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甄嬛传》中有哪七个历史常识是错误的?

如题所述

提到清宫剧就绕不开《甄嬛传》,作为当年的剧王,即使很多朋友没有看过但也一定听过它的大名。凭借出色的剧本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良心的道具组,《甄嬛传》绝对称得上经典二字。而剧中涉及到清朝的历史常识也能体现出剧组的用心,比如上朝前太监的打鞭,比如妃子们的盆底鞋,比如后宫嫔妃吃饭的小圆桌,都可以发现剧组对于历史细节的追求。

可是由于是架空小说结合的清朝历史,剧中难免容易产生一些历史谬误,本期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甄嬛传》中出现的七个常见的历史错误。

一、太后和皇后自称哀家

不光是甄嬛传,也不止是清宫剧,很多古装剧的太后和皇后都喜欢自称哀家,大概是编剧认为这个称呼有一种独特的霸气。可实际上哀家是丈夫死后皇后的自称,因为古代女子讲究以夫为纲,自称哀家主要是为了显示对亡夫的怀念和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哀家一词乃是现代编剧所杜撰的,历史上真正的皇后即使失去了丈夫,也从来没有这样称呼过自己。

二、妃嫔自称臣妾

甄嬛传的热播使得剧中的一些台词变成网络流行语,其中以皇后的那句“臣妾做不到”最为出名,直到现在很多网友也经常使用此语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无奈。可是这句话同样也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皇帝的妃嫔不可能自称“臣妾”。“臣妾”最早是对奴隶的称谓,后来又引申为“臣的妻妾”,是低阶层对高阶层谈到自己妻妾时的代称。如果妃嫔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谦逊,可以自称为“妾”、“妾身”甚至是“贱妾”,就是没有自称“臣妾”的,只因这二字太过低贱,不是自谦而是侮辱。

三、随便称呼官员为“大人”

清宫剧中我们经常听到和官员打招呼,甄嬛在入宫以后就喊温实初为温大人,来代替之前的实初哥哥以示尊重和疏远。其实在清朝前期对官员的尊称是“大老爷”而不是“大人”;清朝中期时中央官四品以上以及地方官道员以上才能被称为大人;直到清朝末年地方官知府这一级别才有资格被称为大人。剧中温实初作为御医,在雍正时期应该是七品官,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官职上都当不得温大人一称。正确的法是直接叫官职。

四、“吉祥”的滥用

清宫剧中,XX吉祥大概是最为泛用的礼貌用语,似乎对着谁来一句这样的招呼语都是可行的。实际上吉祥这个词在清朝是太监之间独有的问候语,只用作太监与太监之间打招呼。太监对皇帝、嫔妃以及大臣;大臣对皇帝和嫔妃;妃子对皇帝和皇后,都不适用这个问候语。清朝正确的行礼方式是先叩首,然后说请XX的安,最后加一句祝福词就行了。

五、皇帝的妃子在众人面前跳舞

《甄嬛传》中有一集是甄嬛的对手为了羞辱甄嬛,用计让甄嬛在众人面前跳惊鸿舞,这一点应该是全局非常重大的一个错误。历史上早在顺治时期清朝就废除了女乐,因此雍正时期清宫中女子是不能公开跳舞的,而且甄嬛作为皇帝的妃嫔,按照清代礼制她也是不能在宫中起舞取悦皇帝,更不要说像剧中一样当着众人的面了。

六、宴会男女同席

《甄嬛传》中屡次出现皇帝带着嫔妃宴请皇亲国戚,众人在一起聊天聚会吃吃喝喝,这也是剧中一个大的错误。史书记载,清朝时无论民间还是官场,参加宴会时男女一定要分席而坐,即使是夫妻也不能出现在同一张桌子,更不会像剧中这样,皇帝的妃嫔和别的男人对坐。这点87版《红楼梦》表现的就非常出色。

七、清朝男子的辫子问题

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清朝古装剧都中枪了,清朝男子的发型叫做“阴阳头”,阴阳头的发量是随着清朝统治的时间而逐渐加厚的。清朝早中期的满族男子发型如下图所示,直到晚清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的样式。因此清宫戏的大头“康雍乾”时期,剧中男子的发型都是错误的。

以上这些错误,有些可能是编剧没有注意,有些也有可能是编剧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就默认了大多数古装剧的用法,虽然没有严格尊重史实但也情有可原。小编写这些也不是为了挑刺,只是认为如果大家能够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常识,何乐而不为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