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的社会

如题所述

民国30年(1941)至建国前,县内有医院、诊所24处,有名望的医生48人,病床20余张,医护人员100多人。民国21年(1932)虎烈拉(霍乱)流行,三原县死亡508人。1949年,三原县人均寿命不足40岁。
建国后,建立健三原县级医疗、防疫、保健机构,实行公费医疗、合作医疗制度,防治各种多发疾病。1952年在五个区新建5所卫生所。
1990年,单位医疗组织共有职工212名,医疗技术人员181人,其中有中西医师(士)121名,设置病床123张,为三原县防病治病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县医院急救中心住院大楼主体基本竣工,乡镇卫生院的改建也在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药品“三统一”工作稳步推进。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6个,床位1168床,卫生技术人员数2492人。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320个。
2012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药品“三统一”及零差率销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覆盖。三原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个,床位1342床,卫生技术人员数2739人。新建村级标准卫生室65个。 1949年5月14日,三原县解放,县人民政府将原有学校逐渐予以接管、整顿,对教职员进行思想改造,开展师资培训;废除训育制度,取消公民课;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面向工农兵,工农子女入学显著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余教育形成热潮,卓有成效。
1957年,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时受“浮夸风”影响,教育盲目“大跃进”,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1961年后,调整学校布局,缩短战线,提高质量,教育事业又稳步发展。至1965年,三原县中学发展到11所,学生4206名;小学333所,学生39473名。
1985年普及初等教育。1986年,三原县共有高中6所,初中24所,在校学生21861人;小学197所,在校学生37970人,三原县入学人数达59831人,比1949年增长近5倍。
1990年,三原县有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3所,初中26所,完全小学166所,教学点57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所。三原县共有中、小学生53574人,教职员工3676名,其中公办教师2406人,民办教师1207人。工农文化技术业余教育也不断完善提高。
2010年,三原县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6%;高考二本上线人数1250人;共招生1900人。共有各类学校103所,其中小学83所,初中17所,高中3所。各类专任教师4958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25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702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23092,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31985人。
2012年,三原县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1%;高考二本上线人数1693人,;共招生1892人。共有各类学校98所,其中小学78所,初中17所,高中3所。各类专任教师4799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10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487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2160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29653人。2012年新建中心幼儿园9所。 1980年8月1日,三原县职称评定委员会公布有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名单。其中:工程师3人,助工24人,助理农艺师3人,工业技术员27人,农业技术员21人,共计78人。
1981年上半年,公布第三批名单,各类技术职称人员增至127名。1981年11月15日,三原县职称评定委员会对职称评定工作复查,重新公布技术职称名单,各类技术职称人员共计16名。
1985年,共有科技人员1101人,被授予专业技术职称的601人。其中:工程师21人,农艺师4人,畜牧师1人,兽医师2人,主治医师35人;助理工程师67人,助理农艺师30人,助理畜牧师9人,医师137人,工业技术人员51人,农业技术员30人,兽医员9人,护(医)士195人;其他技术人员201人,助理会计师13人、会计员48人、统计员8人、中教5级125人、小教3级5人、记者2人。
1990年底,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不同级别职称(含教育系统)共3050人。其中高级职称107人,中级职称803人,初级职称(包括助理级、员级)2135人。
2010年,围绕新农村建设,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力度进一步加大。新栽植中早熟苹果1.2万亩,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建设市级新农村示范村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63个。
2012年,三原县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4项、省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11项;取得科技成果14项;申报国家专利40项。 1959年,县内各公社之间已有干线相连,公路畅通。但营运仍以马车和人力车为主;过境国道、省道狭窄,路面质量达不到标准,不能适应大流量营运需求。
1960至1965年,结合农田基建,改造县乡公路。1970至1976年,县境内国省干线全部改造为次高级路面。同时,各单位自用汽车大量增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在清河上架起四座现代化大型公路桥梁和两座铁路立交桥。1987年实现乡乡通油路。1992年西北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西铜公路建成通车。
1990年,三原县有次高级路面公路217.1公里,形成了由一级公路为主干,省、市、县干路相联钴的四(条)纵、六(条)横的交通网络。有各种汽车1406辆,拖拉机3000余台,年客运量达198万多人次,客运周转量2665万人公里,货运量184万吨,周转量14853万吨公里。
2010年,新建通村公路48.6公里,三原县通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通过陕西省农村公路交通示范县创建验收;池阳大桥主体竣工。
2012年,三原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533公里,营运的载客班线汽车130辆、载货汽车906辆。 2014年民生支出14.1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68%。投资2.25亿元,实施了119个“双高双普”创建项目,高标准改造了教育办学设施,全县所有学校告别了土操场,实现了教学信息化和体音美设施配备全覆盖。投资3000万元,配备完善了城乡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一举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验收。新兴柏社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投资1500多万元,新打应急水源井8眼,建立了城区供水应急水源体系。投资3.6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890套。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408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400万元。城乡医保、扶贫帮困等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县医院被国家卫计委列入重点扶持500家县级医院之一。宏道书院、唐永康陵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生产“三化”建设稳步推进,“平安建设十大工程”进展顺利,信访维稳工作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