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时老山界资料

如题所述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1月从广西全州渡过湘江,翻过位于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边境的越城岭,向贵州方向前进。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陆定一同志写下著名的革命回忆录《老山界》一文,使“老山界”这个地名传遍了神州大地。

越城岭,俗名老山界,为五岭之一,东安舜皇山处其中段。陆文中所描述的红军过老山界的几个具体地点,如“雷公岩”、“塘坊边”、“雷霹岭”等正好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内。

陆定一称老山界(舜皇山)为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拟依托舜皇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地理地缘优势,将老山界景区打造成为“重走老山界红军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经典红色旅游区,修建陆公亭,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线路及沿岸景点开发。

扩展资料

老山界地质地貌

老山界因原始森林茂密而得名,界顶面积约7公里。老山界原始生态林木密蔽,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山下以针叶林为主,半山以阔叶林和冷竹居多,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为灌丛、草甸。

其中,阔叶林与冷竹共生的半山地段最具生态特色,植物在这里生长有着明显的层次,高高的阔叶林与低矮的冷竹连为一体,旺盛的冷竹在阔叶林中密蔽成帘,被冰雪压垮的树枝随处可见。穿行其中,茫茫雾霭遮天蔽日,莫辨东西。

老山界仅木本植物就达370多种,其中鹅掌楸天然群落最具保护和科研价值,另有三尖杉、马尾树、钟萼木、桂南木莲、凹叶厚朴等珍稀植物,保护类型为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界板冷竹是老山界一著名景区,位于老山界定,由一片整体的石板和一丘冷竹林组成,石板长约600米,宽400米,其上茅草丛生,间有几十平方米裸露的光滑石板,石板边缘是冷竹生长区,其叶茂密,未经人工修葺,山下云海层层,乃天造地设之奇观。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老山界,一江西籍年轻战士因身负重伤掉队,被南哨绅团杀害于路旁,事后苗民杨老苗在战士身上发现银元一块,次日,逢南哨赶集,杨用银元换得铜钱一吊,买了香纸,邀众相邻将战士掩埋于小九当北面小山包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山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1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老山界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1934年12月初,红军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一路是从兴安同仁村沿龙塘江过雷公岩上百步陡从主峰猫儿山的西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有中央一、二纵队和红五军团,还有红八军团的一部分;一路是从兴安高寨村委青殿村沿乌龟江经潘家寨过漓源瀑布上梯子岭从猫儿山的东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是红八军团;一路是从兴安水埠塘到高寨,往李家田沿杉木江上老山界进资源塘垌跟上主力红军,主要是红五军团十三师一部。

    1934年12月4日,军委第一纵队经兴安马岭移至塘坊边、六垌地区,下午开始翻越老山界。12月8日,扼守老山界的红三十七团、红八军团一部分及保卫团奉令撤往资源塘垌和龙胜江底。至此,红军全部离开了兴安县境。

    为保证中央纵队顺利翻越老山界,红三、五军团等在兴安华江瑶族乡境内与桂军和地方民团进行了黄隘阻击战、老草岭阻击战、龙塘江阻击战、千家寺突围等多场战斗。

    老山界群峰高耸,山高路陡,悬崖峭壁,翻越十分困难艰险,给红军将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定一、成仿吾、蒋耀德等许多红军将士在若干年后的回忆中详细提到老山界。

远眺老山界。

陆定一1990年题“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幽、峨眉山之秀”碑文的老山界亭。

老山界碑

老山界下百步陡。

红军留下18条标语的千家寺标语楼。

老红军刘华连,江西省赣县人,1934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1月在湘江战役中与部队失散,后改名在华江同仁村一农户人家入赘。这是他给小朋友讲红军长征故事。

 

雷公岩,“峭壁上的路”,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尺多宽……(摘自陆定一长征日记,张勋摄)

曾得到红军帮助过的、华江水埠村瑶族赵大娘,清明节为殉难的烈士扫墓。(摄于1975年)

文家垌红军堂。(摄于1999年11月)

曾收留过红军战士的同仁村村民黄月英,向兴安县党史办资料收集人员讲述当年红军过瑶寨情形。(摄于1985年9月)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10
老山界,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1934年,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到达广西兴安县界首镇的湘江边。此时蒋介石已在红军到达之前调集数十万大军在此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以阻挡红军,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此。为了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红军发动了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战役的结果是中央红军以死伤过半的惨烈代价,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然后翻越老山界猫儿山,向贵州方向挺进,于1935年1月到达贵州的遵义,并在遵义召开党的会议,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甩开敌人的追堵,转战北上,建立了陕甘宁根据地,最后建立新中国。

猫儿山为华南最高峰, 其最高点海拔2142米, 号称“五岭绝首,华南之巅”,是漓江、浔江、资江的发源地,因其山形如卧猫而得名猫儿山,如今已经成为高山风景区。走进猫儿山,如果不嫌劳累,还可重走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山路,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岁月,想象当年红军在那段历史上最艰苦的岁月是怎么度过的。《老山界》文章中有一段描写,言当年红军在“之”字形的山路上行走,非常艰苦。在猫儿山上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探寻,确实看到一段叫梯子岭的山路,此路沿着山势蜿蜒如“之”字形状,处在一座山包上,从山脚伸向山脊,一边是深邃的山谷,一边是高耸峭壁,山路就是在陡峭绝壁上开辟的栈道、石梯,有的地方宽也不过一尺多点,人在上面攀登,有时得将身子贴在石壁上。走过这段红军路,真正感受到当年红军在敌人围追堵截的环境下翻越老山界是多么的艰难,因而倍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后代人应该珍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16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11段,在爬山前。第二部分为12~31段,在翻山中。第三部分为32~34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或者:

第一部分为第1段:介绍老山界。第二部分为2~32段: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写红军翻越老界山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为第34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文章中心

文章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不怕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二到十一节显示红军是为人民谋福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传播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文章的中心。

说明了红军不怕困难,坚强意志和乐观豪迈的精神。

本文中心:本文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赞扬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志坚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时间

地点

红军活动

我的活动

下午    山沟    沿着山沟向上走    沿着山沟向上走    

天色晚了    瑶民家    继续向上走    与瑶民攀谈    

天黑了    山脚下    准备翻山    准备翻山    

满天都是星光    “之”字形山路    夜行军    夜行军    

半夜里    一尺来宽的山路上    露宿    露宿(冻醒)    

黎明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掩护部队与敌人交火

   

做鼓动工作

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

   

下午两点    山顶    到达山顶    

到达山顶

   

下山    下山    

第4个回答  2012-09-04
  老山界,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境内,属雷公山山脉尾系,起源于雷山、经雷山、榕江延绵入剑河县境南偏西,与黎平县交界。主峰位于剑河县南哨乡境内,海拔1589米,距县城约80公里。山脊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亦是黎平县与剑河县县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5°30′32″,东经108°37′35″。老山界因原始森林茂密而得名,界顶面积约7公里。
老山界原始生态林木密蔽,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山下以针叶林为主,半山以阔叶林和冷竹居多,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为灌丛、草甸。其中,阔叶林与冷竹共生的半山地段最具生态特色,植物在这里生长有着明显的层次,高高的阔叶林与低矮的冷竹连为一体,旺盛的冷竹在阔叶林中密蔽成帘,被冰雪压垮的树枝随处可见。穿行其中,茫茫雾霭遮天蔽日,莫辨东西。老山界仅木本植物就达370多种,其中鹅掌楸天然群落最具保护和科研价值,另有三尖杉、马尾树、钟萼木、桂南木莲、凹叶厚朴等珍稀植物,保护类型为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界板冷竹是老山界一著名景区,位于老山界定,由一片整体的石板和一丘冷竹林组成,石板长约600米,宽400米,其上茅草丛生,间有几十平方米裸露的光滑石板,石板边缘是冷竹生长区,其叶茂密,未经人工修葺,山下云海层层,乃天造地设之奇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