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通发展历史

只要中国的,在线等...~!

  中国动画的萌芽时期(1922~1947):

  让我们聚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那个正饱受列强瓜分的中国。那时的中国无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着外国的冲击。而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也正在让国人睁眼看世界。于是,就在这时,动画开始跳入中国人的眼睛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大力水手》等一批美国动画登陆中国。这些会动的画面,让中国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一家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在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后,万氏兄弟抱着创作中国自己的动画的信念,为中国动画立下了第一座里程碑。
  1922年,万氏兄弟借助一台由破旧照相机改装的逐格摄影机,经过艰苦的探索与研制,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随后又摄制《益利汽水》、《味精》等动画广告片。虽然是动画广告,但是这给第一次摄制动画的万氏兄弟积累了大量经验。随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虽然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直到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出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也诞生在万氏兄弟的手下。
  但是这些并不是万氏兄弟的事业顶峰,于是1942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摄制完成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横空出世。《铁扇公主》可谓是让中国动画第一次走出中国,成为当时继美国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之后世界上第二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三借芭蕉扇”,在中国,乃至在东南亚及日本都受到热烈欢迎。值得一提的是《铁扇公主》与日本动画鼻祖手冢治虫的故事。当时的手冢治虫非常热爱动画,但是美国动画的强势以及自己国家动画事业的空缺,使的手冢治虫一度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当他看到《铁扇公主》的时候,《铁扇公主》仿佛是一针强心剂一样,坚定了手冢治虫的动画梦想。于是《铁臂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诞生了。手冢治虫曾表示万氏兄弟称得上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可见《铁扇公主》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
  不过可惜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萌芽时期也随之结束。
  而且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交通不便,动画只有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能见到。中国当时的动画人也大多是因为个人爱好而走上这条路。这样的社会条件就注定中国动画早期不会出现像迪斯尼那样的动画企业。所以虽然万氏动画在当时可谓强中之手,但是中国动画的整个行业没有发展,动画质量在这些年中也没有明显提高。

  中国动画的第一颠峰时期(1947~1978):

  早在1947年~1948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虽然当时人员不足、设备简陋,但是这为建国后的动画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动画发展揭开了序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于给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随后的中国动画在题材上开始服务于少年儿童,多以童话为主,如1952年摄制的《小猫钓鱼》等;风格上,中国动画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如1955年制作的木偶片《神笔》和1956年制作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而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如1953年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和1955年的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工厂。一大批艺术家和文学家加入到这一行业中。从此中国动画片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和 “探民族风格之路”口号的感召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特征,这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动画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于是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
  此后,中国动画的种类也在增多。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的试制成功,1960年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的制作完成,以及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诞生,都为中国乃至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其中《小蝌蚪找妈妈》将齐白石的水墨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本来只是一组墨点的小蝌蚪,现在却在它们富有节奏的运动变化之中,游出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1961年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集:1961,下集:1964)诞生。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这两部动画享誉世界,并将中国动画推向一个顶峰。
  《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孔雀公主》、《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等作品,虽然没有美国、苏联的动画片质量高,但是它们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自己的特点。
  其中的《大闹天宫》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轰动了欧美各国,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创下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几乎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动画片的代名词。虽然当时条件简陋,但是它无论是形象、背景、动作还是情节,都堪称一流。其中加入了不少京剧元素,如脸谱等。动作更是典型的京剧程式。整个《大闹天宫》简直是一个国粹大作。

  1957年~1965年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国内唯一的动画制片厂,共摄制了105部影片,其中动画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纸片16部,折纸片3部,木偶纪录片等9部,从业人员也达到380多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动画原创人才。
  1966~1976 年,我国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厂家都不间断地“停产闹革命”,使得中国动画发展滞后。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如1973年的《小号手》、《小八路》和《东海小哨兵》)等;而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如1976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计划经济给中国的动画创作带来了规模和较好的工作条件的同时,也毫不犹豫地清洗了动画家脑海中日益培养起来的市场概念。经营者不但不可能利用规模优势走上整体开发的路子,更不可能考虑如何从产品结构上经营动画业。动画作品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政治需要。观众不再是上帝,而是他们所要教育的对象。服从领导意图教育观众,成为中国古老传统??文艺教化作用在中国动画身上的自然延续。
  十年文革也几乎使中国动画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虽然一批有才华的中国动画家还是制作出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动画短片,并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但在光芒的背后,中国动画并没有被引导向正轨,反而使这些艺术家认为获奖才是第一要义,至于有没有观众并无大关系。

  中国动画的第二颠峰时期(1978~1989):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动画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再次高涨起来。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
  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
  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1979年的《哪吒闹海》、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2年的《鹿铃》、1988年的《山水情》、1978年的《狐狸打猎人》、1980年的《我的朋友小海豚》和《雪孩子》、1981年《猴子捞月》和《南郭先生》、1983年的《鹬蚌相争》和《蝴蝶泉》、1983年的《火童》、1948~1985年的《金猴降妖》、1985年的《草人》、《夹子救鹿》和《女娲补天》、1988年的《鱼盘》和《不射之射》等。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系列动画短片很适应电视的要求,于是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和动画系列片,其中不乏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1981~1988年《阿凡提的故事》、1984~1087年的《黑猫警长》、1987年的《葫芦兄弟》和《邋遢大王历险记》等;
  动画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1080年的《三个和尚》、1986年的《超级肥皂》和《新装的门铃》、1989年的《牛冤》等。这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中《哪吒闹海》可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影片从《封神榜》中取材,除去了含有迷信部分的糟粕,着重描写哪吒和龙王的矛盾,塑造了哪吒这一为民除害、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此时的拍摄技术比《大闹天宫》时已经进步不少,而且一脉相传的民族传统风格和特点也没有减少。例如其中的一百多个海浪的镜头,都是采用中国国画中海浪的画法,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海。

  中国动画的新生时期(1990~现在):

  20世纪90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使得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这些无疑给传统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动画业。
  同时中国动画开始转向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这一时期的动画作品除如1999年的《宝莲灯》等几部动画长片以及1992年的《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等的一些动画短片外,多数为动画连续片,如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 、1993~1994年的《蓝皮鼠与大脸猫》、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8年的《海尔兄弟》等。
  在制作上,电脑技术在动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发展尤为迅猛。中国动画开始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动画公司、动画制作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有抬头之势。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如《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网络之中Flash动画等,更是被青年人所喜爱。而这一时期的动画依旧是以动画系列片为主,如《小虎还乡》、《哪吒传奇》、《小将狄青》、《我为歌狂》等。
  与此同时,设有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逐渐增多。动画的节目与频道也在提升,并受到政府重视和扶持。中国杭州还于2005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动漫。
  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动画业的问题同样突出。这一时期可以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相提并论的经典之作明显减少。大多动画的人设粗糙,剧情平淡。而且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当代的高水平动画人才出现断层。而新一代动画人虽然很多,但也缺少真正的成功人士。又由于私人投资制作动画回收慢,收益小,至使国内依然是国家制作的动画居多。
  再加上制作精良、妙趣横生外国动画片的冲击,使得中国动画在国际市场上黯然失色。国内很多动画人从事动画加工产业,所以中国动画制作的原动力中的一支生力军流失。

  可见,在这个中国动画的新生时期,中国动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是中国动画力量的也在逐渐壮大。当我们从中国动画的开始到现在的今天一路回顾,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动画,因为中国动画的根早在80年前就深深地扎在这孕育中华民族的华夏大地之上。中国动画如其人民一样,是打不垮,压不倒的。只要有我们这样热爱动画的人在,只要有志立于中国动画的人在,中国动画一定可以再次迎来它的辉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08
中国动画,这个隐没在今天日美动画大潮中涓涓细流,虽少有人问津,但又无时无刻散发着独到的气息,让人无法忘怀。让我们沿着这条小溪回溯,冲破时间的禁锢,去追忆中国动画的祖先们。

中国动画的萌芽时期(1922~1947):

让我们聚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那个正饱受列强瓜分的中国。那时的中国无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着外国的冲击。而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也正在让国人睁眼看世界。于是,就在这时,动画开始跳入中国人的眼睛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大力水手》等一批美国动画登陆中国。这些会动的画面,让中国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一家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在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后,万氏兄弟抱着创作中国自己的动画的信念,为中国动画立下了第一座里程碑。
1922年,万氏兄弟借助一台由破旧照相机改装的逐格摄影机,经过艰苦的探索与研制,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随后又摄制《益利汽水》、《味精》等动画广告片。虽然是动画广告,但是这给第一次摄制动画的万氏兄弟积累了大量经验。随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虽然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直到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出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也诞生在万氏兄弟的手下。
但是这些并不是万氏兄弟的事业顶峰,于是1942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摄制完成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横空出世。《铁扇公主》可谓是让中国动画第一次走出中国,成为当时继美国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之后世界上第二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三借芭蕉扇”,在中国,乃至在东南亚及日本都受到热烈欢迎。值得一提的是《铁扇公主》与日本动画鼻祖手冢治虫的故事。当时的手冢治虫非常热爱动画,但是美国动画的强势以及自己国家动画事业的空缺,使的手冢治虫一度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当他看到《铁扇公主》的时候,《铁扇公主》仿佛是一针强心剂一样,坚定了手冢治虫的动画梦想。于是《铁臂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诞生了。手冢治虫曾表示万氏兄弟称得上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可见《铁扇公主》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
不过可惜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萌芽时期也随之结束。
而且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交通不便,动画只有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能见到。中国当时的动画人也大多是因为个人爱好而走上这条路。这样的社会条件就注定中国动画早期不会出现像迪斯尼那样的动画企业。所以虽然万氏动画在当时可谓强中之手,但是中国动画的整个行业没有发展,动画质量在这些年中也没有明显提高。

中国动画的第一颠峰时期(1947~1978):

早在1947年~1948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虽然当时人员不足、设备简陋,但是这为建国后的动画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动画发展揭开了序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于给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随后的中国动画在题材上开始服务于少年儿童,多以童话为主,如1952年摄制的《小猫钓鱼》等;风格上,中国动画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如1955年制作的木偶片《神笔》和1956年制作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而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如1953年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和1955年的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工厂。一大批艺术家和文学家加入到这一行业中。从此中国动画片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和 “探民族风格之路”口号的感召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特征,这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动画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于是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
此后,中国动画的种类也在增多。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的试制成功,1960年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的制作完成,以及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诞生,都为中国乃至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其中《小蝌蚪找妈妈》将齐白石的水墨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本来只是一组墨点的小蝌蚪,现在却在它们富有节奏的运动变化之中,游出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1961年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集:1961,下集:1964)诞生。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这两部动画享誉世界,并将中国动画推向一个顶峰。
《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孔雀公主》、《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等作品,虽然没有美国、苏联的动画片质量高,但是它们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自己的特点。
其中的《大闹天宫》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轰动了欧美各国,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创下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几乎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动画片的代名词。虽然当时条件简陋,但是它无论是形象、背景、动作还是情节,都堪称一流。其中加入了不少京剧元素,如脸谱等。动作更是典型的京剧程式。整个《大闹天宫》简直是一个国粹大作。

1957年~1965年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国内唯一的动画制片厂,共摄制了105部影片,其中动画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纸片16部,折纸片3部,木偶纪录片等9部,从业人员也达到380多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动画原创人才。
1966~1976 年,我国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厂家都不间断地“停产闹革命”,使得中国动画发展滞后。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如1973年的《小号手》、《小八路》和《东海小哨兵》)等;而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如1976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计划经济给中国的动画创作带来了规模和较好的工作条件的同时,也毫不犹豫地清洗了动画家脑海中日益培养起来的市场概念。经营者不但不可能利用规模优势走上整体开发的路子,更不可能考虑如何从产品结构上经营动画业。动画作品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政治需要。观众不再是上帝,而是他们所要教育的对象。服从领导意图教育观众,成为中国古老传统??文艺教化作用在中国动画身上的自然延续。
十年文革也几乎使中国动画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虽然一批有才华的中国动画家还是制作出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动画短片,并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但在光芒的背后,中国动画并没有被引导向正轨,反而使这些艺术家认为获奖才是第一要义,至于有没有观众并无大关系。

中国动画的第二颠峰时期(1978~1989):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动画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再次高涨起来。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
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
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1979年的《哪吒闹海》、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2年的《鹿铃》、1988年的《山水情》、1978年的《狐狸打猎人》、1980年的《我的朋友小海豚》和《雪孩子》、1981年《猴子捞月》和《南郭先生》、1983年的《鹬蚌相争》和《蝴蝶泉》、1983年的《火童》、1948~1985年的《金猴降妖》、1985年的《草人》、《夹子救鹿》和《女娲补天》、1988年的《鱼盘》和《不射之射》等。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系列动画短片很适应电视的要求,于是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和动画系列片,其中不乏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1981~1988年《阿凡提的故事》、1984~1087年的《黑猫警长》、1987年的《葫芦兄弟》和《邋遢大王历险记》等;
动画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1080年的《三个和尚》、1986年的《超级肥皂》和《新装的门铃》、1989年的《牛冤》等。这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中《哪吒闹海》可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影片从《封神榜》中取材,除去了含有迷信部分的糟粕,着重描写哪吒和龙王的矛盾,塑造了哪吒这一为民除害、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此时的拍摄技术比《大闹天宫》时已经进步不少,而且一脉相传的民族传统风格和特点也没有减少。例如其中的一百多个海浪的镜头,都是采用中国国画中海浪的画法,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海。

中国动画的新生时期(1990~现在):

20世纪90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使得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这些无疑给传统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动画业。
同时中国动画开始转向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这一时期的动画作品除如1999年的《宝莲灯》等几部动画长片以及1992年的《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等的一些动画短片外,多数为动画连续片,如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 、1993~1994年的《蓝皮鼠与大脸猫》、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8年的《海尔兄弟》等。
在制作上,电脑技术在动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发展尤为迅猛。中国动画开始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动画公司、动画制作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有抬头之势。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如《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网络之中Flash动画等,更是被青年人所喜爱。而这一时期的动画依旧是以动画系列片为主,如《小虎还乡》、《哪吒传奇》、《小将狄青》、《我为歌狂》等。
与此同时,设有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逐渐增多。动画的节目与频道也在提升,并受到政府重视和扶持。中国杭州还于2005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动漫。
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动画业的问题同样突出。这一时期可以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相提并论的经典之作明显减少。大多动画的人设粗糙,剧情平淡。而且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中国当代的高水平动画人才出现断层。而新一代动画人虽然很多,但也缺少真正的成功人士。又由于私人投资制作动画回收慢,收益小,至使国内依然是国家制作的动画居多。
再加上制作精良、妙趣横生外国动画片的冲击,使得中国动画在国际市场上黯然失色。国内很多动画人从事动画加工产业,所以中国动画制作的原动力中的一支生力军流失。

可见,在这个中国动画的新生时期,中国动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是中国动画力量的也在逐渐壮大。当我们从中国动画的开始到现在的今天一路回顾,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动画,因为中国动画的根早在80年前就深深地扎在这孕育中华民族的华夏大地之上。中国动画如其人民一样,是打不垮,压不倒的。只要有我们这样热爱动画的人在,只要有志立于中国动画的人在,中国动画一定可以再次迎来它的辉煌。
第2个回答  2008-03-08
商业盈利模式的巩固

这一时期,美国卡通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商业盈利模式的巩固。美国漫画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漫画作者→出版商→分销网(含专卖店)→读者”的商业运作模式。在战后,这个运作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所不同的是,销售网络的规模和对读者群的覆盖面有了明显的扩大。而一些原本不大介入漫画销售的普通书店也开始涉足漫画的经销。除了漫画期刊和图书出版以外,对于漫画周边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再开发(形象授权)也正在成为美国漫画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动画片的生产和制作面临新的革命。迪斯尼公司再次充当了新技术的弄潮儿,推出一系列大制作的动画巨片,包括取材于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1990)、根据阿拉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千零一夜故事》(1992)、根据莎翁名著改编的《狮子王》(1994)、反映早期北美殖民生活的《风中奇缘》(1995),以及第一部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等等。

这些动画大片的推出不但体现了迪斯尼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引发了“剧场传统”的回归,人们不再守着家里的电视机而是买票到影院里去观看动画片。这是电视取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动画媒体之后从没有过的现象。另一方面,以“梦工厂”为代表的业界新锐也在与迪斯尼的竞争中逐渐崛起,不断为世界各国的卡通迷们奉上精美的“动画大餐”。

百花齐放的卡通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非欧美国家的卡通业也正在获得长足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中、韩、日三国为代表的东亚卡通业的崛起。

在中国,“中国学派”的出现,把民族文化与动画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部部美轮美奂的动画精品,在世界上为中国卡通界赢得了尊重与赞誉。

韩国的卡通艺术基础相对薄弱,但是通过与日本卡通界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和影响。日本卡通业在经历着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之后,不但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卡通风格,而且还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日本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日本卡通也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全世界。

1.3中国卡通发展史

中国卡通的发展经历了6个时期。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卡通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卡通片着迷。

1922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卡通人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卡通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成为中国卡通片的开山祖。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卡通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卡通片《过年》。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卡通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

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卡通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卡通片《铁扇公主》。这些卡通片不仅再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走出了国门,在国际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创作初期,中国卡通的创作水平跟世界是同步的,产品质量跟当时迪斯尼公司的产品几乎没有差距。但在卡通制作技法和动态样式上却一直深受美国模式的影响;由于处于战乱年代,经济落后,中国卡通片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卡通片也只有在上海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上映,致使中国卡通起步后未能迅速形成市场,走上产业化道路。

1946-1956年是中国卡通片的稳定发展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卡通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卡通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卡通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卡通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新中国为卡通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曾出现了一支完整的创作团队。

1957-1965年是中国卡通片第一个繁荣时期。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中国卡通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卡通学派。

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新片种不断问世: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卡通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卡通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1963年,又拍出水墨卡通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卡通片的表现领域。

参考资料:http://edu.rednet.cn/c/2007/06/06/1222427_2.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