工程经验也较多,是基坑工程中经常采用的主要形式。

2)实体重力式支护结构

实体重力式支护结构常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挡墙、高压旋喷桩挡墙、土钉墙等。此类支护结构截面尺寸较大,依靠实体墙身的重力起挡土作用,按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原则计算。墙身也可设计成格构式,或阶梯形等多种形式,无锚拉或内支撑系统,土方开挖施工方便,适用于小型基坑工程。土质条件较差时,基坑开挖深度不宜过大。土质条件较好时,水泥搅拌工艺使用受限制。土钉墙结构适应性较大。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随着建(构)筑物体形不断增大,相应结构构件尺寸势必要增大。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当构件的体积或面积较大时在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内产生较大温度应力,如不采取特殊措施减小温度应力势必会导致混凝土开裂。

温度裂缝的产生不单纯是施工方法问题,还涉及到结构设计、构造设计、材料选择、材料组成、约束条件及施工环境等诸多因素。

美国ACI5.1导言定义:“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裂。”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的定义是:“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cm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我国现行行业标准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定义:“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重点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截面大、水泥用量大,水泥水化释放的水化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由于混凝土导热性能差,其外部的热量散失较快,而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失,造成混凝土各个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和温度应力,从而产生温度裂缝。

裂缝种类:

按产生原因一般可分为荷载作用下的裂缝(约占10%)、变形作用下的裂缝(约占80%)、耦合作用下的裂缝(约占10%)。按裂缝有害程度分有害裂缝、无害裂缝两种。有害裂缝是裂缝宽度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有影响。通常裂缝宽度略超规定20%的为轻度有害裂缝,超规定50%的为中度

一般来说,由于温度收缩应力引起的初始裂缝不影响结构物的承载能力,而仅对耐久性和防水性产生影响。对不影响结构承载力的裂缝,为防止钢筋腐蚀、混凝土碳化、防水防渗等,应对裂缝加以封闭或补强处理。对于地下或半地下结构来说,混凝土的裂缝主要影响其防水性能,一般当裂缝宽度为0.1~0.2mm时,虽然早期有轻微渗水,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裂缝可以自愈;如超过0.2~0.3mm,则渗水量按裂缝宽度的3次方比例增加,须进行化学注浆处理。所以,在地下工程中,应尽量避免超过0.3mm且贯穿全断面的裂缝。

1.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对于地下室墙体结构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除了一般的施工工艺以外,应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极限拉伸,这对控制温度裂缝很有作用。改进混凝土的搅拌工艺对改善混凝土的配合比、减少水化热、提高极限拉伸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质量,采用二次投料的砂浆裹石或净浆裹石搅拌新工艺,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的界面集中,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从而使混凝土的强度提高10%左右,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当混凝土的强度基本相同时,可减少7%左右的水泥用量。

另外,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能排除混凝土因泌水而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减小内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l0%~20%,从而提高抗裂性。

2.混凝土浇筑温度

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后,经过运输、泵送、浇筑、振捣等工序后的温度称为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由于浇筑温度过高会引起较大的干缩,因此应适当地限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一般情况下,建议混凝土的最高浇筑温度应控制在40℃以下。

3.混凝土出机温度

为了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总温升和减小结构的内外温差,控制出机温度是很重要的。在混凝土的原材料中,石子的比热较小,但其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所占的质量较大。水的比热最大,但它在混凝土中占的质量却最小。因此,对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石子和水的温度,砂的温度次之,水泥的温度影响最小。针对以上的情况,在施工中,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应采取有效的方法降低石子的温度。在气温较高时,为了防止太阳的直接照射,可在砂、石子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必要时,须向骨料喷射水雾或使用冷水冲洗骨料。

4.混凝土养护

地下室外墙浇筑以后,为了减少升温阶段的内外温差,防止因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应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潮湿养护;为了使水泥顺利进行水化,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和延缓混凝土的水化热降温速度,防止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和温度裂缝,应加强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和保温养护。

另外,施工中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很重要,例如采用带模养护、推迟拆模时间等方法都对控制裂缝起很大的作用。潮湿养护是在混凝土浇筑后,在其表面不断地补给水分,其方法有淋水,铺设湿砂层、湿麻袋或草袋等,并最好在表面盖一层塑料薄膜。潮湿养护的时间是越长越好,但考虑到工期因素,一般不少于半个月,重要结构不少于1个月。混凝土浇筑后数月内,即使养护完毕,也不宜长期直接暴露在风吹日晒的条件下。对地下室墙体这一类的结构,也可采用自动喷淋管(塑料管带有细孔)进行自动给水养护,用长墙上的水平淋水管长期连续对墙体进行淋水养护,效果是比较好的。如使用养护剂涂层进行养护时,必须注意养护剂的质量及必要的涂层厚度,同时还应提供一定的潮湿养护条件,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保温养护时,可采用2~3层的草袋或草垫之类的保温材料进行覆盖养护。

5.防风和回填

外部气候也是影响混凝土裂缝发生和开展的因素之一,其中,风速对混凝土的水分蒸发有直接的影响,不可忽视,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应尽量封闭门窗,减少对流。土是最佳的养护介质,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施工完毕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回填。保温养护时,可采用2~3层的草袋或草垫之类的保温材料进行覆盖养护。

6、设置后浇带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施工期间留设的临时性的温度和收缩变形缝,该缝根据工程安排保留一定时间,然后用混凝土填筑密实成为整体的无伸缩缝结构。

后浇带的间距由最大整浇长度的计算确定,一般正常情况下由式(3-20)确定,其间距为20~30m。用后浇带分段施工时,其计算是将降温温差和收缩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内结构被分成若干段,使之能有效地减小温度和收缩应力;在施工后期再将这若干段浇筑成整体,继续承受第二部分降温温差和收缩的影响。这两部分降温温差和收缩作用下产生的温度应力叠加,其值应小于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此即是利用后浇带控制产生裂缝并达到不设永久性伸缩缝的原理。后浇带的构造有平接式、T字式、企口式等三种,如图所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施工方便,避免应力集中,宽度可取700~1000mm。当地上、地下都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在设计中应标明后浇带的位置,并应贯通地上和地下整个结构,但钢筋不应截断。后浇带的保留时间一般不宜少于40d,在此期间,早期温差及30%以上的收缩已经完成。在填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将整个混凝土表面的原浆凿清形成毛面,清除垃圾及杂物,并隔夜浇水浸润。填筑的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强度比原5~l0N/mm2,并保持不少于14d的潮湿养护。


7、构造设汁

地下室墙体结构设计时应注意构造配筋的重要性,它对结构抗裂性能的影响很大,但目前国内外对此都不够重视。对连续板不宜采用分离式配筋,应采用上下两层的连续配筋;对转角处的楼板宜配上下两层放射筋,其直径为8~14mm,间距约为200mm,同时应尽可能采用小直径、小间距。在孔洞周围、变截面转角处,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会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裂缝,因此,可在孔洞四周增配斜向钢筋、钢筋网片;在变截面处做局部处理,使截面逐步过渡,同时增配抗裂钢筋,防止裂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