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千年的本家,没有百年的亲戚”,现在还适用吗?

如题所述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俗语的背后还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农老一辈人常常说的“有千年的本家,没有千年的亲戚”,说的就是亲属关系之间的亲属差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说。

有千年的本家

“本家”在古代是指出嫁姑娘的娘家,后来也被指代为老家,现代社会指的是同宗同姓者就可以称作本家。在古代早些时候,“亲”和“戚”是不同的意思,“亲”主要表内亲,也就是父亲这一族的亲人,而“戚”表外亲,是母亲这一族的亲人,所以才会有“外戚”的说法。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亲戚也就成了一个泛指,泛指一切的亲人。



但是父亲这一族的亲戚和母亲这一族的亲戚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般父亲这边的亲戚也被称为是“本家”或者是“堂亲”,堂亲范围小一点,指的是父亲这边的直系亲属,而本家的范围更广一点,就算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同一个姓的人也被称为是本家。在农村经常会用到“本家”、“自家”的称呼,比如说一个村子里面的有些同姓的人,很多虽然已经不再论亲戚关系,但是称呼上还是会说我们是一家人,是本家关系。所以走亲戚和去本家也是不一样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会说“千年的本家”呢?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姓氏传承。我们说了同姓同宗的人是本家,这里的同宗就是同一个祖宗,孩子们都是随父姓,由此相传,只要是一个姓的人,很可能祖上会是一个祖先,所以我们常常会听见两个同姓的人说“我们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这样的话。

二、宗族归属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浓烈的宗族归属感,父系氏族为传承的纽带,孩子归入父亲宗族而不是母亲宗族。宗族的归属感使得我们对于一个家族的人有着天然的亲密感,也因为归属感使得我们感觉本家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在农村就是这样,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一般都是会找本家人去帮忙不管是报丧、缝孝帽、抬棺木还是挖坟地,都是本家人动手,而亲戚中就只有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才会帮忙,这也就看出了本家和亲戚的亲疏程度。



没有百年的亲戚

相比较本家的关系亲密,亲戚在很多的时候就会慢慢变地疏远,这里也有几个原因:

一、我们上面说过了亲戚关系就是母亲这一族的亲属,中国一直讲究女子出嫁之后就是夫家的人,并且在夫家生活的时间也就会更长,和自己娘家这边的亲属接触的就比较少,一般只有重大节日或是特殊情况才会回娘家,正是因为长久的不接触,所以很多时候就会慢慢变得疏远。



二、亲戚关系的维系靠的是某个人,就好比你和母亲这边的亲戚关系主要的维持靠的就是母亲,母亲在的时候,时常还会随着母亲走动,但是等到母亲不在,两家也就不再来往了,关系也就变淡了,这样不出三代,估计连有没有这个亲戚都不知道了,所以说百年的亲戚,就是如此。而本家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血缘,只要流着的是相同的血液那么就是一家人。



小编有话说:“有千年的本家,没有百年的亲戚”,话虽然是这样说,很多人天性的也会感觉好像和本家的关系就比表亲的关系近一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之前一个村子的本家很多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彼此之前的联系变少,感情也就变淡了,远亲还不如近邻呢。很多时候就算是真正有亲缘关系的亲属都不一定认识了,更不用说隔了好几辈的本家。所以小编觉得不管是本家还是亲戚,重要的是要相互往来,这样关系才能更好的维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6
我觉得是适用的,因为亲戚是会变的,尤其现在都注重个人的利益,所以没有百年的亲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