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止于至善,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停止,克制。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1、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达到。至:最,极。意思是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河南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的校训。意在告诫师生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近义词:十全十美、至善至美、白璧无瑕

反义词:毫无是处

2、止于至善的出处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

《礼记·大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评析:

《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3、止于至善举例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随着时间的淘洗而历久弥新,成为几代人一贯的、不变的坚守。

一个人只有立于高处、住于平处、止于至善处,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5

止于至善,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停止,克制。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所谓至善乃是善的极致,实则它更接近于恶,追求“至善”,可能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克制,也许就是真的至善。

扩展资料:

“止于至善”出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这里的“大学”,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止于至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0

一、表意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二、深意

“至善”简单地说就是大公无私。《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就是指人要像水一样处下不争,具有水的品格、性格。

十种善德之心是内容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止于至善”应当把握的十大方面。

“止于至善”的解读是:停止的目的在于达到完善、获取智慧,并且简结为:止而生慧。

《大学》里有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停止才能安定下来,安定下来之后才能内心平静,内心平静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之后才能思虑周详和成熟,思虑周详和成熟之后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止”,就是让念头或行为停止下来,使内心安静平和,达到冥想境界,启迪智慧。


总的来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怀有善念,“以向善为目标”,追求完美的境界。

第3个回答  2022-08-15

止于至善,汉语成语,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出自《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三纲领中的第三纲。第一,这个“止”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里面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这个“止”呢,就有一个根基之义,还有一种达到之义。这个“止”,在这里就是说: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这个至善,离开了这个至善,我们就成了水上的浮萍,没有根柢。不可能像深植于大地的树木那样,有根有柢而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家庭的栋梁,国家的栋梁。

所以说这个“止”,对修这个善,具有一个基础的意义,有一个目的的意义,有一个根基的意义。

这个基础和根基,就是要有肥厚的信德之土,来养育我们的十善之行。因为如果我们不信自然,不信自然大道,不相信这个德,那么这个善很难立起来,很可能就左右摇摆,时行而时不行。所以,这个“止”,我们要从《说文》——汉代的《说文》字典里面去把它参透,而不要像现在的人这样,看到这个“止”,就单纯地理解为停止,止步。而是要演绎开来,进入到汉代以前,古代人的那种心境当中,去理解这个“止”,真正地把自己的善根、善心,深植在信德之土的牢牢基础之上!这样这个善才能立得起来,这个善行才能在我们家庭的生活化当中,在社会的生活化当中,在工厂的工作环境之中,在社会行为之中,去展开这个至善的修持。因为我们上面也讲了,这个德,她就是由十种善行作为她的基本框架而构成的。

修善也就是在修德,是在持这个德,守这个德,增加我们内在的德。

是在我们的心中和身中,修持这个德性的品格,修这个“形而下为器”的身体,使他改造成为能够承载、能够储存道德能量的物器。所谓德器也好,所谓道器也好,首先都得要抓住一个“善”来进行修持,要“止于至善”。这个善能够全面地展开,才能使我们的身心成为承载德性的这样一个容器。

何为“至善”,简单地说就是大公无私!

仁爱众生即善,唯德是行的十种品格、品行,就是至善。这个至善,也就是《老子道德经》所阐释的上善:像水一样处下不争,具有水的品格、性格。这个善的根本,就是指心里面的修持,十种善德之心要求修养德道者一心一意去实践,并且做到十善的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就是十善心。这十善心也就是上善的基本元素,也就是我们修善所应当立定的脚跟,是“止于至善”应当把握的十大方面。

这也是礼德的基本成份,他内部所蕴含的,就是以礼德为中心的五德能量和品格。

第4个回答  2020-08-12
止于至善。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所讲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旧时的教育制度,八至十五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十五岁成人之后,才”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是谓大学。也就是说,小学只𢦓就”善”,要求人成为一个好人--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而大学要”止于至善”,成就的是一个圣人--这是做人的最高要求。据说现在许多大学都将”止于至善”作为校训。要做到止于至善,首先应知道至善之所在。朱熹对”至善”的注解是:”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最完善的往往并不是最好的,而是经过权衡之后最适宜的;知道至善之所在后,还要用一种最适宜的方式去努力实现。至善,不仅仅指目标最适宜的,而是还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最适宜的。要做到止于至善,还应该懂得老子”知止不殆,”的道理。朱熹对”止于至善”中”止”的注解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在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后,还要努力保持好这个状态,不能再往前迈进一步;否则”过犹不及”,就会破坏这种状态。孔子主张”止于至善”--应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老子主张”知止不殆”--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二者相互结合,形成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蔡昌平)
相似回答