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7是什么飞机

如题所述

  米格-17战斗机(北约代号“壁画”)是一款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和生产的战斗机。它是一架单引擎战斗机,其基本型号只有一名飞行员,中单翼。此外它还有可伸缩的起落架和加压座舱。它是基于米格-15战斗机的经验研制的。此款战机除了苏联以外还授权大量共产国进行量产因此有众多不同的衍生型。它后来被米格-19战斗机取代。

  与大多数其它苏联战斗机不同的是米格-17不是经由于苏联空军或者防空部队招标而产生的,而是米格设计局自行进行的改良方案;米高扬决定改善米格-15的缺点,尤其在高速飞行下米格-15飞行性能极差的缺失。由于空气动力学的缺陷,米格-15在穿过音障时会发生机翼脱落和其它效应,这大大影响了它的使用能力。米格-15的另一个不足在于它容易在运动中进入尾旋。而且通过实验证实即使使用更强大的引擎,米格-15依然不能达到超音速,原因是机翼的后掠角的不足。因此1949年1月决定开始研究克服米格-15的空气动力学不足。由此产生了代号为SI的战术战斗机的项目。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代号为SP-2的全天候战斗机的项目。这两个项目使用相同机翼,其目的也基本上一致。   米高扬与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合作研制了一个机鼻进气,比过去细长了许多和加强了的机翼。为了加强机翼的强度它的边缘被加宽。机翼前缘内侧后掠角49°,外侧改为45°30’,两种不同的后掠角度设计一是为了配平的需要,二是需要配合来自米格-15的机身结合构造。为了使得飞机不“过分稳定”,其两个机翼之间呈-3°的上反角。   每边的三个翼刀限制沿翼展方向的气流,改善了副翼的性能。   与米格-15相比最内侧的翼刀更加靠近机身。在最外边又加上了第三个翼刀。副翼加大和加强,机翼后缘使用傅勒式襟翼。   新机型的基础是米格-15bis,前半部到第13号框架没有变,从这里装上机翼。SI-1的引擎装设由一台无后燃器的克里莫夫VK-1。机身后半部延长了90厘米,所以整个机身的长度为8,805毫米。减速板位于机身的左右下方,在原型机上总面积为0.522平方米。最大后掠角达50°。相对于米格-15bis其升阻比从13.9:1降低到13.6:1。   1949年初最初的三架原型机的开始制造。SI-1于1949年7月竣工。由于许多事后的加工直到1949年12月才用卡车运输到格罗莫夫试飞院。   最初装入的引擎被证明无法使用必须更换,因此首飞被拖延。1950年1月14日原型机进行处女航。一开始试飞很成功,证明米格-17在穿音速时的飞行性能比米格-15好。2月1日它在2.2千米的高处达到了每小时1114千米的速度,这相当于马赫1.03。此后他们使用原型机测试它的运动性能。但是3月20日却发生了一次灾难。试飞员已经结束了他的试飞任务,从11千米的高空开始下降。在约五千米的高度飞机突然进入俯冲,试飞员完全丧失了对飞机的控制之后撞击到地面上,飞机全毁,试飞员当场丧身。俯冲的原因一开始不明,因为试飞员没有时间使用无线电报告状况。   1950年3月开始使用SI-2继续试飞。试飞实验一直到1950年末。   在这段测试中试飞员确定SI-1坠毁的原因,他在测试中遭遇类似情况并成功降落。在约每小时1000千米的高速飞行中机身后部突然发生剧烈的震动。试飞员立刻减速并且升高。事后检查发现60%的水平安定面脱落,升降舵也损失大半,幸好试飞员得以成功地降落。   稍早试飞员就已经对机翼的刚性提出批评,高速下会发生副翼反效的现象。这个认识导致了机身后部的重新设计和提高机翼的刚性。   两架新原型机分别是编号SI-01(序列号54210101)和SI-02(序列号54210102)。为了迅速恢复试飞,SI-02由一架编号53210671的米格-15bis直接改装新的机尾和机翼 SI-2
  。改装时间为1951年1月15日至2月16日。SI-02是SI研制系列中第三架飞行的飞机。至1951年4月为止试飞了44次,然后这架飞机被交付给官方进行检收。1951年7月1日第一批检收飞行完成。一个新发现的弱点是位于机翼中部的皮托管的位置。在使用副油箱时会发生碰撞的问题。最后决定在翼端使用两个皮托管。在检收过程中还决定由于相对于米格-15其结构上的变化非常大,足以使用一个新的编号:米格-17。第二批检收飞行也是使用SI-02,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   1951年5月SI-01完成,6月1日开始试飞,6月23日试飞完成。8月厂内又进行了一次颠簸试飞,然后原型机交付官方检收。在官方检收过程中于9月11日和10月10日又进行了两次颠簸试飞,其结果证明飞机非常好控制。最初规定的最高飞行速度为马赫1.03。   1951年8月25日苏联政府决定批量生产。1951年9月1日六座工厂开始生产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2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技术参数
翼展9.60米机长11.36米机高3.80米机翼面积25.00平方米机翼后掠角45度最大起飞重量6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5340千克最大燃油重量1170千克(机内)1834千克(带副油箱)
最大载重量213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145千米/小时(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800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75.8米/秒实用升限16000米
最大航程1560千米(带副油箱)1020千米(不带副油箱)续航时间2小时50分(带副油箱)
研发过程 在米格-15的使用经验和米格-15LL的试飞应验基础上,米格设计局开始对米格-15作重大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伊-330,定型后称为米格-17。粗看起来,米格-17和米格-15不容易区别出来,基本布局相似,发动机也是克里莫夫VK-1。米格-17的机翼前缘具有一个转折,内翼段后掠大一点,为45度,外翼段后掠小一点,为42度,所以在苏联被称为“镰刀形机翼”。机翼上翼刀由米格-15的两对增加到三对,机尾下根据米格-15LL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腹鳍,以增加大迎角下的方向安定性。外观上看不出来的是操纵系统,有米格-15的无助力机械操纵系统(实际上就是连杆和钢缆)改为液压操纵系统。米格-17具有米格-15的基本优点,但操纵性和高空性能得到改善。
米格-17在50年2月1日首飞。最初的试飞很顺利,但在一次试飞中,试飞员伊瓦什琴柯在俯冲中失事,失事前没有征兆,伊瓦什琴柯也没有发出故障或求救呼叫。试飞员塞多夫在飞机几乎失控的情况下侥幸安全着陆,检查结果发现,机翼上的副翼差不多被撕碎了,难怪横滚失去控制。大量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这是机翼的气动弹性发散引起的。
第2个回答  2012-06-22
米格-17战斗机(北约代号“壁画”)是一款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和生产的战斗机。它是一架单引擎战斗机,其基本型号只有一名飞行员,中单翼。此外它还有可伸缩的起落架和加压座舱。它是基于米格-15战斗机的经验研制的。此款战机除了苏联以外还授权大量共产国进行量产因此有众多不同的衍生型。它后来被米格-19战斗机取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