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各位大侠救救我吧
在线跪求

鲁迅先生的故居,静静的坐落在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内。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四合院,虽是冬天,但是阳光射到这里,并不显清冷。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历经八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已人去楼空,它们依然还在吐芳争艳。每间房子的门都锁着,因此我没有机会进入房间细细观赏。只是通过玻璃向里面瞧了几眼,北屋是正房,两边是鲁母和鲁妻的住所,中间就是鲁迅先生的书房,也称“老虎尾巴”,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非常古朴典雅,摆设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现在的这个四合院,完好的保留了其原貌,也是对鲁迅先生最为崇敬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故居的东边,后来又开辟了一大片地方,作为鲁迅博物馆的陈列厅。那天去的时机不错,刚好是新的陈列厅落成不久的时候,全部的建筑、展览和装修都是新近完成的。

一进大厅,我就被这种集合古典与现代之美的室内装修给吸引住了。大厅四周的墙壁,用白色大理石和木头相间覆盖而成。仔细看来,上面还有一些字,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不同的文集之间以不同颜色纵向隔开,大字是文集的名字,有《朝花夕拾》、《且介亭选集》等,小字是每篇文章的名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每种颜色的材料都像是一本直立的书,这也符合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鲁迅博物馆的展厅,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首先是“在绍兴”部分的展览,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有些是儿童的浪漫和幻想,也有些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因此,经历家族由盛及衰的曹雪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而那时的周树人,也注定会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同凡响。

“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除了写作之外,鲁迅先生对美术和文物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独特的鉴赏力,他喜欢木刻画,也收集了许多木刻,在展厅的中央,开辟了两道高达的展板,用木刻画堆积而成。

在展出的展品中,还有先生收藏的魏晋时代的陶俑、明代的青花瓷碗和铜镜,后来他还将明代的两件古物毫无保留的捐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先生曾经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他放弃了。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

展厅中不时摆放着先生的名言,虽然有些都曾经读过,但是,当我今天完完全全的走进他的世界时,这些震撼人心的词句,依然还在深刻的激励着我,因为我——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先生那颗炽热的心灵和那恒久不熄的热情。先生生于19世纪八十年代,而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恰好比先生晚出生一百年,今天的我,感觉自己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努力感受他的感受,努力走入他那高远的精神境界。

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生是圣人,他堪称“民族魂”。因此,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02
鲁迅先生的故居,静静的坐落在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内。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四合院,虽是冬天,但是阳光射到这里,并不显清冷。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历经八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已人去楼空,它们依然还在吐芳争艳。每间房子的门都锁着,因此我没有机会进入房间细细观赏。只是通过玻璃向里面瞧了几眼,北屋是正房,两边是鲁母和鲁妻的住所,中间就是鲁迅先生的书房,也称“老虎尾巴”,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非常古朴典雅,摆设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现在的这个四合院,完好的保留了其原貌,也是对鲁迅先生最为崇敬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故居的东边,后来又开辟了一大片地方,作为鲁迅博物馆的陈列厅。那天去的时机不错,刚好是新的陈列厅落成不久的时候,全部的建筑、展览和装修都是新近完成的。

一进大厅,我就被这种集合古典与现代之美的室内装修给吸引住了。大厅四周的墙壁,用白色大理石和木头相间覆盖而成。仔细看来,上面还有一些字,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不同的文集之间以不同颜色纵向隔开,大字是文集的名字,有《朝花夕拾》、《且介亭选集》等,小字是每篇文章的名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每种颜色的材料都像是一本直立的书,这也符合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鲁迅博物馆的展厅,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首先是“在绍兴”部分的展览,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有些是儿童的浪漫和幻想,也有些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因此,经历家族由盛及衰的曹雪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而那时的周树人,也注定会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同凡响。

“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除了写作之外,鲁迅先生对美术和文物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独特的鉴赏力,他喜欢木刻画,也收集了许多木刻,在展厅的中央,开辟了两道高达的展板,用木刻画堆积而成。

在展出的展品中,还有先生收藏的魏晋时代的陶俑、明代的青花瓷碗和铜镜,后来他还将明代的两件古物毫无保留的捐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先生曾经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他放弃了。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

展厅中不时摆放着先生的名言,虽然有些都曾经读过,但是,当我今天完完全全的走进他的世界时,这些震撼人心的词句,依然还在深刻的激励着我,因为我——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先生那颗炽热的心灵和那恒久不熄的热情。先生生于19世纪八十年代,而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恰好比先生晚出生一百年,今天的我,感觉自己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努力感受他的感受,努力走入他那高远的精神境界。

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生是圣人,他堪称“民族魂”。因此,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
第2个回答  2018-06-26
民族魂
———致鲁迅

弃医从文救国人,
如椽之笔洒豪情。
彪炳青史一鸿儒,
高山景行启后人!

安徽五河五水绕城敬书
2018-6-26
第3个回答  2017-11-19
美丽壮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